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 拾書所

為什麼我們總是愛錯?:梳理你的原生家庭,走出鬼打牆的愛情

$ 277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人在寂寞時,會做一些傻事。
然後自覺長了智慧後,去做一些更傻的事。」


你也陷入一段窒息的關係嗎?
潛意識中,你早已被設定為「尋找痛苦」,
被批評、被忽略、被要求──
從小最熟悉的感受,讓你將創傷誤以為是愛。

①「他對我真的很好,半夜騎三小時的車買消夜給我、假日帶我上山下海不嫌累、想盡辦法幫我遠離討厭的家人。但是,他會要求我跟他約會時化全妝、說我的政治看法是錯的,最近還要我下載定位App,讓我壓力很大……」 ➡遇上「過度付出」的【拯救者】

②「每次他跟家人吵完架就會打電話給我,說要從十樓跳下去。每次我們吵架他都會情緒崩潰,把桌子翻了碗也摔破,像是變了一個人。有幾次還出車禍摔斷腿要我照顧他,我都搞不清楚他是不小心的還是刻意的?」 ➡遇上「過度依賴」的【受難者】

③「我們在交友軟體上認識,在一起三年只見了五次面……他說自己很忙,平日上班、中午重訓、晚上進修,我卻發現他還在交友軟體上持續約炮,只要任何人和他談到感情,他就又跳到其他關係。」 ➡遇上「過度疏離」的【逃避者】

──這三種愛情劇本、角色性格,你是否覺得熟悉?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存在著上述三種角色,或許沒那麼強烈,也或許強烈到足以破壞一段關係。這些都是從小培養起的人格特質,也是長大後與人互動的潛意識劇本,使得我們冥冥之中老是遇到相似的情人,重複著同樣的行為模式,愛得好累卻又難以離去。

童年的創傷往往展現在長大後的愛情,你可以在本書中看到,每位角色都試圖彌補過往的缺憾,尤其是與主要照顧者間的情感匱乏,導致在後續關係中的不安全感、自卑感、空虛感,然後再用另一些雖然更受傷,但還能感受到「愛」的方式,祈望找到一個「永遠不會壞掉的家人」。

但若要找回那份愛,我們需要看清關係的樣貌,也認回受傷的自己。
本書作者莊博安心理師說:

■ 愛自己是,讓心自由。
■ 愛自己是,將自我與他人視作同等程度的大小。
■ 愛自己是,別把生命中重要的人事時地物遺忘,不論它們曾經是好是壞。
■ 愛如同膠水,將自我的心碎歷史重新完整拼湊。
■ 一份成熟踏實的情感是:「我希望你能夠愛我,而我也會持續愛我自己。」

如果你願意,作者邀請你透過書中的「3大角色、6種劇本、14位個案、7項練習」,梳理原生家庭的創傷,走出受挫的感情迷宮,學習如何重新「愛」回自己,讓心不再漂泊流浪。

溫暖推薦

★SKimmy你的網路閨蜜(知名YouTuber)
★文森說書(YouTuber)
★柯采岑(吾思傳媒主編)
★修慧蘭(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發瘋心理師‧鄧善庭(IG人氣諮商心理師)
★詹宗儀(看見心理諮商所所長)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
(依姓名筆畫順序)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1部 「拯救者」的愛
第1章 「你過得好慘,我願意為你付出,我可以幫你!」

【故事1】拯救者欣宜vs.受難者宗勳
過度付出
●你也是習慣付出很多的人嗎?/●過度付出者的行為模式/●你的感情充滿戲劇性嗎?
為什麼我們總在同一個地方受傷?
●【個案1】Adam/●你的每一段感情相似嗎?
小結──被迫終結的童年
 
第2章 「妳是笨蛋,我來幫妳,讓妳配得上我!」
【故事2】拯救者崇豪vs.受難者芹萱
自戀型人格
●控制與被控制才有愛的感覺?/●你常常覺得自己比不上伴侶嗎?/●【個案2】Betty
小結──被忽略的童年
●【個案3】Caesar
第1部總結──最接近愛的感受,就是被需要
 
第2部 「受難者」的愛
第3章 「無論我有多糟糕,你都能保證永遠不離開我嗎?」

【故事3】受難者宗勳vs.逃避者允紋
自卑感
●被自卑感滲透的愛/●【個案4】Daisy
邊緣型人格
●你也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嗎?/●【個案5】Erin/●自殘的衝動,是為了填補內心的洞
小結──反覆被拋棄的童年
 
