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 拾書所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

$ 277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噓~我沒跟別人說我當過大人,我假裝自己一直是小孩⋯⋯」
孩子小小的,人們以為孩子的需求和感覺也小小的、輕輕的。
你忘了嗎?小小的、纖細的自己,曾在大人輕率操控的世界受過多少傷痛?
教養中的衝突、憤怒與焦慮,是因為遺忘了兒時的哀怨與煩心。
戴上童年的VR眼鏡,臥底上課神遊的放空早晨。
隨柯札克再次當個孩子,潛入童年的大悲大喜,反思大人與小孩的糾葛關係。

雅努什・柯札克是醫師、作家,也是教育家,他畢生關注兒童人權與教育,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是當代兒童教育先鋒。逾兩百個國家簽署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即依他的理念制定。本書收錄柯札克的兩部作品《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與《當我再次是個孩子》。

《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中,柯札克試著向成人說明兒童的感受。他列舉孩子被輕視、不信任、草率對待等處境,剖析孩子脫序行為背後的原因;與此同時,也同理教養者在面對孩童時可能遭遇的挫折、煩躁、反感等負面情緒。藉論述雙方心境差異、兩者間的衝突,他點出,不管是哪種孩子,都應受到與成人同等的尊重,都應以各自的節奏成長前進。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則以故事呈現大人與小孩對世界的不同觀點。主角是位父母雙亡的教師。一晚他躺在床上,邊回味童年,邊對成人生活感到厭倦;此時神祕小矮人現身,將他變回小男孩。重當小孩的老師,小心隱藏自己曾是大人的祕密,與普通孩子重新體驗家庭與學校生活。他帶著成年人的經驗和對第一段童年的記憶,默默觀察周遭,細細分析兒童之間、成人與兒童間的種種互動,發現當小孩似乎不像自己所想的,「比當大人好上百倍」⋯⋯

柯札克在這兩部作品中,搬演了兒童與成人的雙重內心戲,提醒大人教養孩子時應有的謙遜、尊重以及將心比心。藉由柯札克的文字反思之餘,我們也看見童年的自己,接近過去曾受的苦痛與傷,終於療癒。

「我們必須往上爬、踮起腳尖、伸出手去觸摸,才能感受到他們的感受,才不會傷害他們。」
「沒有專家的協助,我們不知道如何對待孩子,但真正的專家就是孩子本人啊。」

本書特色

*2019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通過三十週年,藉此時機重新檢視成人對待小孩的方式,反思兒童權益。
*藉波蘭兒童人權之父之筆,回歸兒時心境,同理孩子,梳理教養中的衝突與內心千千結。
*透過凝視童年時光自我療癒,並與自己和其他大人、孩童和解。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在什麼時候,你遺失了你的童年?(吳在媖)
導讀:當我們再次是個孩子,才能想起,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林蔚昀)
編選說明(編輯部)

*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
輕視——不信任
反感
受尊重的權利
做自己的權利
後記

*當我再次是個孩子
給大讀者
給小讀者
故事是這樣的
第一天
第二天
斑斑

灰暗的日子

自序/導讀

雖然令人不安,但這是事實。身為大人,我們經常幫孩子決定這決定那,決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他這麼小又沒有經驗,怎麼知道自己要穿什麼衣服、吃多少食物?」「他這麼矮,為什麼不自量力去抓公車的吊環?他不知道這樣他會摔倒嗎?我一定要叫他去握扶手。」

當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我們可以把他們抱起來、往上丟、不管他們想不想要,就把他們放到這裡或那裡,我們可以用蠻力讓奔跑中的孩子停下來,可以讓他們的努力全是白費。每當孩子不聽話,我總是可以用力量讓他屈服。」我敢打賭,一半以上的父母都這麼做過,甚至有一派教養文會說,當孩子反抗、鬧情緒,你要緊緊抱住他,讓他感受你的愛,然後他就會平靜下來。

許多大人對孩子做的事,如果是對另一個大人做,就會被當成是性騷擾(捏一下他們的臉說好可愛)、暴力行為(打耳光、用力扯著他們的手往前走)、公然羞辱(「你看看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呀」、「要用一下你的大腦啊」)、侵犯隱私(把他們從小到大的照片po上網,包括裸露的照片和出糗的照片)。但是對孩子做,好像就沒什麼了,而且還可以用「教養」、「愛」、「不然我要怎麼教」、「也沒那麼嚴重吧」之名正當化。

