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相愛是什麼 | 拾書所

相親相愛是什麼

$ 253 元 原價 320

內容簡介

相親相愛是什麼?

 

在一起的時候,喜歡對方。
不在一起的時候,想念對方。

 

只做到一半的,也有五十分。
為什麼,零分的感情這麼多。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感情的深度。
排解手足糾紛,事小。
大事呢?就是做人的道理。

 

本書有五個部份。

 

【輯一】如何兄弟不鬩牆
十八個概念,是手足相親相愛的重要推手。
只要照著做,問題即使沒法全部解決,也會先自動消失百分之八十。

 

【輯二】 都是小事
發生在這對兄妹身上的九個爭吵,都是小事。
怎麼理睬,可決定手足感情的走向。

 

【輯三】 我家問題在這裡
手足問題如此「變化多端」。十八個別人家的問題,或許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輯四】 親愛的,我可以給你建議嗎
這個家庭被手足問題弄煩了,請了一個觀察者,
進駐到這個家庭一週,近距離貼近這家人,最後給予父母建議。

 

【輯五】 訪問姊姊
原本只希望書裡的主人翁來暖場。結果孩子脫口而出的,就是教養裡的密碼。
它們都藏在小地方,找出來實現它,那是生養孩子的意義之一。

 

*

 

有人認為:手足吵架無所謂。這件事,對,也不對。
如果吵架後,心裡沒有怨懟,你可以說無所謂。
如果一次兩次三次、一年兩年三年,隨著年紀漸長,怨懟也愈深呢?
很多手足漸行漸遠,除了天生個性是否相投外,也可能小時候都處不來了,
大了更難有機會再培養感情。

 

有人認為:吵架可以增加感情。這件事,對,也不對。
如果把吵架看成一種溝通,那就得看溝通有沒有結果。
如果最後落到各說各話、負氣離開,雙方都認為是對方的錯,請問這種吵架怎麼增加感情?
更糟的是,有人認定父母偏心,你還能說手足吵架無所謂嗎?

當我們抱怨孩子不友愛時,有沒有想過,錯誤的源頭,可能是自己?
通常都是。只是多數人沒注意到這個事實。
當我發現老大對老二說話太兇時,應該就是自己也會對孩子說話太兇。
當我發現老二對老大蠻不講理時,應該就是自己也會對孩子蠻不講理。
只要一出現育兒問題,第一個反應是檢討自己如,父母如果能有這等勇氣,事情就會愈來愈好。

 

*

 

我家姊姊弟弟的感情如何?弟弟一向很喜歡跟姊姊在一起,無庸置疑。
姊姊呢?一回,她在學校不順利了一整天,心情整個盪到谷底。
在客廳,我聽到她喃喃自語:
「回到家,跟弟弟聊一聊,就好多了。我只要有弟弟可以說話,什麼壞心情都不怕了。」

 

為什麼父母都希望孩子們能相親相愛?

 

人生的路上,能多個人聽你說話,分享喜悅、互相扶持,那有多好!
每個人都希望有朋友,它是幸福快樂的來源。
如果手足也是朋友,那有多好!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用最簡單的方式解決爭寵

 

【輯一】如何兄弟不鬩牆

不鬩牆者,非兄弟
君子動口不動手
滿臉的豆花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幫孩子作公關
媽媽只是一根線
三姑六婆別進門
老大不必讓老二
小的不用聽大的
口可以不服,心服就好
老大更需要愛
爸爸的內衣
能閃則閃
當孩子需要幫忙
不患寡而患不均
男女教養都同調
為什麼要相親相愛
微笑的媽媽的臉

 

【輯二】 都是小事
發生在這對兄妹身上的九個爭吵,都是小事。怎麼理睬,可決定手足感情的走向。

 

【輯三】 我家問題在這裡
手足問題如此「變化多端」。十八個別人家的問題,或許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輯四】 親愛的,我可以給你建議嗎
這個家庭被手足問題弄煩了,請了一個觀察者,
進駐到這個家庭一週,近距離貼近這家人,最後給予父母建議。

 

【輯五】 訪問姊姊
原本只希望書裡的主人翁來暖場。結果孩子脫口而出的,就是教養裡的密碼。
它們都藏在小地方,找出來實現它,那是生養孩子的意義之一。

 

跋:不需要相親相愛

自序/導讀

【不可能有手足問題】編輯推薦──丁大三

我是一個爸爸,有兩個孩子,早在八百年前孩子就有相處上的問題。
但我認為,那是小事,不太需要管,因為我爸我媽也沒管,因為大家的爸媽都不管,不也活得好好的。

事實是,用「不管也好好的」心態教養孩子,最後都不會好好的。
有時候,我覺得沮喪,有時候很難過,甚至覺得痛苦。漸漸地,
也只能用鴕鳥心態去面對愈滾愈大的問題──「反正來不及了,而且也沒死人,算了。」

