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 拾書所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 395 元 原價 500

內容簡介

人們擁有多少小孩、選擇何種教養方式,其實都跟經濟學有關!

育兒環境如何影響家長的教養決策?就讓經濟學家跟你說清楚、講明白。

 

教養方式大不同,專斷、放任、威信、忽略……

為什麼我們這樣受教育,那樣養小孩?

 

教養為何會是這種風氣?很多人以為是各國文化不同,但絕不應漏掉經濟這項因素。因此當亞洲經濟起飛後,教養方式都趨向較早開始發展的歐美。

 

過去兩百年,全球家庭結構與教養態度發生劇烈轉變:教養成本提高,人們因為資源有限減少生育,進而出現少子化現象;時代快速變遷,未來工作難以預料,家長從強調勤奮順從,轉為看重獨立與想像力;性別分工不再明顯,已沒有絕對適合男性或女性的工作。

 

在這樣的環境下,家長如預期社會將變得更不平等、競爭更為激烈,他們回應的教養方式,就是想辦法讓孩子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並期望孩子有所成就。

 

兩位作者受歐美國家級研究支持,透過數據資料,結合過往的經濟學訓練、身為家長的親身經歷與童年體驗,將他們對家庭教養與總體經濟相互影響的觀察,歸納出育兒決策與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因素。

 

透過本書,我們將能理解:在不平等的年代,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揭開教養問題的真相,進而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本書特色

 

◆ 統整農業時期、工業化社會與當代各時期教養史,梳理過去、現今、未來的教養觀念,形成宏大的教養視野。

◆ 觀察亞洲與歐美各國的教養風格與差異,收錄美國、荷蘭、瑞典、瑞士、英國、中國、日本等經典案例介紹。

◆ 分析在各種宗教、政治、性別與家庭因素影響下,家長為何會有不同的教養選擇。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育兒是誰的焦慮?當拚經濟遇上拚教養
導 讀 透過經濟學,看見你的教養定位
作者序 經濟誘因如何改變教養方式?

前 言

第一部 在不平等時代養育小孩
第一章 教養方式經濟學
第二章 直升機父母崛起
第三章 現代全球教養方式
第四章 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

第二部 兒童教養史
第五章 專斷教養式微
第六章 性別角色轉變
第七章 生育率與教養成本
第八章 階級與價值觀

第三部 政策如何影響教養方式
第九章 學校系統組織
第十章 教養的未來

自序/導讀

 

像是美國煤礦的黃金時代,高中畢業的孩子,好手好腳進礦坑工作,年薪就有十萬美元;讀大學研究所的,年薪只多一些。貧富差距不大、高等教育投資報酬率不高,家長就比較不會選擇花那麼多時間在孩子身上,督促他們寫功課、陪他們評估學校,度過那些高強度的考試。

 

正如作者書中提到的親身經歷,義大利波隆那由共產主義者連續執政時,左派的政策補助使白領跟藍領的薪資幾乎一樣,當時的社會文化認為,功課好的孩子應該感到羞赧,白領家庭要對自己的職業低調。因為強制重新分配財產,造成貧富差距小,教育的投資報酬率不高,家長幾乎沒有動機採取密集教養,不需要幫孩子看功課、注意孩子的學習。

 

全球化後的美國與台灣

 

經歷過一九八○年代至今的全球化浪潮,如今美國貧富差距大(二○一九年家戶吉尼係數為○.四八),是教育投資報酬率超高的代表,家長自然會採取密集的教養策略,投注更多時間、注意力、資源在孩子身上。台灣貧富差距雖然沒有美國大(二○一九年家戶吉尼係數為○.三三),但教育投資報酬率高,大家都知道孩子考上好學校、前幾志願或醫學系,預期的年收入就是不一樣,因此才會那麼多人要擠進明星高中,這樣的升學狂熱,甚至延伸出考私立國中的熱潮。

 

對台灣讀者來說,從經濟學的動機角度來看,的確能有效解釋大量家長採取密集教養的原因。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就能稍微釋懷,其實不是自己愛管,也不是有強迫症,我們只是跟人類史上絕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未來更好,根據手邊擁有的有限資源,做出最理性、最有效的投資選擇。

 

密集教養:威信型vs專斷型

 

密集教養其實還細分成回應小孩需求的威信型,以及不回應小孩需求的專斷型。差別在於,在與孩子意見不同時,威信型會用勸的、用講道理的,希望潛移默化孩子,但最終還是以他們自己的決定為主;專斷型則是直接替孩子決定好,沒有商量的餘地,也沒有反駁的機會。多數家長會混合使用這兩種教養方式,比例各有不同。根據書中的歷史分析與跨國研究,這兩種教養模式各有好壞,也能對應家長對未來的認知。

 

威信型家長把最後的決定權交到孩子手上,是因為他們認定未來是不可預測、充滿許多機會的,而且年老的自己可能看不懂也看不見這些機會。與其現在要求孩子一定要走什麼路,他們更認為,子女成年後必須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最好的決定。威信教養方式養出來的孩子,成年後能獨立做決定,比較能在自由且充滿機會的世界裡成功。

 

而專斷型家長,可能是因為認為世界有不變的法則,未來的世界也會遵循一樣的規律,覺得自己多年社會經驗所選擇的這一套最正確,孩子不用有自己的意見,照著做就對了。或是他們看到的世界有真實存在的風險,一旦想了不該想的事、說了不該說的話、跟不對的人合作,可能瞬間失去財產甚至生命,自然會希望把孩子雕塑成安全的模樣,認為順從與規訓才是重要的價值。

 

這也能說明,戒嚴時期的父母為何多是打罵教育,而總統直選後的時代,開始有愈來愈多父母,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從「直接規定孩子」到「給孩子決定權」的變化,見證了台灣政治體制的轉變。

&n...

各界推薦/推薦序

好評推薦

 

張慧慈(小花媽)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蔡依橙 「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蔡依橙的閱讀筆記」版主

藍佩嘉 《拚教養》作者/台大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雷浩斯 暢銷財經書作家

 

「本書研究了不同年代與地區的教養方式,針對起源和結果提出精闢分析,說明家長如何且為何要培養孩子的喜好與技能,好讓他們適應長大後將面臨的社會與經濟現實。這本充滿野心且論述完備的著作,縝密檢視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社會與經濟前景。」——詹姆士.赫克曼(James Heck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經濟學通常不會和教養聯想在一起,這本精采絕倫的著作將破除這項成見。本書證明了經濟因素如何徹底改變家長對孩子的看法與教養他們的手段,是一本必讀的佳作。」——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共同作者

 

「兩位作者為各種教養方式背後的原因提出經濟闡釋,並納入社會與文化因素。令人憂心的是,社會分歧可能讓某些家長把孩子逼得更緊,但艱困的經濟情勢又會讓他們白費力氣。因此作者希望,能藉由周全的政治干預來化解這些威脅。」——珍妮.亨弗里斯(Jane Humphries),牛津大學經濟史學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