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活設計:看見真實需求,以設計思維打造性別友善的創新服務,開創女力經濟 | 拾書所

女性生活設計:看見真實需求,以設計思維打造性別友善的創新服務,開創女力經濟

$ 435 元 原價 550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女性生活設計專書——

聚焦女性服務缺口、構思創新服務

從生活到職涯、從社會服務到商業創新

以設計思維打造友善支持系統

開創女力經濟

 

【本書特色】

打造具性別觀點的服務設計:呼應SDGs永續生活指標、充權女性的培力模式

服務設計的前導修鍊:投入社會服務、社會創新、社會設計必備的視野和工具

國際本土精彩案例分析:設計心法X開發流程X建立可持續模式X影響力評估

故事性與工具性兼具:為關心性別議題的讀者、女性生活相關領域工作者帶來啟發

 

【本書簡介】

聚焦1/2人口的關鍵設計

即便生活周遭已有琳瑯滿目數之不盡的消費性商品,真實生活中的女性,仍有許多隱性需求、服務缺口尚未被滿足。

作者「串門子社會設計」團隊具有豐富社會關懷、公共倡議、服務設計等跨界實戰經驗,《女性生活設計》導入「社會設計」思維,帶你看見女性各個生命階段的真實需求,積極打造友善支持系統,開發各種創新服務。

本書以性別平等、充權女性為目標,精選國際與台灣精彩案例,帶你看見各種迫切或隱藏的創新可能,找出切角進行設計。國際案例的部分如:

 

Ö 求職姐妹的神隊友:美國Dress for Succes針對「不知適合的職業方向」「缺乏面試信心與準備」「組織聘用的刻板印象」三大挑戰,媒合職涯教練、支持團體幫女性好好應戰。

Ö 半徑5公里幸福生活圈:日本RASHISA WORKS以女性的生活區域為中心點,積極開發整合外部企業和組織,打造出適合婚育女性、單親媽媽的彈性工作型態。

Ö 樂齡女性開創第二人生:日本山口縣萩市「海媽媽食堂」主動為當地獨居長者準備餐食,不只將愛心變成一門好生意,更主動結合返鄉青年、活化農村經濟。

Ö 閃閃發光的銀髮人生智慧:銀髮女性成立「棺材俱樂部」,透過充滿想像力的活動設計,將老化、死亡議題變成跨世代的對話與情感支持。

Ö 桌遊與遊戲設計助攻:爸媽老師別再說教了!以遊戲方式引導青少年面對身心變化、交友、性健康、學習需求、興趣探索、技能培力……建立同儕團體與社區型支持網絡。

Ö 當自己的人生舞台設計師:鼓勵女性將生命故事轉寫成劇本,設計肢體工作坊以身體律動覺察身心狀態,進入社區演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台灣案例部分,精選各種具性別觀點的創意服務設計,分析其設計心法X服務流程X可持續模式;

 

Ö 公主出任務!青少女 x生涯發展x網路世代

Ö 戰鬥女力重返職場|優勢職種x經濟就業x社會支持

Ö「屏障生活」母職再設計|身心障礙女性x照顧角色x社會支持

Ö 織工坊的女力經濟|中生代女性x地方創生/文化復振x共生照顧

Ö 設計妳的第三人生|中高齡女性x青銀共創x地方經濟

Ö 一個人生活也不孤單|跨世代女性x議題轉繹x空巢獨居喪偶

 

服務設計的前導修煉

在規劃一套符合某些群體、社區、地方的服務或發展時,需要嚴謹思考和理解、避免形成規劃謬誤,本書分享以下實戰方法:

⇒零基思考(Zero Thinking)方法學:「以終為始」,不斷推導、驗證行動的設計

⇒檢視迷思誤區:避免「善良的歧視者」「誇飾的蛋糕裙」,一起「折手指練習」

⇒基礎蒐集方法:次級資料、焦點訪談、焦點團體、問卷蒐集

⇒運用觸媒引導:生命敘事展演、實境情境遊戲設計等

 

為女性發聲!跨域聯名Call to Action!

從女孩到銀髮,在不同生命階段、場域和脈絡,都有機會能夠找到符...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串門子社會設計

 

以社會設計為核心方法,透過串連利害關係人、融合跨域專業發展創新策略,期盼為多元福利需求人口帶來幸福。

從創新研發、服務設計、人才培育三面向,投入「設計社會」的事業;積極與具社會價值、創新趨勢之組織合作,進行服務規劃、設計執行與資源連結。深耕社會公共領域12年,獲選文化部社會創新提案,也是公益自律聯盟的社會企業成員。2020年至今,深耕女性服務設計實踐,以社會公共議題的爬梳到實踐為目標,攜手衛福部社家署、縣市政府、民間團體、女性倡議平台等,共同策動和實踐女性服務與設計。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從看見到實踐:婦女創新服務設計  文/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署長 簡慧娟
【作者序】攜手為形形色色的女性而設計 文/串門子社會設計

Part I聚焦1/2人口的關鍵設計

第一章|開啟1/2的關係人口學
⇒怎樣的人生,讓妳很嚮往?——「女性理想生活大調查」
第二章|台灣女性到底需要什麼? 聚焦五大議題
⇒經濟與就業、職涯發展與生涯規劃、不同生命階段的照顧需求、健康與安全、中高齡與退休議題

