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世上所有紛爭的燃點,不是國與國,從非我「族」類視角,才知戰火何以難熄。 | 拾書所

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世上所有紛爭的燃點,不是國與國,從非我「族」類視角,才知戰火何以難熄。

$ 379 元 原價 480

內容簡介

◎同樣是多民族國家,新加坡被譽為融合典範,緬甸卻不斷爆發人道危機。
◎中國明明由五十幾個民族組成,中共政權為何就要打壓維吾爾族跟藏族?
◎土耳其少有基督徒,希臘幾乎沒有伊斯蘭教……因為宗教也是一種「民族」。

你能解釋甚麼是「民族」嗎?跟「國家」的形成條件有何不一樣?
為何一個民族會分裂成很多國家?例如波蘭、捷克、俄羅斯都屬斯拉夫族,
彼此未必是兄弟之邦,反而有滅國之恨;

或者雖然大家同屬一國,內部卻存在好多好多民族,像是
印尼有超過三百個民族,包括爪哇族、馬來族、巽他族等,
乍看好亂啊,怎麼可能合組一國的?

其實,民族的定義遠比國家複雜,
指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或血緣等領域,有普遍同胞或夥伴意識的族群。

本書作者山中俊之是日本前外交官,大阪大學國際公共政策博士,
擔任外交官期間,他曾走訪全球96個國家,
從美國西海岸的巨大科技產業,到最貧窮的農村、貧民窟,他深刻體會到,

世上「難以化解」的戰爭、糾紛、仇視(世仇),
像是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經濟磨擦、地域衝突……
最大肇因不是因為國與國立場殊異,而是非我「族」類:
我們是,或不是同一個民族。

只要其中一項要素出現分歧(最常見的是宗教),就可能造成衝突。
像是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間的戰爭,就是因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對立;
庫德族曾是鄂圖曼帝國的一部份,在帝國瓦解後,他們成為失去國家的民族;
緬甸佛教徒占90%,就排斥甚至鎮壓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羅興亞人……。

本書從民族地緣政治角度出發,
說明各民族的發展與價值觀,只要理解世界民族史,
就能理解這群人為何執意要打仗、該怎麼和解。

亞洲,多民族融合後的結局
.印尼超過三百個民族,受荷蘭殖民後,才有了「我們是一個國家」的想法,
於是人民利用馬來語系創造新語言「印尼語」,順利團結各民族。

.緬甸是由緬族、撣族、克倫族、孟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
政府否定少數群體,所以歧視並殺害屬於少數派信仰伊斯蘭的羅興亞族。
這是目前世上最嚴重的非人道民族問題之一。

歐洲:因外交而通婚,又因宗教而對立
.英國的王位繼承,其實就是天主教與基督新教的紛爭。
而愛爾蘭民族為了天主教信仰而持續抗爭,更衍生出20世紀的獨立戰爭。

.比起以色列是專為猶太教與猶太民族建立的國家,
波蘭曾有信仰各異的民族,包括韃靼人(伊斯蘭教)、波蘭人(天主教)、
哥薩克人(東正教)等一起居住,卻因民族獨立運動,
導致波蘭在1795年被瓜分,國家消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得以復國。

美洲新大陸:原住民與移民的融合與對立
.北美存在白人原住民、黑人、亞裔、拉丁裔。
但美國的種族與民族並未融合,只是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範圍。
拉丁裔、黑人多住東海岸、西海岸;白人多在美國中西部和南部鄉村;
美國原住民就被強制遷移到「印地安保留地」,鮮少離開這裡。

.巴西混血太多,連人民都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種族,
這裡很少發生種族歧視,但只要你「窮」,不管什麼膚色都會被歧視。

還有,中東沒有民族問題,卻有複雜的宗教鬥爭,所以爆發兩伊戰爭;
澳洲被英國殖民後,歐洲人歧視白皮膚以外的種族,
更拆散澳洲原住民親子,把兒童關進收容所;
加拿大與美國都是多民族國家,為何加拿大沒有嚴重的種族歧視?

世上所有紛爭的燃點,不是國與國,
從非我「族」類視角,才知戰火何以難熄。

推薦者

資深外交官、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及行政院模範公務員/呂慶龍
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劉仕傑
Grace聊口譯與國際溝通/黃致潔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山中俊之

作家、兵庫縣藝術文化觀光職業大學教授、神戶情報研究所大學教授、Global Dynamics公司董事。

1968年出生於兵庫縣,自東京大學法學系畢業後,於1990年加入外務省,曾赴任埃及、英國與沙烏地阿拉伯,負責中東外交與地球環境問題等。曾任總理口譯(阿拉伯語)並參加過聯合國大會。離開外務省後,於2000年加入日本綜合研究所公司,2009年獲稻盛和夫選為InaRIS院士,在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鑽研國際關係。

劍橋大學研究所碩士(開發學)、高野山大學研究所碩士(佛教思想、比較宗教學)、BBT大學研究所MBA、大阪大學研究所國際公共政策博士。
著作則有《闖蕩世界96個國家的前外交官告訴你,商務菁英的必備素養:世界5大宗族入門》等。

