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革命 2.0:AI與疫情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 | 拾書所

學習的革命 2.0:AI與疫情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

$ 316 元 原價 400

內容簡介

當AI與新冠疫情碰撞,
將如何改變教育的未來?


推動「學習共同體」教育改革的日本教育大師佐藤學,
在他的新作≪學習的革命2.0≫當中提出,
對這一代的孩子們而言,疫情帶來的最大威脅是學習損失,
這將對他們未來的生活造成極大的風險!
「生生有平板」的數位化教育並非根本的解方,
提供創造性、探究思考與協同的學習才是!

教育的發展脫離不了世界經濟、國家發展的脈胳,
繼《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後,
佐藤學解析了AI與新冠疫情對世界經濟與國家發展的衝擊,乃至於如何影響個人幸福的能力。

他梳理、整合各種最新的教育、經濟研究報告,
並在≪學習的革命2.0≫一書中提出未來教育的深遠藍圖──
提供我們的下一代創造性、思考探究、協同學習的教育沃土。

佐藤學給台灣教育界的深刻提醒

➤當心教育的扭曲變形
疫情催生了線上學習需求,「教育IT企業」大舉進入公共教育系統,
當把握住教育「大生意」與公共教育的界線。
➤數位的階級落差造成的學習損失
全世界孩子的未來生涯薪資將損失高達17兆美元,
經濟能力在後50%的孩子,因為損失學習機會,每3人就有1人存在失業風險,
即使有工作,也將損失27%-34%的生涯薪資。
➤線上學習不利創造性、協同、探究式學習
2015年OECD調查,不論在閱讀、數學、科學測驗,使用電腦學習的時間越長,學力下滑越多。
想用線上課取代一般實體課,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線上學習讓學習變成了個人化,但真正的學習,必須題透過協同合作,
同儕間感受彼此的「不懂」,進而合作學習。

佐藤學對未來教育的探問與思索

Q:工業4.0帶來的技術革新大大影響孩子未來的工作內容,為培育因應未來的人材,教育政策、學校教育目前有什麼樣的調整?
Q:公共教育V.S.教育產業間的界線是否愈漸消融?
Q:當公共教育與商品化教育服務兩者界線遭到破壞,該如何才能保障教育的公共性?
Q:在IT產業的助長之下,教育產業將更加蓬勃發展?
Q:「人的能力」的「人材」V.S.「人力資本」的「人材」?
Q: 教育的「大生意」所標榜的「博愛主義」口號是為引起關注?
Q:ICT教育披著迎向未來夢想與科技神話的彩虹羽之,真能提高孩子的學習品質嗎?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佐藤學

1951年出生於日本廣島縣。日本東京大學榮譽教授。

曾任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日本學術會議第一部(人文社會科學)部長、日本教育學會會長、全美教育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會員、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榮譽會員。亦曾擔任墨西哥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教授,哈佛和紐約大學客座教授。

其日文著作不計其數,其中已出版中文版的有《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課程論評︰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師的難題︰走向反思性實踐》、《教育改革的設計》、《變革課堂,學校改變︰從綜合學習到學校課程的創造》、《教師的挑戰》《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的構想與實踐》、《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學習革命的願景》、《邁向專家之路:教師教育改革的藍圖》等。
譯者介紹譯者簡介
黃郁倫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候選人。曾任日本東京中華學校教師,日本東京電機大學講師。現任日本法政大學講師,日本社會事業大學講師。中文譯作有:《學習的革命》、《學習共同體的構想與實踐》、《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學習革命的願景》、《邁向專家之路:教師教育改革的藍圖》

目錄

推薦序--從宏觀視角看學習變革/呂冠緯
推薦序--學習革命2.0 VS. 工業革命4.0/林文生
推薦序--教育不能忘記學習的本質/藍偉瑩
推薦序--未來社會的改革與創新,來自於現今學習的革命/施信源
推薦序--走向四‧○的教育/賀陳弘
推薦序--科技的角色,「輔助」教學/陳佩英