除了肢體和言語上的暴力,我們還輕視、不信任孩子、討厭他們(沒錯,沒有客套,沒有一愛天下無難事,柯札克就是誠實地指出我們在愛孩子的同時,也討厭他們)。我們常常覺得孩子很煩、很吵。我們三不五時懷疑孩子在說謊,雖然我們不確定他是否有說謊(「你有沒有刷牙?我沒看到你刷喔,聞起來不像有刷過,再去給我刷一次」)。我們對孩子犯的錯容忍度很低,覺得他們都是故意的,對我們自己犯的錯卻容忍度很高,而我們會犯錯都是因為人生實難。

聽起來,我們大人是很殘忍很愚蠢很沒品的生物?這整本《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其實是一本「靠北大人」大全?嗯,也不是啦(雖然真的長得很像)。就像善書或教堂會有地獄圖,這本書也以震撼教育的方式在勸大人向善,提醒他們不要誤入歧途,不要虐待兒童還振振有詞。

有趣的是,這本書在靠北大人的同時,也靠北孩子。柯札克並沒有像某些教養專家認為孩子天真無邪,一切都是大人的錯。和一般只帶過一兩個三四個小孩的父母不同,身為小兒科醫生和孤兒院院長,柯札克看過幾百個小孩。這些小孩之中當然有善良、誠實、懂得自制、有道德感的,也有會說謊、騙人、偷東西、欺負人、有心機的。但是我們大人也有這些缺點,也會犯錯,甚至犯罪(程度比小孩嚴重許多,因為我們更有能力)。因為我們壞,就不值得被尊重、被信任、被原諒、被理解嗎?如果我們認為我們值得,那為什麼對孩子是不同的標準?為什麼我們要他們「好」才愛他們、尊重他們?為什麼我們會對孩子說:「你要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但說出這句話的我們,其實根本沒有尊重孩子受尊重的基本權利啊!

沒錯,一如柯札克所說,孩子有受尊重的權利。這權利不是來自大人的施捨,不是討價還價的條件(你要怎樣怎樣,我才給你喔),而是與生俱來。小孩本來就值得尊重,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地球上,如果我們否定他們的權利,等於否定我們自己的權利,畢竟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而每個小孩未來也會成為大人。

我們與童年的距離

小孩與大人是同一個人。話雖如此,大人與童年的距離似乎很遠。我當上媽時,距離我脫離兒童/青少年期(十八歲都還可以看兒科門診,我們就用這當作童年的終點吧)才不過十年,但我覺得嬰兒和兒童真...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人推薦

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專文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吳俞萱(詩人、實驗教育工作者)
吳曉樂(作家、《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 
周雅淳(粉絲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林沛君(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林真美(兒童文學工作者、《好心的國王: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的故事》譯者)
柯萱如(兒少權心會祕書長、公視《青春發言人》主持人)
梁培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陳培瑜(閱讀推廣人)
馮喬蘭(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葉大華(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厭世姬(圖文作家)
諶淑婷(作家、文字工作者)
——踮腳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感謝柯札克為大人寫出這樣的一本書,這不僅是一本為兒童寫的書,更是一本為大人寫的書,讓遺忘的大人們重新站在孩子的位置去了解孩子。大人了解了孩子,就可以跟孩子好好相處,就不會再養出下一代內在受傷的大人。⋯⋯不論是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讓你遺失了童年,這本書,將幫你找回來。——吳在媖(兒童文學作家)

這是一本值得父母、老師及所有兒少工作者細細體會的作品。——林沛君(東吳大學人權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兒童權利公約》說:兒童具有與成人一樣的權利,但兒權之父柯札克醫師告訴你,兒童通常是不受大人尊重甚至是被忽視的,因為我們不懂得善待兒童。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想要知道,如何回到童年的自己,反思學習善待兒童的人。——葉大華(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不用羞辱打罵威脅、以成人的權威壓制孩子,常常被批評是寵孩子。但這個社會放任教育環境長得歪七扭八,成人把體罰威脅視為正常管教,難道不是寵學校、寵成人嗎?我是這樣相信與實踐:「孩子可以被好好對待」,那是我在告訴自己,任何人都可以有尊嚴的活著。——諶淑婷(作家、文字工作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