譯者簡介

黃筱涵

從事出版翻譯10年以上,譯作超過150本書。但比起譯作數量,更重視從作者們身上獲得的知識。希望未來能持續以這些知識為基礎,不斷拓展翻譯之路。

譯有《東大名譽教授的歷史講堂!建築裡的世界史圖鑑》、《用年表學藝術史》、《LinkedIn活用大全》等書。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1 試圖理解民族是個漫長的社會再造/劉仕傑
推薦序 2 從認識民族,培養國際觀/呂慶龍
 
序 世界紛爭,源自於民族問題
 
第 1 部 現代人必備的民族地圖
第 1 章 民族不等於種族,也非國籍
第 2 章 民族的構成:語言、文化、宗教
 
第 2 部 亞洲,多民族融合後的結局
第 3 章 東亞:受中國影響(打壓)最嚴重
第 4 章 東南亞:這裡是宗教大熔爐
第 5 章 南亞:多面貌的印度文化世界
 
第 3 部 歐洲:因外交而通婚,又因宗教而對立
第 6 章 西歐:殖民地統治造成全球民族問題
第 7 章 東歐:在德國與俄羅斯之間擺盪
第 8 章 俄羅斯與前蘇聯:兼具歐洲與亞洲的兩面性
 
第 4 部 在分裂中受苦的中東、非洲
第 9 章 中東: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三大民族
第 10 章 非洲:民族與語言,遭歐美列強撕裂
 
第 5 部 美洲新大陸:原住民與移民的融合與對立
第 11 章 北美:白人、黑人、亞裔、拉丁族裔大融合
第 12 章 中南美洲:與歐洲文化相剋的原住民文化
第 13 章 大洋洲:亞洲化的白人國家
 
第 6 部 今後世界的民族與種族
第 14 章 日本的民族問題
第 15 章 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
第 16 章 移民與難民,人跟錢一起動起來
 
結語 發揮民族共感力,緩解大滅絕時代

自序/導讀


推薦序

試圖理解民族是個漫長的社會再造
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劉仕傑

在臺灣,「民族」是令人困惑的詞彙。其原因不單是本書作者山中俊之所提到的,該詞沒有相對準確的英文翻譯,在臺灣過去的歷史脈絡及至政治現實中,我們談到民族時,內心或多或少有疑惑甚至心虛。

最好的例子是,在理解臺灣當代文化時,我們如何自我稱呼和定位?在多年前的黨國教育中,大多數人的自我認知是「中華民族」,但問問現在的年輕一代,認為自己屬於中華民族的人,恐怕越來越少。

如果不是中華民族,那我們該如何自我認同?是「臺灣民族」嗎?如果要談所謂的「臺灣民族性」,那又是什麼?假設在國際舞臺上,要穿戴屬於自己國家的民族服飾,哪種服裝能代表臺灣民族?哪一個菜系,最能代表臺灣的飲食風味?這些都是我們難以定義民族的原因。

在臺灣,國族建立(nation-buiding)、種族(ethnicity)以及族群(ethnic group)等,是極具複雜且交互影響的概念。

正因如此,我們對於外來民族的理解及想像,常常過於單薄,甚至偏頗。作者認為日本人對於外來民族的理解興趣不高,事實上,臺灣也有類似的狀況。

我的10年外交官生涯中,曾有幸派駐與臺灣同為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的邦交國帛琉,發現許多帛琉當地的語言文字,與臺灣原住民語言有共通之處。當然,臺灣的原住民語言也非單一構成。

儘管在臺灣與帛琉的雙邊外交關係維繫上,我們常常強調,兩國同屬於南島語系,但現實上,臺灣是一個高度西化的國家,客觀來說,南島文化在臺灣社會並非主流的存在。相較之下,帛琉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語言、文化或政治制度等層面,處處都能看見南島文化。例如,帛琉的傳統社會制度下,設有女王及酋長(南大酋、北大酋),而這些傳統領袖並非點綴性的存在,而是具備崇高社會地位及政治權力。此外,帛琉屬於母系社會。凡此種種,便不難看出,儘管同屬於南島語系,臺灣跟帛琉存在諸多差異。

作者亦談到現在社會的移民及難民問題,我認為這對臺灣的讀者來說,極具啟發性。臺灣社會甚少認真討論所謂移民(migrant)、流散(diaspora)、難民(refugee)等概念的意義,一部分原因是自身的政治問題尚未解決,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對於國際事務的了解常常聚焦於花邊新聞,而非系統性的思辨。

在香港《逃犯條例》及反送中事件後,臺灣社會曾試圖討論開放香港居民遷移來臺的可能性,但事實證明,不但社會討論度不高,甚至許多香港人對外表示,他們對臺灣的移民法規制度感到失望,甚至決定轉往英國。

若認真討論港人來臺一事,恐需萬字長文。但若簡言之,或可視為臺灣尚未嚴肅思辨民族一詞的脈絡,以及背後的政策成本,自然難以深入討論民族相關議題,。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導致大批烏國人民逃往波蘭等國。民族的遷徙、流動及融合,在歐洲漫長的歷史中屢見不鮮,相信這也能進一步啟發臺灣人對民族一詞的思考。

誠心推薦大是文化所出版的《衝突或融合,地緣政治的民族解答》,願我們都能在思辨的過程中更能理解彼此的差異。

(本文作者為前外交部歐洲司中東歐科科長,擁有10年外交經歷,...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