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 | 拾書所

戀愛中的人:榮格觀點的愛情心理學

$ 316 元 原價 400

內容簡介

‧教人辨明「愛」與「戀愛」的不同,活出真正幸福的親密關係。
‧以榮格觀點切入戀愛,從戀愛洞見靈魂,明白愛的真諦,追尋生命的完滿。
‧以神話解析愛情,浪漫詩意,引人入勝。


「你們喝下去的不只是愛,而是愛與死亡的綜合。」
但他摟著她,內心情慾高漲,說:「啊,那麼,就讓死亡來吧!」

我們都活得不完整,卻都有追尋完滿的渴求,戀愛讓人狂喜,正因為相戀的瞬間彷彿找回自己喪失的部分,令人感受生命將要圓滿。但作者強森指出,這是錯覺。

戀愛中的我們,事實上是將心底空缺的自我理想投射到戀人身上,將戀人錯認為救贖自己的男神/女神。加諸伴侶不合理的期待,幻滅便成了必然,天長地久的美夢成了決裂的悲劇,甚至誤了現實人生。

「或許,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無意識心態,亦即我們對親密關係,以及對另一個人所強求的期望與要求……」強森提醒:戀愛與真正的愛,是兩種不同的心理能量系統,但我們誤以為戀愛就是愛,且將戀愛視為親密關係的基石,這已是集體心靈的巨大傷口。因此,亟需找到引領我們通往真正的親密與完滿的出路。這正是本書的目的──以榮格心理學的觀點為基礎,透過解析淒美的愛情悲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一步步追溯當代西方戀愛觀念的源頭,一探「戀愛」這個心理現象的虛虛實實,及其之於生命、超乎想像的深層意涵。浪漫的神話,詩意而淺顯的行文,本書不只帶人欣賞戀愛的美麗,更感受心靈深處的澎拜,釋懷曾有的愛情失落,看見真愛與圓滿的可能。

愛,不是一種作為,而是一種存有狀態──是對另一個生命的一種理解接納、一種結合,是對她或他的一種認同,透過我這個人自內心湧出,無關於任何意圖。
──羅伯特.強森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譯者簡介
鄧伯宸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獲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現專事譯作。譯有《影子大地》、《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哭泣的橄欖樹》(立緒)、《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寫,在燦爛的春天》、《成為我自己:歐文‧亞隆回憶錄》、《不眠之城:奧立佛‧薩克斯與我的紐約歲月》(心靈工坊)等作品。

目錄

關於神話的來源與翻譯
寫給女性讀者
前言;鼓起勇氣,誠實審視戀愛
神話裡的戀愛與心靈

Ⅰ‧崔斯坦的誕生及成長
[故事情節]
1.布朗瑟芙勒
2.悲傷的孩子
3.意識之島,神的大海
4.劍與琴

Ⅱ‧情酒的征服
[故事情節]
5.酒
6.藥酒
7.金髮伊索德
8.情藥的歷史
9.連騙帶搶

Ⅲ‧崔斯坦與伊索德魔幻花園幽會
[故事情節]
10.內在世界的王后
11.松樹下的騙局
12.默羅伊的第四年

Ⅳ‧玉手伊索德出現,以及愛與死的結合
[故事情節]
13.謎與矛盾
14.塵世伊索德
15.痛苦與死亡
16.伊索德——瑪雅:幻象之舞

結論
17.白野牛女神
18.聖母鐘之夢
19.人類的愛

自序/導讀

前言:鼓起勇氣,誠實審視戀愛

在西方心靈中,戀愛(romantic love)自成一個最大的能量體系。在西方文化中,戀愛取代了信仰,成為男人與女人尋求意義、超越、完整與狂喜的場域。
  
戀愛為西方一獨有的普遍現象。關於戀愛的種種理念及說法,我們無不耳熟能詳,因此,我們認為,戀愛是「愛」的唯一形式,是婚姻與親密關係的基礎,但是我們其實可以向東方取經,多多學習。在東方文化中,譬如印度及日本,我們發現夫妻之間鶼鰈情深,其穩定與忠誠往往令我們汗顏。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們的愛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戀愛」。對於親密關係,他們所接受的並不是同樣的理想,也不像我們那樣,對另一半有著難度極高的要求與期望。
  
戀愛,不只是一種「愛」的形式,而是一整個心理狀態,其中有信任,有理想,有態度,有期望。所有這些往往互為矛盾的想法共存於我們的無意識中,支配我們的反應及行為,我們卻全然無所覺察。對於與另一個人的親密關係,我們該如何感受、該「割捨」什麼,我們自有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如此,因為戀愛並不只是愛一個人,而是「相戀」。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心理現象。兩個人一旦「相戀」,我們相信自己已經在另一個人的存在中找到了終極的生命意義。我們覺得自己終於完整了,找回了失去的部分自己。突然間,生命擁有了整體(wholeness),擁有了人類所不能及的強度,將我們提升到了一個超越尋常存在的高度。對我們來說,這一切皆是「真愛」的象徵。這一整個心理狀態,包括一個無意識的要求:我們的情人或配偶永遠會為我們帶來這種狂喜與熾烈的感受。
  
西方人一向自以為是,總以為我們的「愛」──戀愛──才是最好的,其他各種兩人之間的愛,相較之下既缺乏溫度又無足輕重。但若西方人有自知之明,就必定會承認,在愛情的處理上,我們實在不怎麼高明。
  
「戀愛」時儘管我們欣喜若狂,但多數時候卻覺得孤獨,感到疏離,常常覺得未能得到真心相愛,未能得到忠誠相待而消沉喪氣。通常我們都會責怪對方辜負了我們;或許,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無意識心態,亦即我們對親密關係,以及對另一個人所強求的期望與要求,但我們做不到。
  
這就是我們西方心靈的巨大傷口,是西方文化的大問題。卡爾‧榮格說,如果發現了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心靈傷口,也就找到了通往其意識的門戶。因為,在治療自己心靈傷口過程中,我們將會認識自己。如果我們真正用心去了解愛情,愛情也會成為一扇通往意識的門戶。西方人如果能把自己從無法自主的無意識承擔與期待中解放出來,對親密關係,乃至於對我們自己的自性,都會帶來新的理解。
  
在許多文化中,戀愛自古以來就有,在古希臘、羅馬帝國、古波斯及封建日本文學中都可以找得到。但歷史上,在所有的文化當中,戀愛為一普遍現象只見於現代西方社會,只有我們西方社會才把戀愛(romance)當成婚姻與親密關係的基礎,並視為文化理想上的「真愛」。
  
戀愛之於西方社會,濫觴於中世紀,首度出現於西方文學的就是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神話,傳唱於吟遊詩人的歌詩之中,又稱為「宮廷愛情」(courtly love),典型內容是:英勇的騎士心儀一美好的女子,驚為天人,視其為至美至善的化身,是推動他追求高貴、虔誠、優雅及崇高人格的典範。時至今日,我們已經把宮廷愛情融入了性關係及婚姻,但仍然保持著中世紀的看法:對一個在我們心目中形象完美的男人或女人的心醉神迷的崇拜(ecstati...

各界推薦/推薦序

感動推薦──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鄧惠文/作家、精神科醫師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宜就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