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霸凌,誰說了算?:直擊50+教育現場實況,給第一線親師的防制霸凌實踐指南 | 拾書所

是不是霸凌,誰說了算?:直擊50+教育現場實況,給第一線親師的防制霸凌實踐指南

$ 356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第一本校園霸凌防制輕百科
深入台灣校園、具系統性、具體解方的實踐指南

超過50個校園案例故事,
引領親師從事件開始,拆解霸凌難題,
一同守護友善校園,陪伴孩子突破人際社交困境,
掌握終結霸凌該懂的事!


你知道嗎……
亞洲地區每10個學生,就有3人曾遭校園霸凌,而台灣校園霸凌通報件數,已連3年破千件,並在2022年創下新高。如今,為了不再看到有孩子受到創傷,我們能做些什麼?

本書來自校園霸凌防制研究先驅——陳利銘、薛秀宜,歷經十多年的校園霸凌研究,內含最新現行規範,與時俱進,彙整從校園霸凌的防制知識及相關實證資料,至校園霸凌的辨識,以及針對教師如何覺察、澄清、辨識校園霸凌等,並特別收錄「教師霸凌」相關議題。

★其實除了身體受傷,只要是有心理、財產傷害,影響到學習、人際關係都算是霸凌!
★跟同學說不要和某同學在一起玩,原來也可能判定霸凌!
★在網路上發文辱罵同學,原來一次都不行!
★霸凌者被霸凌的孩子動手或動口反擊,一樣是霸凌!
★開玩笑、惡搞、捉弄、玩過頭…有可能都是霸凌!
★不是主要攻擊者才有霸凌行為,旁邊喊燒的隨從者、吆喝者,其實也都有霸凌事實!

本書特色

◎透過50個以上台灣校園真實故事,以具體案例細節,讓讀者更容易了解抽象的定義,以及霸凌者、受凌者的心理反應。

◎本書提供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管理者所需的實用判準與建議,為實現友善校園環境提供實際的指引。

◎特別收錄敏感卻又真實存在的教師霸凌,為市面上少見的論述,可提升教師及家長對教師霸凌的認識。

好評推薦

本書作者長期投入校園霸凌相關研究,除了參考國外文獻外,更匯集來自教育現場第一手的觀察資料,進而撰寫成書。除了釐清觀念外,還告訴你防制校園霸凌,怎麼做比較有效,怎麼做有害無益,值得關心此議題的教育人員和家長深入研讀。------陳志恆 /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校園霸凌不只存在於戲劇,也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由衷推薦這本書給關心下一代的所有人閱讀,希望讓校園霸凌對孩子的傷害,不再是戲劇裡成年主角綿長的仇恨。------顏正芳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處罰是著重過去,教育更重視未來」霸凌不能以法律觀點,而是需要以教育的觀點來看待。相信這本書將成為教師、家長以及教育行政人員相當有用的參考書。------鄭若瑟 善意溝通修復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顧問醫師

書中提供了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管理者所需的實用判準與建議,為實現友善校園環境提供了實際的指引。這本書超越了傳統的指南,更是一份對友善與尊重的承諾,無論您是關心孩子成長,還是關注校園環境的關愛者,這本書將成為您不可或缺的指南和良伴。------王佳琪 /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這本由校園霸凌防制研究先驅陳利銘、薛秀宜老師撰寫的最新著作,直擊了近五十起教育現場的實況,帶我們一同認識霸凌的定義、理解霸凌的心態。書中也提供了有效的防制與輔導策略,相信閱讀過此書的你我,將更有能力創造美好的校園環境給我們的孩子。-----羊羊老師 / 羊羊老師の魔法教室創辦人

這本書很誠懇的檢視教育現場對於處理及預防霸凌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包括教師不願意通報、處理能力闕如、預防效果不彰等,並建議多聆聽及同理雙方,也就是成為「創傷知情學校」,越過行為表象,理解學生的困境,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此外,本書也直視教師霸凌議題,點出某些教師其實已經做出傷害學生的行為卻缺乏自覺,或是沒能防微杜漸導致事態惡化,都須發展正向管教的能力,避免以威權心態管教學生,才能雙贏。------張萍 /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