台灣版作者序:為台灣教育的未來與孩子們將來的幸福貢獻力量
前言
1.工業四‧○造成的社會變化
2.新冠肺炎大流行與ICT教育
3.全球教育市場的巨大化
4.「人才=人力資本」的概念變化
5.ICT教育的現在與未來
6.邁向學習的革新
7.改革的展望
8.新冠肺炎下的ICT教育-活用電腦進行探究協同的學習
9.台灣版特別收錄專文<一>:如何化解線上學習困境?數位工具應該是課堂上透明的存在
10.台灣版特別收錄專文<二>:創造能安心說出「我不懂」的教室,拯救疫情下的「學習損失」

後記
參考文獻

自序/導讀

台灣在一波又一波的教育改革歷程中,留下最多的經驗就是創意教學,從最早期創意思考教學、開放教育、特色學校、創新教學獎、教學卓越獎等,都跟學習的創意有關。台灣的教育環境,可以說是解除了部分學習創意的束縛,如果可以持續這種改革開放的校風,孩子的擴散性創造思考,就會源源不斷被開發出來。
創意才是推動資訊科技進步的原動力,從人力、獸力時代,到蒸汽動力、汽柴油動力、到純電汽車的問世,每個世代的演變,時間越來越短。其中所依賴的就是人類無窮無盡的創意。
既然如此,那麼資訊科技之於教育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佐藤學教授給了一個明確答案,那就是「透明的存在」。資訊科技的角色,應該從電腦輔助教學系統(CAI),轉變為電腦輔助學習系統(CAL)。資訊科技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協助學習的工具,如何善用這種工具來增進學習的效果,才是資訊科技在教育上具備的功能及角色。
最後佐藤學教授總結出未來教育的三大方向:創新、協同、探究。將資訊科技納入學習的工具箱,善用資訊科技進行主題式的學習,讓學生與學生的力量結合在一起,不斷對於未知的世界深深地挖掘。這可能也是二十一世紀對於學習的重新定義吧!

教育不能忘記學習的本質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藍偉瑩


在台灣,教育現場不斷有新的理論或政策,已然成為一種必然,無論是來自於主管機關或是民間組織,談的都是教育需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麼?過去是錯誤的嗎?為何非改不可?這樣的情形呈現的結果是有一些人永遠在追求新的理論與方法,有一些人永遠不動如山,還有一些人則是被一大堆資訊搞得很焦慮,卻不見得真正花時間接觸。有部分追求「流行」的人急欲學會新方法,教學方法越來越像拼裝車,或是不斷地換方法企圖找到一個完美解方。你是哪一種?我不喜歡追流行,如果聽到新的理論或政策,第一個問的是為何需要如此。回到本質後會發現,其實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學習」。你如何將新的所知融入你有的已知,進一步優化學習呢?
二〇一二年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引入台灣,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無論是書籍或演講,有不少人是每一場都追,甚至有許多縣市遠赴日本取經,想親眼看看這樣的理念是如何運作的。記得初次聽到這個名稱是朋友問我台北某個演講廳要如何到達,並說要去聽佐藤教授的演講,我只注意要怎麼幫助他到達。大約半年後,學校主任詢問我是否願意代表學校跟著教育局去日本參訪,沒多了解內容就答應了,到了日本才知道原來是要參訪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學校。一路上同行的老師們詢問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對我來說都是已知,因為我的碩士論文處理的就是學習共同體中提到的協同學習。協同學習不是新的教育理論,為何值得這樣被「追」?不只是我,很多教育圈的學者和老師也這樣充滿疑問。這讓我開始花時間了解學習共同體的完整理論:原來不只是教室內的學習,其背後蘊含杜威與維高斯基的教育哲學觀是如何整合在一起,同時思考著學校在社會中的定位,所有人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的角色,共同體包含了社會、學校、教師群體、親師、師生等,而不僅僅是一個課堂。
為了不讓學生從學習中逃走,一九九五年佐藤學教授提出多元、多層次的學習概念,藉由語言活動,把學習重新界定為「意義與關聯的建構」。協同學習追求的學習是透過和事物的相遇與對話來構築世界;與他人的相遇與對話來構築同伴;與自己的相遇與對話來構築自我,學習共同體的課程是提供學習的軌跡,要創造學習的經驗,這樣的經驗不是在辦公室裡創造出來的,而是在教室裡慢慢創造出來的。以學生的認知興趣和需要為基礎的單元主題,透過主題探究的...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各界推薦】