第4章 「我要愛得轟轟烈烈,撕心裂肺!」

【故事4】受難者芹萱vs.逃避者志傑
愛情強迫症
●無法真心信任伴侶,需要不停確認、一再保證/●【個案6】Gina
愛情成癮
●當愛情成為生活必需品/●【個案7】Iris/●非典型關係成癮者/●典型關係成癮者
浪漫成癮
●你不是真的愛上他,只是想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用幻想補償現實的不足/●你離不開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家/●【個案8】Mike
小結──情感混淆的童年
第2部總結──讓家庭不再是痛覺的代名詞
 
第3部 「逃避者」的愛
第5章 「交往3年,我們只見了5次面……」

【故事5】逃避者允紋vs.受難者轉逃避者芹萱
逃避親密
●反覆被拋棄所形成的「關係創傷」/●你是真的太挑,還是不敢進入一段關係?
交友軟體
●逃避親密者的天堂?/●衝動型愛情──「感覺對了」就在一起?/●交友軟體只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們孤單的樣子
 
第6章 「你也約炮嗎?」
【故事6】逃避者志傑vs.拯救者欣宜
性成癮
●你缺的是「性」還是「愛」?/●當「性」變成對抗自卑的一種手段/●停止透過「性」逃避感情問題
小結──情緒窒息的童年
第3部總結──沒有期待不會沒有傷害,你只是讓自己忽略傷害
 
第4部 復原的練習──脫離受傷的關係,讓自己不再委屈...

自序/導讀


畢竟,有些事情只要遇過一次,就會烙下瘡紅的傷疤。
 
你對這本書的期待是什麼?

最後,我不希望你誤以為這是一本有「解答」的書。我相信網路上已經有太多解答了,每一本書也都在告訴你解答,但我們總是難以做到。因為若沒有經過深刻的思考,解答就像是個未解壓縮的檔案,你無法真正地使用。因此,這本書透過不斷探問的故事和對情感的反思,希望你停下來思考,什麼是你要的愛。

感情本來就沒有所謂的解答。只有不斷經歷甜蜜感受和反芻痛苦,親身在當下使勁地愛過,又如千萬支箭穿過心臟地痛過,然後,某一天坐在電腦前,播著底下留言「不知道被劈腿過多少次才寫得出這種詞」的音樂,突然懂了些什麼,而開始覺醒,並不是「我發誓再也不要……」的起手式,而是緩緩道出:「我想要一個人,感情可以慢慢來。」這個時候,才得到某種釋懷的體驗。

這不是一種解答,因為解答是一個速成的獲取,這種狀態是積年累月的聽與看、身心感受與腦袋飛馳,打從內心決定不再踩著同一步調,逐漸蛻變為釋懷與醒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這個蛻變的體驗中,作為一盞燭火,發揮一點作用。

因為在這一個瘋狂快速的世界,我們會產生種種問題和困擾,或許都是源自於沒有愛,害怕愛,失去愛,導致我們成為渴望愛的人。

推薦序1

一本不灑狗血,但卻深刻描繪出常見的現世愛情小說
一本不談理論,但卻蘊含深度心理學的愛情解析專書
政治大學、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修慧蘭(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

愛情故事從古至今從未停演,相信未來仍會一直上演著,不論在文學、藝術,或你我的真實生活中。若真能鑑古推今、記取教訓,為何還有如此多的愛情糾葛呢?也因此,在心理學、心理諮商/治療的科學領域中,對於愛情關係的論述與研究風起雲湧、百花齊放。

美國精神科醫師斯提芬.卡普曼(Steve Karpman)提出戲劇三角理論(Karpman Drama Triangle),說明人類社會中各式各樣的人際互動方式,尤其描述彼此糾紛的形式。該理論將人際互動區分為三種角色: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這三個角色不只說明三種人的互動形式,也可以套用在一個人身上,說明在不同情境或時間點上,這三種角色的轉換。

