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腦力: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 | 拾書所

最強腦力: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

$ 300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還在死記硬背、刻苦用功嗎?
其實你只需要學習→聰明使用大腦

本書以科學實證翻轉傳統學習思維
理解力讓人腦勝過電腦!
★德國亞馬遜通識教育、學習工具書類暢銷書★


學習的東西總是忘記,代表舊方法已經行不通。
提升記憶力?其實不需要,只要提升理解力就夠!

「科學大滿貫」(Science-Slam)比賽,德國冠軍得主漢寧.貝克,以風趣、易懂的風格,解析數位時代最聰明的大腦學習法。他說「理解」是人類獨享的能力,只有在了解學習與記憶的關聯性之後,才能把知識永久儲存起來。

透過本書,你將學習到數位時代如何真正學會知識!

提高理解力,將海量資訊變成自己的知識
數位時代最新學習重點,本書告訴你:
》祕密武器是遺忘
學習不是鍛鍊強大的記憶力,遺忘、生疏、扭曲與偽造才能運用所學所知開創未來。
》請稍微「沒效率」
世界不斷在改變,我們必須稍微沒有效率地處理訊息,才能真正理解訊息。
》要能主動提問
改變世界的,向來是提出新問題的人,不具批判精神的人,便無法理解事物的道理。
》發展無法Google的東西
廣博的通識教育,能以知識創造知識,學識淵博的人學習新知也快多了。
》必須知道某件事「不怎麼樣」
不僅需要知道某件事「怎麼樣」,也要知道它「不怎麼樣」。跨越界線的學習,成效更斐然。
》記得自我質疑
我們容易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把自己訓練成偏執狹隘的人。要能思考,以免掉進陷阱。
》Google前先思考
親自探究某事,是通往理解的重要步驟,就算搞錯了效果依然存在。
》製造一點困惑
激發好奇心,這種「如果怎樣,會怎樣」的思考方式,是電腦完全不懂的。

 

了解自己的頭腦就和理解自己一樣,只要熟悉一切都不會陌生。本書提供嶄新的學習方法,藉由探索人類大腦的最新科學研究,生動說明了真正的理解如何顛覆我們的思維。

第一部分是以科學的角度理解大腦構造,再來透過認識大腦的構造,了解其運作方式,即能認識大腦如如何帶領我們學習、記憶並理解事物。第二部分主要探討大腦學習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教育、訓練方式提升我們大腦的學習力。第三部分探討「理解」,將所學轉變成「所知」,並有效實踐它,並拓展新知與新觀念。

本書特色

1.打破硬記死背的學習方法:過往那種硬記死背的學習方式,在數位時代怎樣都不夠用。作者以生動而易懂的比喻,協助讀者理解大腦運作的奧祕,了解大腦如何運作之後,便會明白僅有學習還不夠,最重要的是理解,而理解正是人腦之所以勝過電腦的關鍵。

2.以科學為實證:提出各種學習法的科學實驗,並從實驗結果中相互比較、探討各種學習技巧的不同之處,讓讀者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發現過往盲點,從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破解傳統學習迷思。懂得這些技巧原理之後,再去學習任何事物都會變得更容易。

3.數位時代用知識創造知識:世界不斷在轉變,未來需要的不是因為苦讀而在考試中表現精準無誤的人。本書想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學得好,更重要的是如何發揮對知識的理解並善用知識,不但能夠解決問題,也能擁有開創新局的能力。

4.讓教育變得更聰明:本書追求的,不僅僅在於個人理解知識,更拓展到教育層面,以聰明的方式向他人傳遞知識,也能提升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教學相長,使教育與學習變得迷人。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譯者簡介
賴雅靜


以將別具特色的優良德文、英文書籍介紹給台灣讀者為職志,翻譯作品囊括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書藉等上百本,有想像力神級的《夢書之城》、暗黑驚悚的《願你安息》、學術味濃厚的《資本的世界史》等,也不乏《蘇菲與白駱駝》《10歲開始學理財》《凶巴巴的貝太太,為什麼變和氣了?》等陪伴兒童的暖心作品。

目錄

│推薦序│越是了解自己的大腦,對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洪蘭
│前言│人類獨享的能力——理解力

【第一章:學習】
1.1 腦中硬碟的位置
思維的音樂/題外話:腦科學的聖杯/腦中的樂團指揮/勤奮練習的神經細胞/災難性遺忘

1.2人腦的學習系統
腦中的接待區/在睡眠中學習/新訊息的通行證/會學習的機器

1.3 遺忘與造假:學習的祕密武器
心智的祕密武器:遺忘/學習的……欸……嗯……那個上限/離奇的供詞/人腦的訊息更新/我們如何忘卻恐懼

1.4學習技巧大檢驗
反覆練習法/做摘要/記憶口訣與視覺化/畫出示意圖/自我測驗/理想的學習途徑

【第二章:理解】
2.1 僅有學習還不夠
學習的上限/如何讓有學習能力的電腦露出馬腳/降到電腦的水準/對學習的誤解/新學習,新思維

2.2 理解的步驟
「E學習」的兩種路徑/思維的現代積木/理解的三階段

2.3「啊哈」懂了:一看就懂
條條道路通向腦/不明顯的轉用/「啊哈」懂了的時刻

2.4 到底為什麼?如何辨識因與果
物以類聚/聰明控制/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不提問,就無法長智歲

2.5 基模學習:通識教育的意義
事事皆相對:理解的數學/人腦需要新的途徑/運用基模理解/這一切的目的是什麼?/一無所知的人,就得事事Google

【第三章:你還在學,或者已經理解了?】
3.1 畫風差異:三種理解的技巧
理解的技巧一:自我挑戰!/休息的力量/理解的技巧二:避免休息的陷阱/創造不確定性/理解的技巧三:改變情境!