透過這本書,我們對於霸凌的界定、霸凌的行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洞悉霸凌者的心態,從中給予同理與提前防制,以及對於被霸凌者給予更適切的輔導及協助,相當值得一讀!------蘇明進 / 國小教師、親職作家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陳利銘

現任職於國立中山大學教育所暨師培中心。學術專長為校園霸凌、智慧心理學、Rasch測驗與量表建構。研究校園霸凌議題超過十年,已於SSCI期刊發表超過20篇的校園霸凌文章,並曾出版由教育部補助的《校園霸凌防制及案例彙編手冊》(陳利銘主編,2021)及《 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制策略 》 (五南,2022)。

薛秀宜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所博士,現為高雄市八卦國民小學專任教師,並於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擔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兼任講師。學術專長為正向心理學、情緒管理、生命教育、輔導原理與實務。曾翻譯《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黃德祥主譯,2006)、《教育社會學》(黃德祥主譯,2007)、《幼兒教育評量》(陳利銘、薛秀宜譯,2009)等書,並與陳利銘合著《認識校園霸凌及其防制策略 》 (五南,2022)。

譯者介紹

目錄

CH1 認識校園霸凌

01 「校園霸凌防制小組」的調查與判定
02 不是身體受傷才算霸凌
03 明辨加害者的惡意本質
04 霸凌行為的「持續性」判定

CH2 辨識霸凌行為

05 受凌者反擊,不影響霸凌判定
06 六個指標,有效區辨霸凌與玩笑
07 人際關係差,不一定是「關係霸凌」
08 主動覺察受凌孩子的行為徵狀
09 廣義霸凌者有三大類
10 友情也會產生霸凌
11 兩方式有效提升教師對霸凌的辨識

CH3 理解霸凌心態

12 霸凌者的六大動機
13 當心玩過頭成霸凌
14 霸凌者的男性化特質
15 別掉入「怪罪受害者」的霸凌藉口圈套
16 認為是對方先挑釁而產生的霸凌行為
17 破解義氣相挺的霸凌行為
18 學長學弟制可能助長霸凌
19 四個方式,幫助受凌者擺脫隱忍
20 受凌者的自責傾向會帶來憂鬱
21 避免教導孩子以暴制暴
22 受凌者為求生,轉變成霸凌者
23 被霸凌後仍不被擊倒的五個關鍵要素
24 正向人際支持有助脫離受凌處境

CH4 面對家長——溝通與協力

25 孩子疑似霸凌者,學校五步驟處置
26 面對受凌孩子與家長,先處理情緒
27 事後諸葛無助修復受凌孩子的創傷
28 處罰並不能終結霸凌
29 家長對家長的談判,難以解決孩子霸凌問題
30 民主型教養,較不易涉入霸凌
31 辨識家長常用的霸凌處理策略

CH5 防制與輔導

32 第一線教師處理霸凌的無效策略
33 面對霸凌問題的正確態度
34 處理校園霸凌會遇到的八個困境
35 教孩子有效回應霸凌的策略
36 學生認為有效與無效的防制策略
37 教師通常會視輕重,以三階段處理霸凌
38 有效的受凌者輔導策略
39 勿只責備霸凌者,採用傾聽回應的雙向溝通較有效
40 修復式正義是促進同理、改善現況的對話機制
41 支持團體法,可有效處理校園霸凌
42 提升受凌者復原力的輔導法
43 教導自我療癒策略,增加受凌者復原力
44 提升網路正確使用認知與素養,可降低網路霸凌機率
45 發生網路受凌立刻蒐證通報,協助受凌者脫離負面情緒
46 教師參與霸凌防制訓練,對防制校園霸凌有相當助益
47 提升孩子對霸凌定義的認識
48 協助孩子遠離霸凌的四大保護因子

特別篇 管教與霸凌的一線之間——教師霸凌

49 教師霸凌判定四大要件
50 教師可以處罰學生,但要謹慎遵守合理界線
51 處罰與威權管教,稍一不慎就會越界成為教師霸凌
52 易發生師生衝突的學生,成為教師霸凌的高風險對象
53 師對生霸凌以專屬程序調查,由校事會議決議處理方式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各界推薦】