而博安運用擅長的生命敘事方法與心理諮商專業知識,將其實務工作中常見的愛情場景分為三大類愛情生命故事,並賦予每個故事主人翁一個凸顯的角色──拯救者、受難者、逃避者,一一分析其內在心理歷程,包含最深層的「需要愛」的渴望,以及用哪些策略來取得「被愛」的感覺。雖然博安提出的三種角色行為模式與卡普曼不同,但更能看出博安對愛情關係的深層觀察與領悟。

讀者可以如讀小說或故事般進入本書中各個愛情故事,也需要跟著博安的心理分析,一一理解伴侶間的互動方式、不同愛情階段的角色轉換,以及其內在心理需求與行為模式的成長歷程。這些理解不是要歸咎或責備誰,包含原生家庭的父母/主要照顧者,而是期待讀者透過深層覺察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與行為模式後,能以更成熟或自我負責的方式來獲得愛。本書第四部提...

內容試閱

▍最接近愛的感受,就是被需要

「每當一段感情結束,我都會陷入極大的沮喪,不斷反覆想著,我做錯了什麼?」

每次分手都是一次撕心裂肺,自認再也拼湊不回來。

但裂了是裂了,人哪有這麼容易放棄追逐愛情?如果真的逃跑就沒有人會愛自己了,想到孤老終生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所以過沒幾天又下載交友軟體,想找個人聊聊,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夠一起刪掉App,手牽手走一輩子。

幾週後的深夜,通常會再遇到一個能夠徹夜聊天的對象。

「當時我以為,我們聊得愈久,代表我們的感情愈深。所以每次都有大量的訊息,每通電話時間總是無止境地流淌,即使彼此都沒說話,放著也好,好像我在陪他,當然,更需要陪伴的人是我,但我們兩人都樂意,沒有誰是委屈的那方。」

這是許多人的愛情互動模式,但從互動時間這個細節上能夠看到一個思考模式:當我付出的時間愈多,就表示我們愈相愛;當我願意為了你熬夜,代表健康和隔天的工作都沒有你重要;當我在每一次訊息來臨時秒讀秒回,表示隨時把你放在心上。我們自以為付出時間、精力、金錢,能夠換取對方的感動,所以這樣的行為不斷持續著。

「可是,為什麼我們在一起幾週、幾個月後,又分手了?好幾段感情都是這樣。」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我付出得不夠多嗎?」

「你還需要我做什麼?你可以說啊!」

若你曾經強烈執著於某個對象,或許多少會感受到那份執著並非完全出自於愛,而是參雜了一部分的害怕。

害怕孤單,害怕一個人。你擔心不再受到關注、不值得被在乎,所以不顧一切付出關懷與照顧,甚至「拯救」更可憐的對方,來讓自己的生活也得到控制,期望接收者反過來感激你,用愛撫平你的害怕與孤單。這種「讓我來幫你」的想法,往往隱含著透過拯救對方,好讓對方反過來回報自己的思維。

當對方沒有自己不行,更加依賴自己,自己的存在就變得無法取代。當確信對方離不開自己,就能暫時逃避心中最大的恐懼──被拋棄。

說穿了,拯救者的內心也有個破洞,不亞於被拯救者。

而這種偏執的愛也是最自戀的愛。表面上為的是對方,實際上對方即使不需要,甚至厭煩了,仍舊執意提供與付出,然而那是拯救者自己的需求。拯救者只看見自己,這段關係中也只有自己,所以總是難以促成長久穩定的連結。對拯救者來說,當對方的家庭困苦,儘管自己窮到吃土,仍會用昂貴的禮物或奢華的晚餐,提供對方從未體驗過的享受。當對方覺得愛不夠,儘管自己工作忙碌,仍會熬夜手摺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當作生日驚喜,用滿滿的行動證明自己的愛。當對方生病需要照顧,儘管相隔百里,仍會不辭辛勞開好幾個小時的車,只為了送上一碗暖暖的紅豆湯。

當我們無法被愛,我們會付出,因為最接近愛的感受就是被需要。

如果對方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拯救者會覺得自己沒有功用,也就不會得到關注,不會被愛,因此不信任對方會真的愛自己,畢竟對方太自給自足。無法付出,拯救者就感受不到愛與被愛。

所以,拯救者會付出愈來愈多,祈望獻上自己僅有的一切,說著「我可以在金錢上資助你」「我是個很有能耐的人」「我願意為你每天下廚做三餐」,都是告訴對方:「我愛你,你也愛我好不好?」

常見到拯救者會有以下的思考:

...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