3.2 「可解釋」的迷思——對抗最常見的理解陷阱所需的自我防衛課
剃刀法/陷阱一:「根源簡化」──追求所有事物的共因/陷阱二...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文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文森說書(Youtuber)
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超級歪 SuperY(Youtuber說書人)

★德國知名生活哲學專家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在智力和語言的學習領域中,本書是最佳選擇。」

內容試閱

第一章:學習
1.1 腦中硬碟的位置
一切知識都始於思考。當然,許多學習型態並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例如「自動化階段」的學習),但本書探討的是,我們如何有意識地處理並學習訊息,以期最終能夠理解訊息的含意。沒有學習就無法成就理解,而沒有思考也不可能學習。然而,我們腦子裡的意念究竟是怎麼回事?而我們所學過的知識,究竟又藏身何處?
人腦有個大問題:我們看不到它是怎麼運作的。如果我們切開腦部觀察,見到的是一公斤半的水、蛋白質與脂肪,乍看之下並不特別美觀,但有哪個內臟稱得上美觀呢?一顆腦的大小相當於一顆大芒果,而爛熟的芒果,相態也和人腦極為接近;這讓人忍不住想提出,數千年來人類苦苦思索的問題:這樣的大腦是如何形成思維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習慣每件物體都占據一定的空間,當我們想存放某件物品時,我們就將它放置到某處,之後再從那裡找出來。例如你將一塊金條鎖進保險箱(儲存在保險箱內),需要時再取出。我們總是將物品存放在某處,換句話說,儲存需要一個地點(一個「儲存空間」,德文稱為Speicherplatz)。因此我們大可假設,大腦也是訊息的「儲存空間」。這種想法或許與Speicherplatz這個字有關:Speicher源自拉丁文的spicarium,意思是貯存穀穗(拉丁文:spica)的糧倉,因此每個儲存空間都是一個古希臘、羅馬穀倉的現代版。在德語裡罵人「腦袋裡有麥桿」(Stroh im Kopf,表示某人很蠢),說不定就是源自這裡……。
如此說來,一個「Speicher」就是一個地點,而當我們想貯存物品時,就必須將它存放在這個地點。然而,人腦不同,如果我們把一塊金條擺進保險箱,多年後再取出,金條的外觀依舊會和存放時相同,但人腦中的訊息與思想卻不同,它們不斷改變,會經過加工處理、異化,而且並非位在我們腦部的某個位置。這麼一來,如果我們想探究大腦到底如何儲存並學習資訊,情況就有點複雜,因為這是另一回事:「學到的」與「記憶」二者間的關係,就如美味的麵包與穀倉,我們必須先將儲存物(無論是訊息或穀物)加工處理,才能形成美好的產物。這種加工處理過程是學習,而最後的產品(腦中的思維)便是我們所學到的內容。
思維的音樂
在人類的腦子裡,我們看不到任何思想,也看不到任何資訊、回憶、數據、情感或知識,只看得到彼此連結的神經細胞:而這些神經細胞的互動才創造出我們稱為「思維」的產物。
聽起來太過抽象嗎?請你想像自己置身在演奏會上,前方坐著樂團,但沒有任何人演奏。當你見到坐在你前方,靜默無聲的樂團時,你並不知道這個樂團剛才演奏了什麼,或者接下來要演奏什麼曲子。人腦的情況也是如此:如果把人腦切開,你同樣不知道這顆腦在想什麼(雖然想當然耳,切開的腦應該已經無法思考了);一個系統的組織構造還無法告訴我們,這個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光是見到一個樂團或一顆腦,我們還無法推論,接下來的旋律或思維會如何展現。當然,知道人腦的解剖構造,對我們多少有幫助,但光是這樣還不夠。這就彷彿我們在德國的法蘭克福上空飛行,想從空中俯瞰,了解這座城市如何運作。也許我們能分辨住宅區、公園、購物商場、商業區的位置,也看得出何處交通特別繁忙,但隱身在這些建築物之中的究竟是什麼、有哪些互動在進行著,我們依然不清楚。
樂團演奏音樂時會形成一種狀態,但無論你多麼仔細觀察這個樂團,都找不到音樂究竟在哪裡,因為音樂必須在音樂家合奏之下才會形成。不只如此,同一樂團可以演奏兩首不同的曲子,也就是在同一個地點,能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活動。人腦中的情況也類似...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