Part II 服務設計的前導修煉

第三章|打造女性生活設計:三階段檢視法   
⇒議題爬梳
⇒創意解方
⇒改變評估

第四章|指南針:女性議題的精準定位  
⇒從「零基思考」開始
⇒練習「敢按呢」問對問題
⇒避免成為「善良的歧視者」
⇒避免「定錨效應」陷阱:小心「誇飾的蛋糕裙」
⇒「折手指練習」:檢視隱藏的特權與優越感

第五章|創意解方三維度
⇒務實思維:梳理問題核心,設定可行解方
⇒突破思維:導入創新元素,加值既有服務效益
⇒影響思維:發揮影響力,讓服務造福更多人

第六章|改變溫度計:善用「影響力評估」   
⇒「社會影響力」評估工具

Part III 女性生活設計・國際篇

第七章  經濟與就業設計
美澳紐|Dress for Success:服務效益遍及143 個城市,支持女性職家平衡
日本|RASHISA WORKS:為單親媽媽打造半徑5公里的幸福生活圈

第八章 生命階段的照顧角色設計
美國|Healthy Teen Network:找到社區神隊友,編織青少年安全網
美國|Single Parent Project:兼顧單親家庭照顧角色、職涯發展的雙軌模組

第九章 生涯與職涯設計
日本・柬埔寨|Salasusu:幫助女性穩固生活金字塔,走出家園的生涯大道
香港|恩典牌嬰用品社會企業:創造媽媽社群的支持、互助、培力模式

第十章 健康與人身安全設計
加拿大|Aboriginal Mother Centre Society:重建到助人,為原住民女性開啟重生之路
美國|Twentyeight Health:為弱勢女性的性健康建立精準服務

第十一章 退休與中高齡生活設計
加拿大|Kiwi Coffin Club:第三人生:我們不只學習,我們正在玩時光
日本|海媽媽食堂:樂齡女性攜手返鄉青年,活化農村經濟

Part IV 女性生活設計・台灣篇:
關鍵現象與願景X服務設計流程X特色心法X以終為始下一步

第十二章 公主出任務!逆境少女的共學與共創 |青少女 x生涯發展
第十三章 戰鬥女力重返職場:陪伴二度就業女性找出優勢職種 |二...

各界推薦/推薦序

溫暖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林依瑩  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理事主席

林承毅 服務設計師、林事務所創辦人

黃韻如 臺大醫學系、臺大月經課主授開課教授

張希慈 Soul LAB 靈魂實驗所 執行長

楊振甫 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

 

內容試閱

第十一章 退休與中高齡生活設計

 

全球高齡來臨,我們擁有了更多退休的時光,沒有工作佔據的生活,可以好好整頓身心、生活空間、財務、目標等等需求。在女性理想生活大調查中,我們發現「經濟支持」、「終身學習」、「社會互動」與「自我價值發揮」都是很受退休族群期待的服務類別,接下來的兩個案例,讓我們看看中高齡者的動力吧!

 

案例一

加拿大|Kiwi Coffin Club

第三人生:我們不只學習,我們正在玩時光

 

你聽過第三人生嗎?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提出「第三人生 (Third Act)」概念,他認為人們在生命階段中歷經成長學習、成家立業後,隨著生命經驗增加,心靈逐漸成熟富足後,將進入第三人生,與社會共生,也對自我有更多價值展現的期許。

法國調查邁入第三人生的人口-中高齡者的樣態和需求,發現中高齡者普遍追求對生命有意義的退休方式:除了持續學習,也想要有貢獻行動。因此設計「第三年齡大學」,大學中廣設學習課程,與長者一同結合課程所學、自身技能與同儕需求,進行腦力激盪思考「價值行動」,期待能陪伴長者獲得「永續行動」,影響自己,也對他人有幫助。後來第三年齡大學在歐洲各國遍地開花,更飄洋過海傳到紐西蘭。

創立於2010年的紐西蘭棺材俱樂部(Kiwi Coffin Club),就是由一位到第三年齡大學學習的長者Katie Williams開啟的行動。在退休前擔任護士的她,參與過一些病患的葬禮,覺得葬禮千篇一律的形式非常無聊,無法了解逝者生前的故事。

在一場腦力激盪的課程中,導師鼓勵學員隨意發想創新的行動點子,Katie 隨即提出要創作屬於自己的棺材,現場頓時一片安靜。顯然,死亡的議題在長者同儕間是個禁忌的領域。

但下課後,竟然有幾位學員特地留下來和 Katie 表達對於這個想法的興趣,讓 Katie 大受鼓勵。他將自己家旁邊的小車庫,改造為棺材俱樂部的工作坊,每個禮拜三早上8點到下午1點,和成員定期聚會創作棺材。漸漸地,有人準備自製料理、下午茶、搖滾樂,死亡這個禁忌的話題,在俱樂部中被打開,溫暖支持著長者收穫積極的人生觀。

有位喜歡「萊姆綠」的奶奶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這個顏色,「但當我死掉後,誰在意?」,開心地為棺材妝點大量萊姆綠。還有位奶奶的偶像是貓王,在棺材中貼滿大量貓王的照片,期待在生命的終點可以和偶像一起離開。部分成員還不約而同的開玩笑表示,自己已經迫不及待要躺進棺材裡。

看到這裡你會發現,其實創作棺材只是媒介,與他人分享生命中的遺憾與願望,梳理未來的期待和行動才是俱樂部的重點。有成員開始邀請家人一起製作棺材,分享過往相處的點點滴滴,學習珍惜和告別。長者們收穫像是「第二個家」一樣的社群支持,也不再逃避死亡話題,能「正面迎向高齡」。

而製作完成的棺材當然沒有立刻派上用場,稍微修改一下,成為了朋友們聚會的下午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