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第二天性:父母、教師如何運用神經科學來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創造力與自制力 | 拾書所

孩子的第二天性:父母、教師如何運用神經科學來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創造力與自制力

$ 315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以科學依據為基礎、從神經科學視角出發,
傳授時下父母一種新教養,  培養出健康自信的孩子。
       
你在尋找能教養出對世界有貢獻的優秀子女的方法嗎?

神經科學家暨身為人母的愛琳•柯拉博告訴我們,為了成為卓然有成的大人,孩子必須學會自我調整的能力,而這個重要的生活技能乃奠基於同理心、創造力、自制力。幾乎我們所面對的一切教養難題的根源,都來自於缺乏這些緊密相關技能中的某一項。
 
好消息是,無論孩子的年齡大小,從襁褓到成年,家長都可以為孩子培養這些能力。現在,運用大腦發展研究的關鍵真知灼見,你會知道該怎麼做。

愛琳用深入的科學知識與簡明的語言,讓你理解神經科學發現的最新趨勢,理解這些新知如何能夠幫助你優化教養。練習這些技能需要新的思維,然而《孩子的第二天性》教養方法只要些許努力,就會產生很大的功效。每天只需花幾分鐘來培養孩子所需的技能,只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每天的日常生活。

身為一名社會人,我們需要更努力傳授這些技能,而不是過多關注學校應付得不錯的學術能力。在這本書中,提出這些開創性的理念以及實用可行的技巧,而不是倡導天生的才能。

這本書從實務中探討:

同理心、創造力、與自制力–三種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能,有益孩子的決策、情緒調節、快樂、獨立。
自我調整–整合上述三種技能,讓孩子有力量另闢蹊徑,朝個人目標前進,同時維繫良好的人際關係。
本於神經科學原則的各種教養方法–從「適用各種場合」的遊戲到長程的策略–以建立永續的正向習慣。
如何更瞭解孩子鬧脾氣、衝動、缺乏注意力、吵架、霸凌、與其它常見的教養難題。
深入指導如何培養孩子的動力,增進批判性思考技能、鼓勵承擔責任、創造遊戲與反省的空間、培養同情心、解決問題以及更多其它能力。

名人推薦

洪蘭教授導讀推薦
邢小萍|台北市永安國民小學校長
黃瑽寧|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田耐青|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小劉醫師(劉宗瑀)|阮綜合醫院乳房專科醫師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洪蘭教授導讀推薦
推薦文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創造力和自制力黃瑽寧
推薦文教養的致勝之道:要讓孩子重視自我調整邢小萍
譯者序教導孩子起而行的人生智慧游綉雯
前言22

第一部教養第二天性31
第一章創造力、同理心、與自制力…32
孩子為什麼需要這些技能
第二章給家長的實用神經科學…57
關鍵真相與過程
第三章教養第二天性…86
培養這三種技能的方法

第二部教養富創造力的孩子123
第四章創造力的神經科學…124
第五章如何教養富有創造力的孩子…139

第三部培養同情心171
第六章同理心的神經科學…172
第七章應用同理心就是同情心…202

第四部培養自制力237
第八章自制力的神經科學…238
第九章如何幫助孩子發展自制力…253

第五部自我調節乃致勝之道267
第十章什麼是自我調整?…268
第十一章教養的致勝之道…287
動機、管教、與賽局理論

結語家長形塑孩子未來的自由意志…315

附錄一簡易神經解剖學…人類大腦的十個構成要件323
附錄二表觀遺傳學…天性與教養的交互作用330
附錄三大腦迷思對照大腦真相…340
NOTES…345

自序/導讀


因此,當我們以這三種特定的技能來教養兒女,不僅是為了解決教養上的各項問題,也是為孩子的神經網絡奠基,讓他們成為幸福、成功、有情緒韌性的成年人。這在短期、在長程都對孩子(和我們)有益。換言之,運用神經科學來指導我們的教養方式,不僅可以決定孩子現在的行為模式,也會決定他們將成為什麼樣的成年人。

每一位閱讀本書的家長都是為愛而讀。我們企圖將已知的各種愛護孩子的方法,好好地整合起來,以教養作為推進器,或許能讓孩子朝最佳方向啟航。

每個人都各有與生俱來的資質,但也就僅只於此—那是一個起跑點。教養的工作是透過支持或不支持孩子大腦內部特定的神經連結而成。神經連結就是我們正在為孩子打造的內在地圖,那也正是孩子將來用以導航人生的思維模式。儘管立意良善,但是我們無法告訴孩子該如何生活;我們必須以身作則,而孩子必須親身經歷。正如我們不能指望孩子在沒有先練習走路的情況下開始跑步一樣,更不能指望孩子在沒有練習的情況下會具有創意、善體人意、懂得自制。

神經科學顯示,我們幼年時期經常使用的神經通路在未來更有可能被使用。父母的任務就是協助這類神經連結的過程,確保孩子的某些行為能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或許孩子並非與生俱來就有這些個人特質,但當他們長大成年,你和他們交談時,會發現這些特質將成為他們既定的生活方式—是他們和世界接軌的平台。

推薦序一

小時建立好習慣,孩子一生受用不盡

洪蘭

天性是生而有之,不必教的,但是教養不同,它必須透過學習,使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因反覆活化聯結成習慣。當習慣成自然後,它就像天性一樣,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了。

很多父母都知道教養的重要,卻覺得它太抽象了,不知從何著手。其實,教養和品德一樣,它就是所有生活習慣的總和—一個人的說話習慣、做事習慣、衛生習慣……加在一起時,就是這個人的教養了。

孩子大腦的神經元是每天不斷的在連接形成新迴路,每一次行為的發生都會使這條神經迴路聯結的更緊密。所以《顏氏家訓》中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壞習慣一旦形成了,要改正它比建立一個好習慣辛苦十倍以上,因為神經迴路的形成有「競爭性」,新的好習慣必須和舊的壞習慣競爭大腦的空間和資源。一條迴路形成後,會因為持續不斷的使用而變得更綿密,使新的迴路插不進來,就好像一塊稻田如果先長了野草,稻子就沒有空間去生長了。壞習慣好比地方的角頭,勢力已經形成了,要動搖它不容易,這時要靠毅力,一直去強化好的習慣,使它的迴路夠強壯,能與壞習慣的迴路競爭同一塊資源。我剛從同一棟大樓的11樓搬到9樓時,回家進電梯常常就不自覺的去按11樓的鍵,二個禮拜以後才不按錯。所以小時候建立好習慣很重要,它使孩子一生受用不盡。

這本書所討論的教養觀念很先進,例如前一陣子,有個新的實驗出來反駁發展心理學上頗為有名的棉花糖實驗,認為「延宕的滿足」可能有新的解釋。他們認為四歲兒童是不是馬上吃這顆棉花糖跟他的社經地位有關係:環境優沃的孩子可能不稀罕這顆糖,但是家裡沒糖吃的孩子可能就會按捺不住,想要趕快放進嘴裡了。這本書有把新的實驗結果包括進來討論它,表示作者是跟得上新的研究報告...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