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不論是想要前進美國,還是暫時沒有出國打算的台灣年輕朋友們,都應該把眼界放大,培養出更高更廣的視野!柏克萊高材生曲艾玲,真誠分享她的成功心法,不管在學業上還是在職場上,邀請你一起跟著她走上A咖的精彩之路!
˙對於有心申請TOP50美國大學的你,曲艾玲特別歸納了「三大迷思」、「三件非做不可的事」,以及「三件絕對不能做的事」,詳細提點準備的工夫。
˙對於出身平凡,沒有富爸爸富媽媽的你,曲艾玲說:「靠自己!再平凡的人生經驗都能展現出耀眼光芒!」
˙對於習慣由父母幫忙作決定的你,曲艾玲真心希望「不要當媽寶!」不是父母要你怎樣,而是你自己渴望怎樣!優秀的大學、頂尖的企業都相信:「唯有飢渴,才會努力!」
˙對於在22議題中迷惘的你,曲艾玲特別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你,她從15K的菜鳥主持人,如何晉身為超夯的主持明星!
作者簡介
目錄
推薦序
寫給未來/王文杉
令我感到驕傲的朋友/溫筱鴻
A咖的魅力 / Andrew 阮安祖
作者自序
CHAPTER1 「繞著地球跑」長大的孩子
1.家庭教育的影響
˙黑頭髮黃皮膚是妳的根!
˙我永遠為你們著想,做最好的安排!
˙來來,這是妳的功課表
2.國際化成長經驗
˙穿梭在不同國家間
˙文化認同的錯亂
˙跳tone、不被拘束的我
˙人生最低潮
˙跨越柵欄,迎向挑戰
˙邁向嶄新的道路
˙美麗的插曲
3.繞著地球跑
˙在工作中磨練
CHAPTER2 「留學放大鏡」
1.高中生活
˙跳脫標準答案的框架
˙Family Life教你做成人
˙秀出自己的想法
˙文化震撼
˙我的黑馬王子,我的學業鬧鐘
2.SAT
˙寫作essay
˙英文閱讀
3.Are you ready? 盤點開始!
˙AP課程與大學預科先修班
˙ A+ = A的成績+額外表現
˙開口問,花時間找
4.三大迷思
˙迷思一:GPA最後一年準備就好了?
˙迷思二:SAT要考越多次越好?
˙迷思三:SAT比托福更重要?
5.三件非做不可的事
˙一定要及早準備
˙ 書單一定要準備好
˙個人自傳一定要量身訂製
6.三件絕對不能做的事
˙不要打腫臉充胖子
˙ 不要當媽寶
˙不要迷戀明星高中
7.準備上大學
˙進去容易出來難
˙繽紛多彩柏克萊!
CHAPTER3 走上A咖的精彩之路
1.語言學習的要領
˙不要怕、放膽說
˙語言的學習就像一把刀,每天都要磨
2.國際化下的自我定位
˙一個更遼闊的視野
˙文化衝突與多元族群
˙新生代華人的自我定位
3.給台灣年輕朋友的建議
˙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
˙ 走出台灣的國際觀
˙主動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Building Up 自己的價值
˙養成自己做A咖
各界推薦/推薦序
A咖好友聯名推薦(依筆劃排列)
˙Melody˙艾力克斯
˙吳大維˙李詠嫻
˙李蒨蓉˙侯佩岑
˙徐乃麟˙陳信安
˙陶喆 ˙曾國城
˙潘瑋柏˙蔣偉文
內容試閱
學習語言的經驗就是不斷地講,亂講也可以,最怕臉皮薄,不敢犯錯,也就沒有學會的機會。
不要怕、放膽說五歲到十歲以及十五歲到二十二歲時,我分別住在美國的洛杉磯與舊金山,加上幼時旅居不同國家的成長經驗,無疑對我的語言能力很有幫助。
小時候的我,只要是聽到不懂的語言,都會張嘴咕嚕咕嚕亂講,先丟幾句話,加上比手畫腳;或是學一點對方的語言再加一點英文,因為對方即使不會講,也會聽幾句英文。雖然,我不見得會當地語言,但用肢體語言溝通是OK 的——這是人類千古以來最傳統、也最實用的溝通方式。
學習語言,基本上,就是先會一點點當地的詞彙、短句,加上用心聽,慢慢就能抓到精髓;有時候我脫口而說出一兩句閩南語,讓朋友很驚訝我怎會聽得懂閩南語,而且還會講!其實,訣竅就是不要怕新的語言,這樣就能克服學習障礙。
而且就算聽不懂,聽到陌生的語言我也不會覺得不自在,從小在世界各地,聽慣了不同的「原音聲道」,現在我看韓劇時,並不會想調成翻譯的配音,我覺得看字幕、聽原音還比較順耳。
有一年,我去泰國遊玩,到當地長頸族部落,我跟長頸族也能溝通,我們主要用比手畫腳的方式,透過人類共通的肢體語言先把距離拉近,接著就容易溝通了;就像是媽媽跟嬰兒相處久了,也會從表情和動作上讀懂他的意思。
小朋友因為年紀小,反而不畏懼陌生語言,他們進入幼稚園後,等於被丟入一個新的語言環境,自然就會了。我小時候在日本也是這樣,上了兩個星期的幼稚園後,我就能用日語跟日本小朋友對話了。因為在一個新環境,人自然會很飢渴地需要使用語言達到某些目的,比如要喝水,就要知道「水」怎麼說,就會懂「水」這個字。
我還記得一些小時候學的日語,現在我主持節目時遇到日本人,我會抓到一些日語關鍵字,用心聽,加上大學時也曾經學過一陣子,所以就大概能知道對方在講什麼了。
2. 國際化下的自我定位
所謂的「國際化」可不是出國旅遊、出國留學這麼簡單,能夠欣賞別人的美,同時也在自己的土地上看見自己的美,這才是遼闊的視野。一個更遼闊的視野闊的視野現在台灣人出國旅行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當然,出國遊歷會增進很多國際化視野,但即便在台灣,也仍有許多參觀展覽跟博物館的機會。
跟許多的家長一樣,我也會帶小孩出國玩,但我發現,在台灣,其實也有很多不錯的展覽。我曾經帶小孩到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參觀愛馬仕展覽,這個展覽有很多視覺式、強調互動的設計,參觀完,女兒走出展場跟我說:「媽媽,這個展覽好棒喔!」透過整個展覽絕佳的設計跟各種感官的體驗,孩子觸摸到每一種不同的鱷魚皮,也觀察到了皮件的顏色。兒子走一半就跟我說:「我知道這是包包的展覽。」儘管,我進去前沒跟他們說明什麼,但是他們能由展覽中自行體會,並不是去想這是什麼品牌的包包,而是親身感受不同皮件的光澤、顏色、種類。
不同的年齡看展覽會有不同的詮釋,對大人來說,去看愛馬仕展覽,可能先入為主的既定想法就是跟品牌有關的概念,想著這是個皮革精品展,但對小孩來說,這就是五彩繽紛的世界,展覽藉由創意的陳列帶給他們視覺上的刺激,不需要成人既定的概念,小孩有不同的角度觀看這個展覽。
我會這麼強調讓孩子多參觀各式展覽,也是自己的親身經驗。當年,父母帶我去羅浮宮時,也沒跟我說一定要看什麼,或特別一定要解說哪件畫作,他們不給我壓力,而是讓我盡情欣賞畫作,等我長大後在書上看到蒙娜麗莎的畫像、看到莫內的畫,就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