看完這本書,我不想算了。我的孩子都超過十二歲,照理說已經過了「還有救」的年紀。
但我一直很愛孩子,從來沒停止過愛他們。作者說的兩件事,點醒了我:
第一, 父母能同時愛孩子,也教養孩子的時間,沒有幾年。
第二, 第二:問題不在孩子身上。

於是我不想再偷懶,不想再找藉口,不想再得過且過,我決定先改變自己。
因為真的身體力行,我才發現,只要照著書裡說的去做──
先改變自己不好的態度,拋棄不合時宜的觀念──根本就不可能有手足問題嘛!
只要父母對了,孩子就錯不了。
只要父母把自己導正過來,全部的問題在一開始就不會出現,為什麼我從前都沒發現呢?

更讓人驚訝的是,我才剛開始改變自己沒多久,就發現了「效果」。
我甚至可以從孩子看我的眼神,發現不同。
因為我在孩子心裡累積的「愛的庫存」愈多,他們也更願意打開心扉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如果你希望家裡的孩子相親相愛,或是和睦相處就好,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作者說:培養感情,要花時間。教養小孩,要花時間。想要成功,要花時間。沒有例外。
你覺得有例外嗎?

我從前覺得別人家的都是例外。作者說,先剷除這個想法,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至於最重要的那一步就是,持之以恒直到成功。

內容試閱

【 不鬩牆者,非兄弟 】

我常常懷疑一件事:從古至今,有沒有哪個家庭的孩子,是天生的相親相愛?
不用父母怎麼教,就大的禮讓小的,小的尊敬大的,和樂融融直到永遠。

我可能在作夢。古代,或許有,反正孩子生得多,「打給你死」,父母不會管,也無力管。
現代,我猜沒有。

由於現代環境不同,家庭小、孩子少、個個都是寶。而且,現在孩子的「人權」意識高漲。
有回女兒跟我說她的球鞋太小,我只說週末就去買,她就說要打113。
我還傻呼呼地問她那是什麼號碼,原來是家暴專線。
在這之前,媽媽完全不知道社會原來進步得這麼快。

現在孩子一出生就被捧在掌心上,是全家人注意和呵護的焦點,
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孩子,要他們在小小年紀就要面對「分享」這一課,一定更難。
再加上父母如果用現代的方式寵小孩,卻用古代的觀念教小孩,往後兄弟鬩牆的戲碼就有得瞧了。



弟弟最近迷上《魔戒》,媽媽終於買了DVD回家,孩子看得如癡如醉。
沒隔幾天,姊姊看見被棄置客廳一角的電影外包裝紙盒,先開口說她要,弟弟一聽到,
沒說他也要,卻說:「那是大家的,姊姊不能拿走。」姊姊因此氣得不得了。

「姊姊,你要紙盒做什麼?」媽媽問。
「我要剪它上面的圖案做東西。」
「把它剪壞呀?」媽媽也覺得好可惜,「不然你拿正面,弟弟拿反面」。

「我兩面都要用。DVD的塑膠盒上也有相同的圖案啊。而且,每次我說要什麼,弟弟也要,
平常就丟在一旁,他根本不理……」這也有道理,紙盒可以說是多出來的。
媽媽也覺得,如果我把它當垃圾丟了,弟弟根本不會想起這個東西。

此時我在心裡盤算著,我能對姊姊說「下次趁弟弟不注意,就直接剪」嗎?好像也不行。
難道家裡只要沒被人注意的東西,就可以隨意據為已有,不需要問一聲嗎?
弟弟想要維持東西的完整性,似乎也沒錯。怎麼辦呢?
(才只是一個紙盒呢,就開始鬩牆了,要是有千萬家產還得了。)

不動氣——是父母唯一的目標,當孩子開始不相親相愛時。
很難,我知道。我也只能做到一半。
當狀況真的來臨時,我能做到百分之五十的「不動氣」,或是只動「百分之五十的氣」——
我就覺得,我是神。


【 君子動口不動手 】
「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我和姊姊弟弟訂下的第一個規矩。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多小?我記不清楚了。
反正就是小到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都要解釋好半天的時候,我就和他們定下了這個「家規」。

可能是姊弟倆第一次動手搶東西吧;可能是姊姊四歲、弟弟一歲半時;
可能只是搶玩具之類的小事吧,還不是真正動手打架哦。
我馬上知道,如果這時候媽媽不馬上立下規矩,以後就有得瞧了。
為了自己將來的幸福著想,不當機立斷是不行的。

為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我是這樣告訴姊姊的:有兩個人在路上吵架,甲錯,乙對,爭執不下。
但是乙一時情急,動手打甲,甲也不甘示弱,雙方打了起來。

哦喔,糟糕,有人打架了,於是警察來了。
(請注意,這裡的警察只是故事裡的必要...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