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 | 拾書所

這裡有玫瑰,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

$ 237 元 原價 300

內容簡介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永和的故事,社大的故事》挖掘自1999–2018年,最貼近永和在地的生活記憶與生命故事,呈顯屬於永和的常民文化與公民社會發展歷程;回看這二十年來,永和在台灣歷史洪流中走出的軌跡、留下的印記、發生的改變,並以此展望這座城市與台灣社會的未來。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策劃編輯   永和社區大學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這句黑格爾的名言,也是永和社大的Slogan:

不需捨近求遠,此地當下,

我們就在雙和落地生根,用心營造,唱歌跳舞吧!

 

在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的倡議下,永和社區大學於1999年9月開辦,至今已將邁入20個年頭,累計近十萬人次的社區民眾進入這個學習的大家庭。2010年起更推動「生態雙和」的願景,希望雙和不再只是個睡覺的臥房城市,而是我們生活、成長和記憶之所在。

 

這本書記錄了永和社大20年來在地實踐的成果,在分享、傳述這群夥伴與這座城市的故事時,也邀請更多人加入我們的行列,在社大一起學習、一起築夢。

 

責任編輯   王蕙萱

 

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為社區大學工作者。

常覺得自己的嘴巴跟不上腦袋,所以喜歡用文字表述想法。

希望發掘更多,城市角落的家常滋味與故事。

 

繪圖設計   陳瑞秋

 

出生於臺中豐原,畢業於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研究所。

現居台北,從事插畫、繪本與設計工作。

喜歡留意都市中脫序的風景 。

網站:itsdoseyes....

目錄

推薦序

玫瑰的芳香始終如此濃烈

園丁們的記憶

永和社大二十年

這裡有玫瑰花,就在這裡跳舞吧!

永和社區大學  大事紀

【學習,是一種革命】

第一章  地震中誕生的新芽——永和社區大學的創校故事

第二章  水泥叢林中的世外桃源——「福和濕地生態教育園區」與「樸門生態農園」

第三章  「不一樣大學」的畢業生——她/他的第二人生

第四章  前所未有的「公共參與週」——打破「自掃門前雪」的僵化思維

【學習,是一種生活】

第五章  學習就是遊戲——跳脫框架,玩出潛能

第六章  走入社區巷弄——在地實踐的社區行動

第七章  生活在「地方」——創造在地好生活的可能性

【學習,是一種態度】

第八章  一起玩社團——公共性社團的多元面貌

第九章  解放知識,翻轉教室-來社大上課吧!

後記  社大的18:55

各界推薦/推薦序

園丁們的記憶 

黃武雄│社區大學運動倡議者/永和社區大學創校主任/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1、
20年忽焉而過。永和社大是一座大花園,無數的園丁曾在這裡用心耕耘。從墾地、鬆土、播種,到天天灌溉。當我寫下這幾句話時,許多熟悉的面容與身影,從記憶中湧現。

我無法一一描述每一位園丁為這座花園出過的心力,與他們留下的故事。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園丁。

永和社大自始就不是一批人在辦學、在販售知識商品;另一批人來上課,或來消費。不是,自始就不是。

正好相反,這是一所由學員、講師與行政人員,三方面共同經營的民主學校。校務會議各佔三分之一的代表。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園丁。20年過去,每一位園丁的記憶裏,都為這座大花園留存好多故事。這些故事,構成一個圓圈;一個圓圈,代表一位園丁心中的那些記憶;所有這些圓圈的聯集,便是永和社大二十年的集體記憶。

當然,很多圓圈彼此會有交集。越多圓圈重疊的交集,越是大家的共同記憶。

2、
記憶本身,最是真實,無論是個人的,或是共同的。真實的記憶,是人間最珍貴的東西,其中有些形諸文字,有些沒有。但兩種都一樣珍貴。

只是形諸文字的記憶,可能流傳久遠;沒有文字的,久了就變得模糊。但形諸文字本身,就是一道失真的關卡,因為文字的重構,就是一系列挑選、過濾、編排、詮釋,甚至是變造的過程。

沒有文字的記憶,雖然會漸漸模糊,但記憶者,例如我們的園丁,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把記憶轉化成不同形式,真實的印記在社會內部,並一代代流傳下去。

例如,某個園丁在社大的課程中,討論教育或性別的問題,與其他園丁相互激盪,有些感觸,有些改變,他(或她)把這些討論過的記憶,轉化成行動,重新對待他的家庭、他的孩子,影響他的親友。就這樣,記憶轉化,深深銘刻在相關的人身上,尤其孩子們,一代代傳遞下去。

這就是園丁們的記憶,如何介入社會的內涵 ,也是這座大花園不會褪色的價值。

3、
素真與蕙萱遞給我這本書稿,囑咐我寫一篇1500字的文章,兩週內交稿。我接收到的訊息就是:把我記憶圓圈中,關於園丁們那些故事,形諸文字。

當我翻閱書稿,第一幕場景出現。921大地震隔週,1999年9月28日夜,永和社大創校開學的第二天,上仟熱情的園丁們,湧入校園。那晚,電力還沒恢復,全校黑漆漆,人手一根蠟燭,四處游走。

我也手持蠟燭,走進教室。我的課是「數學人文與教育」。關於課程內容,我簡單說了幾句話,大家便在燭光搖曳中,相互認識,逐一說出自己走進這門課的心情。

就這樣學期開始。十八週之內,一半的時間,我談了一些有趣的知識,包括數學,例如負負得正,為什麼?畢氏定理如何決定空間結構?、⋯還有一些數學史;另一半的時間,我們討論十幾本書,內含修伯里的《小王子》、卡薩爾斯的《白鳥之歌》、庫里士南的《教育與生命的意義》、徐四金的《夏先生的故事》⋯還有Forest Carter的《少年小樹之歌》⋯。

學期結束時,大家不肯散去。我自身的健康與工作安排,又不容許我繼續開課。於是決定組成「人文讀書社」。就這樣,讀書會一路進行了10幾年,未嘗中輟。書單的記錄顯示至少讀了兩、三百本書。

大家一起讀過、討論過很多經典作品,包括杜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瑪佐夫兄弟們》、卡繆的《瘟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