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見 | 拾書所

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一群本土社工的看見

$ 284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夫妻畢業了,父母可以重考深造!

曾經在婚姻中痛苦掙扎的雙方,
為了孩子的福祉,仍須一起努力成為「合作父母」;
「親子探視」是為人父母和子女不可被剝奪的權利,
卻是合作父母最衝突及糾結的戰場。
本書十個親子會面的故事,來自法院社工最深的反思與看見,
詳述了大人和孩子的心路歷程,
讓愛孩子的當事人,可以重新學習與成長。

一對同居共處困難的夫妻離婚後,兩人可以成為仇人、可以不相往來形同陌路,也可以維持淡淡友誼。倘若兩人共有子女,必須考量孩子的養育、教育和人格成長,仇人或陌路都無法合作,更無法有效達成親職,因此,分手之後,如何重新定位兩人的關係,讓孩子的損傷減至最低、親子之間的親情臻至最高,考驗著當事人的成熟度,和周邊人的支持、理解和現代化的程度。

把男女情感糾結與親子之情分開來
合作父母不是本能,需要後天學習。尤其是在兩人離婚的掙扎過程中,已經傷痕累累更是困難。事實上,在完全不想見對方的面,為了下一代卻要釋出善意祝福對方跟孩子的關係,這也是離婚父母必須面對的議題。
大人可以選擇離婚,但不能就此決定孩子今後沒有母親或父親,父親和母親都是孩子無可取代的珍寶和權利;孩子不需要因為父母離婚而失喪任何一方──這不是孩子的責任。

「親子會面」是法院提供的精緻服務
離婚之後,一方跟孩子同住,但是親情需要見面來維持,因此如何促成「探視方」跟孩子見面相處,就需要費心安排。過去稱之為「探視權」,現在稱為「會面交往」,更呈現出親子雙方對等的會面需求,和會面過程是一個動態交往的歷程。
「會面交往」,不是僅僅見個面而已。正因為其困難和挑戰,會面交往的促進和協助,成了一項專業服務工作。本書的前三章有兩位過來人的心聲,提供類似經驗的人做參考。
接下來的八章,是八個會面交往的故事,呈現大人和孩子的心路歷程;並且詳細描述了一群默默耕耘的法院社工(會面促進員)如何穿針引線,促成這樣的會面時的心路歷程。最後的一些篇章,是難能可貴的專業知識整理,將此工作做出階段性的描述,可作為日後傳承或培訓時的參考。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總序〉婚姻緣盡,親情仍濃──分手後的合作父母與親子會面

第一章 合作父母的精神  會面交往的展現
第二章 父親的獨白:一個過來人的自述
第三章 母親的心聲:一個過來人的掙扎
第四章 媽媽比不上保母嗎?
第五章 得到,從學會放手開始
第六章 一年,只能和女兒相聚48小時!
第七章 難解的爭奪戰
第八章 我愛爸爸也愛媽媽
第九章 其實我也是有爸爸的!
第十章 原來我爸爸不是壞蛋
第十一章 揹著父母婚姻十字架的孩子
第十二章 從「家庭系統」和「依附關係」理論看離婚階段的親子關係
第十三章 法院會面交往服務        
第十四章 親子會面員的角色與處境

附錄一 對方為不適任父母,還要合作嗎?
附錄二 當有新戀情時
附錄三 如何跟孩子說我們離婚了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