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兒女功成名就,是父母教養有方?
孩子為非作歹,爸媽便罪無可逭?
心理學最高榮譽 米勒獎得主 茱蒂.哈里斯(Judith R. Harris)一舉推翻傳統觀點
大膽指出孩子正直、優秀與否,不全然操之於父母,
要想孩子過得比自己好,重點在於幫助他融入適切的同儕團體,而不是期待他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普立茲獎決選書單】【《紐約時報》年度選書、盤踞《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20年】【翻譯語言超過20種】
☆【長銷20年的跨領域經典】【全球千萬讀者熱烈迴響】【各界菁英強力盛讚】
★史迪芬.平克|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作者、羅伯.薩波斯基|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及生物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李偉文、周祝瑛、彭菊仙、曾志朗、曾憲政、番紅花 國際一致齊聲推薦
★迷途的父母,必看!
本書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靈長類動物學、演化生物學的觀點出發,指出傳統「養子不教父之過」的假說」不過是文化的迷思,論證出影響兒童發展的不是基因、不是教養,而是同儕經驗。
★面對孩子的成長,必須……
盡力給孩子愛,但不要期待他會長成你想像中的樣子。
鼓勵孩子尋找適切的社交團體,確保他與同儕相處融洽,比什麼都重要。
★拒當直升機父母,專家建言別聽!
沒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回事,輕鬆享受自然的天倫之樂才是王道。
★關於教養,眾聲喧譁中,作者只想說……
我們過往高估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而我相信孩子在同儕團體中的表現將影響他的一生。
「我能有機會先睹這本令人振奮、激發思想活力的書,實在是心理學家生涯的一大高潮。很少有一本書能兼具學術性、革命性、洞察力,思路清晰有條理,還外加風趣可讀。這本具原創性的科學著作,絕對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大轉捩點!」──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認知科學家暨心理語言學家、《語言本能》作者
「對每位父母來說,詳讀這本書都極為重要。《教養的迷思》並不是一本教養手冊,而是告訴你:孩子如何藉由自己的價值觀、性情及語言成就自己……本書以紮實的科學知識、犀利的分析、驚人的慧黠,挑戰主流學派。」──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麥克阿瑟研究獎得主,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及生物學教授
各界讚譽
「這是對幾乎每個兒童發展信條的一個委婉、明晰又極具說服力的攻擊。」──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趨勢》、《異數》作者
「《教養的迷思》真是一本少見的書。雖然書中的說法乍見之下非常違反人們的直覺,但是在你不斷往下看之後,你會感到活生生的孩子和父母躍然紙上……。我能夠有機會先睹這本令人振奮、激發思想活力的書,實在是心理學家生涯的一個高潮。很少能看到一本書既有學術性,又有革命性、洞察力,思路清晰有條理,還外加風趣可讀。《教養的迷思》是一本嚴肅的、具原創性的科學著作,我認為它會成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捩點。」──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作者
「《教養的迷思》是一本了不起的書。哈里斯指出:有關兒童發展,我們已陷入『未經檢驗就接受了那些牢不可破的信念與偏見』的迷宮之中。她在書中質疑有關教養與兒童發展的一些基本假設,並為我們指出穿越迷宮的新徑。這條新的理路,是所有關心兒童發展、在乎父母與子女權益的人,值得奉行的觀念」──約翰.布爾(John T. Bruer)|麥克當尼歐基金會(James S. McDonnell Foundation)執行長,《三歲,真的定終身嗎?》作者
「從來沒有一本談心理學重要議題的書,能如此衝擊、改變我的想法,而且從來沒有一本心理學的書能讓我如此愛不釋手。這本《教養的迷思》是典範的轉移者,然而這個重責大任,哈里斯卻能以充滿樂趣的方式帶過。」──大衛.賴肯(David T. Lykken)|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
「任何研究兒童或兒童發展的人,都會為這本煽動的書著迷。它改變以往的兒童發展知識,減輕父母們不必要的忠告及自我鞭笞。」──大衛.麥爾斯(David Myers)|《你該不該相信直覺?》、暢銷教科書《心理學》作者
「《教養的迷思》並不是一本教養手冊,而是告訴你:孩子如何藉由自己的價值觀、性情及語言成就自己。哈里斯以新的視野點出:同儕社會化是兒童發展的核心。本書以紮實的科學知識、犀利的分析、驚人的慧黠,挑戰主流學派。」──羅伯.沙波斯基(Robert Sapolsky)|麥克阿瑟研究獎得主,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及生物學教授
「任何關懷教養議題的人士都將發現,《教養的迷思》令人耳目一新,不可或缺,足以改變他人一生。」──《亞馬遜書評》
作者簡介
洪蘭
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
曾任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加州大學研究教授。
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暨創所所長。
蘇奕君
(二版增修部分)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商周出版《科學新視野》叢書編輯。
目錄
〈出版緣起〉 開創科學新視野|何飛鵬
〈專文推薦〉 啟發臺灣的教育改革|曾志朗教授
〈專文推薦〉 心理學史的一個轉捩點|史迪芬.平克教授
〈譯 者 序〉 教養的迷思|洪蘭教授
〈二版前言〉 父母重要嗎?──一些誤解與澄清
〈一版前言〉 一個失業的教科書編者
第一章 「教養」並不等於「環境」
第二章 證據的本質
第三章 先天、後天,及兩者皆非
第四章 分離的世界
第五章 其他地方、其他時間
第六章 人性
第七章 我們和他們
第八章 與孩子在一起
第九章 文化的傳承
第十章 性別的規則
第十一章 孩子的學校
第十二章 長大成人
第十三章 機能障礙的家庭及問題兒童
第十四章 父母能做些什麼?