權威推薦

林崇熙 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彭富源 教育部國民教育署署長/武曉霞 教育部師培司及藝術教育司司長/曾燦金 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 新北市教育局長/林明裕 桃園市教育局長/鄭新輝 台南市教育局長/謝文斌 高雄市教育局長/林立生 嘉義市教育處長/黃雅芬 金門縣教育處長

專業推薦
郭伯臣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校長/賀陳弘 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教授、前清華大學校長/陳佩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呂冠緯 均一教育平台董事長兼執行長/藍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林文生 康橋學校昆山校區小學部校長、100年師鐸獎得主/施信源 新北市科技教育諮詢委員

【自序】
為台灣教育的未來與孩子們將來的幸福貢獻力量


本書雖然是一本篇幅不大的小書,內容卻論述了巨大的主題。「工業四‧○」的概念在二○一六年經由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會議)的介紹而普及,在極短的時間就擴大到全世界,並且以更快的速度劇烈改變產業、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不僅如此,新冠肺炎的大流行更加快了工業四‧○的腳步。

在工業四‧○之下,教育產生了以下三大變化。第一個變化是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教育市場的爆炸性擴張。如今世界的ICT教育市場已經達到了一八○兆新台幣,這個金額是世界汽車市場的四倍之多。第二個變化是ICT機器在學校現場的快速普及。因為疫情造成學校必須進行線上課程,如今對於世界各國而言,ICT機器都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必需品。第三個變化是學校的課程與學習革新。世界經濟論壇在提出「二〇二〇未來工作報告(The Future of Jobs 2020)」時指出,二○二○年時世界的工作已經有二十九%達到自動機械化,預測在二○二五年時高達五十二%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取代。目前十二歲的孩子將來出社會時所從事的工作,將有六十五%是現在不存在的工作,也就是需要比現在擁有更高知識才能進行的工作。學校的課程必須以「創造(creativity)」、「探究(inquiry)」、「協同(collaboration)」以及革新的學習為中心進行改革。

工業四‧○與教育的關係是極其重要的議題,但研究此議題的論文或書刊卻極為稀少。因此,我花費了非常多的時間與非常大的心力收集資料撰寫本書。作為費盡心力的果實,本書在開始販售後隨即成為暢銷書,海外的翻譯出版計畫也不間斷進行。期待本書成為學校改革與學習革新的指針,給予更多的台灣讀者閱讀並參考的機會。

二〇二〇年起因為疫情,世界上一八六個國家平均停課約七個月,台灣只停課了一個月,台灣可說是世界上對應新冠肺炎最成功的國家之一。但是,對於工業四‧○的應對策略與ICT教育的進展,台灣與日本相同,以國際來說都是比較遲鈍的國家之一。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之下,與日本相同,台灣也加緊腳步整備一人一機(平板)。日本在二○二○年電腦及平板的銷售數量為二○一九年的兩倍之多,這一整年的數字幾乎都是販賣給學校的銷售量。相信台灣也有類似狀況。

ICT教育這樣爆炸式的滲透,會在學校現場與教育行政層面產生許多混亂。ICT企業透過巨額的投資把教育當成「大生意」(big business)積極滲入,一般民眾與教育行政會將「ICT神話」當成萬靈藥,教師也會想盡辦法在即使不需要的場...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