大坦誠 圖文作家
方靜慧 高雄市大仁國中校長
林志政 台南市億載國小校長
羊羊老師 羊羊老師の魔法教室創辦人
王佳琪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何曉琪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曾雅瑛 彰化縣芳苑鄉後寮國小校長
張 萍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校安中心主任
張淑玲 昶心蒙特梭利實驗教育負責人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季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暨研究學部主任
陳慧芳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
陳學志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講座教授
陳雪如 作家、諮商心理師
顏正芳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顏安秀 作家、家庭素養教育推動者
游麗蓉 台中市北區中華國小校長
黃瑽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蘇明進 國小教師、親職作家
鄭若瑟 善意溝通修復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顧問醫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內容試閱

01 「校園霸凌防制小組」的調查與判定
小茶在學校常會被同學欺負,例如漂白水潑在桌椅上,書包被丟到廁所,幾乎天天被言語騷擾與譏笑……
他覺得很難過,回家後跟父母訴苦,父母卻說:「你就打回去啊,不然就離他們遠一點。」
他決定跟老師報告,老師卻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你是不是也做錯什麼,你也要檢討自己!」
老師不受理,小茶則選擇向校方通報,學校卻回覆:「這算是同學間的嬉鬧,不過是玩過頭,只是偶發事件,不算霸凌!」
小茶受不了,質問霸凌者:「你為什麼要霸凌我?」霸凌者回答:「我是看得起你才跟你玩,那不是霸凌。」
小茶不明白,「為何我被欺負?為什麼我日子這麼難過,而大家卻不認為這算霸凌?那要怎麼樣才算是霸凌?」

霸凌事件愈來愈受到關注,除了教師之外,家長、同學對霸凌都開始具備足夠的敏感度,這對霸凌的覺察及防制來說,是好現象。但是,當不同的單位或對象的看法不一樣時——如家長說是霸凌,教師說不是;同學說是霸凌,但當事人說不是;孩子說是霸凌,學校說不是霸凌……,到底誰說了算?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例如學校接到家長通報,說孩子在操場被撞倒受傷,一定是被霸凌;但老師及同學卻都認為,那應該是玩的時候不小心撞到。試問「這是不是霸凌?家長的擔憂不該被重視嗎?」
再舉一個例子,班上有個孩子A生,喜歡惡搞同學,例如拉頭髮、藏鉛筆盒、推打追鬧,同學們都覺得他很煩,並覺得被他霸凌。但A生卻說,同學常言語怒罵他,他在班上被排擠,沒有朋友,A生說他才是受凌者。試問「到底誰被霸凌?又該由誰說了算?」
#霸凌的誤解與誤用
首先,我們要談「霸凌」一詞被誤用的狀況,新聞媒體上可看見許多例子。例如:大貨車霸凌小客車、大國霸凌小國、狗群霸凌一隻貓、官員霸凌小民、警察霸凌機車騎士……等。可以發現霸凌不但常被誤用,甚至有被濫用的現象。當不論發生什麼事,都先套上「霸凌」一詞,希望老師、學校可以好好處理。此時就會發生觀點落差的問題。
其次,學術研究上,不同對象或不同觀點所調查出來的霸凌盛行率,其實落差不小,一致性相當低。例如說,教師提名的涉入霸凌者,與學生自陳的涉入霸凌狀況,結果相當不一致;同學提名的涉入霸凌者,與學生自陳的涉入霸凌狀況,一致性也不高;校長知覺校內霸凌的狀況,與教師知覺的校園霸凌狀況,也有落差。就此而言,不同角色所測量出來的霸凌情況,本來就有差異,僅僅只是呈現出調查現況的不同管道。以學術上來說,不過就是以多種角度來呈現,並了解可能的霸凌情況,並不能證明那一種調查比較「準確」。
#霸凌的判定有嚴格規定
是不是霸凌,要經過「防制校園霸凌因應小組」(2023年下半年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訂,更名為「校園霸凌防制小組」,本書以下均稱為「校園霸凌防制小組」)的調查與判定。「校園霸凌防制小組」的成員包括校長或副校長、教師代表、學務人員、輔導人員、家長代表、學者專家,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小組成員還應有學生代表。通常經由調查小組調查後,提出調查報告,再由因應小組成員來審議,是不是屬於校園霸凌 。
判定時必須依教育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中的定義來進行,「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