第十五章 審判教養的假設
附錄一 人格與出生別
附錄二 驗證兒童發展的理論
註釋
參考書目
各界推薦/推薦序
【推薦序1】啟發臺灣的教育改革|曾志朗教授
中國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的好壞一切都是父母的關係,所謂「養子不教誰之過」,孩子闖了禍,父母要負責任,在美國會把父母的名字公佈上報,警惕他家教不嚴。我朋友的孩子把前面頭髮染了一叢綠毛,朋友大怒說:「看你這個青面獠牙樣!」孩子公然頂撞說:「還不是你把我生成這樣的!要怪只能怪你自己。」朋友氣得差點一命鳴呼。因此,在習慣了傳統想法之後,突然有這麼一本書出來,告訴父母孩子長大變成什麼樣,跟父母沒有關係,跟他所交的朋友有關係,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這本書說孩子交的是狐群狗黨的朋友,孩子自然作姦犯科,交的是莘莘學子的朋友,孩子自然去考狀元。孩子從他的同儕團體習得社會化,孩子的團體又是從大人的團體(不是父母個人)中習得社會化,這個同儕團體社會化理論真是讓天下父母鬆了一口氣,不必整天揹著兒女不成材都是我的錯的罪惡感。相對地,這個理論也立刻指出團體的重要性,中國人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只不過我們的成語沒有指出為什麼近朱者赤,為什麼物以類聚,而這本書清楚地告訴了你為什麼。
這本書我很欣賞,因為她把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拆開來看它最基本的假設成不成立,究竟有沒有證據支持,這個科學精神是我希望臺灣的學生該有的科學態度,不要因為別人都相信它便不去檢驗它的假設成不成立。
這本書也解開了長久以來存在我心中的一個疑惑。當我還在加州大學教書的時候,加州通過一個法案,學校要提供雙語師資,使新移民的孩子在剛開始上課時有說他原來語文(如西班牙語或中文)的老師在旁解說,上課不致於鴨子聽雷,不知道老師在講什麼。這個立意良好的法案,後來沒有成功。書中提到一個波蘭的移民孩子約瑟夫,他剛入學時一個英文字都不會,但是他注意聽老師說什麼時,同學做些什麼,然後他照著做,三個月以後,他已經會說「假如你不給我,我就不跟你玩」的句子。當然,他在新學校的頭幾個月會很辛苦,很有壓力,但是他的英文也因此進步很快。雙語輔助教學失敗的原因就是在於這些雙語學生很自然地聚在一起吃飯、遊戲,自成一個小圈圈,另外形成小團體。這些學生的常模是不說英語或英語說得不好,因此,雖然老師的英語字正腔圓、文法正確,但是對學生而言,並沒有什麼作用,因為他認同的不是老師而是他的同儕,所以他們的英文反而學得慢。假如學校中沒有足夠的俄國孩子、波蘭孩子、中國孩子來形成他們自己的小團體時,這個孩子便會認同英語的團體,同化成說英語的人了。難怪這個雙語輔助計畫推動了很久,花了很多的錢,最後還是沒有成功。
先天和後天的爭論至少有二千年的歷史。美國的大哲學家,也是心理學家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說過:「性格就像石膏一樣,定了型就不能改變。」中國人也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天生並不代表命中註定,雖然遺傳在人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改變它,我們只是要去找出改變的方法而已。書中拉巴茲和聖安德斯這兩個村莊的例子提供了我們答案。
在第十一章「孩子的學校」中有談到:假如一個社區中,大部分的家庭都有很多藏書的話,社區小學也是傾向閱讀的。如果一個社區中,大部分的家庭覺得讀書是件痛苦的事,非不得已絕不碰書的話,那麼這個社區小學對閱讀的態度就是「讀書沒什麼了不起,不會讀又怎樣」。在一個大家都不讀書的環境中,讀書就成為異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