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同理:家事法庭第一線社工30件個案解析,克制情緒干擾、同理孩子立場,練習把分離的負能量降到最低 | 拾書所

情緒同理:家事法庭第一線社工30件個案解析,克制情緒干擾、同理孩子立場,練習把分離的負能量降到最低

$ 284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你 的 失 控
不 會 讓 孩 子 停 止 愛 你
但 他 會 停 止 愛 自 己
.
.
.
分 手 後 的 合 作 父 母 必 讀 _
別 讓 大 人 之 間 的 紛 爭 成 為 冷 暴 力 _
別 讓 孩 子 成 為 高 衝 突 家 庭 的 犧 牲 者 _


【特別增訂】

那些發生在家事法庭、
也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


 每一個故事代表著一個家庭,
 這個家庭的模樣可能就出現在我們身邊。
 故事裡沒有配角,人人都是主角,
 社工會協助每位主角好好地演下去,
 讓家庭在不完整的情況下,
 依然能夠提供最完整的功能。

‧孩子不說,不代表他沒事(冰山理論)
‧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抓得更緊(自我覺察練習)
‧跳下去,就不用面對爸爸了嗎(童年逆境)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親職化小孩)
‧再也綁不回來的親情線(吸引力法則)
‧什麼時候能實現的生日願望(家庭裡的三角關係)

【實用附錄】

‧給分離父母的練習題:大人怎麼說,孩子才會懂?
‧給分離父母的貼心提醒:父愛、母愛,都不阻礙!
‧給分離父母的會面聯絡簿:雙向溝通,幸福加分


當孩子成為傳聲筒、出氣筒或垃圾桶的內心小劇場:
自我咎責/我不聽話,大人才會吵架...
解離合理化/我離開的話,家就能恢復平靜...
罪惡心理/我選了這邊,就對不起爸或媽...
棄養情節/被丟來丟去,我是拖油瓶...

不做烏賊爸媽、不讓家裡烏煙瘴氣
。說「你跟你爸/媽一樣」,會讓孩子挫折、生氣、沒自信
。與另一半達成「為孩子好」協議,並尊重彼此相異的教養方式
。灌輸負面情緒造成的冷暴力,孩子外表沒傷,內心傷痕累累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剝奪他被愛的權利
。別獨占孩子。即使夫妻感情出問題,孩子仍需要父愛與母愛
。孩子捲入婚姻戰爭,恐怕全盤皆輸。避免孩子面臨選邊站的為難
。不要求孩子減少與另一半互動,讓他保有身為孩子的權利

建立夥伴關係,讓孩子快樂第一
。共同參與孩子活動,要暫時放下恩怨,保持友善的態度
。別在孩子面前討論扶養費或照顧安排,這會給他極大的壓力
。繼親家庭要「愛屋及烏」,給同屋簷下的孩子平等的愛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_家是孩子的避風港,不是暴風圈

CHAPTER1_適時安撫壞情緒,發展孩子安全依附感
〔照顧的責任喬不攏〕為什麼都是我在照顧 ?!
〔婆媳的餐桌管教學〕我的孩子我自己教就好
〔重組家庭的新關係〕看著大人從吵架變打架
〔經濟壓力殃及無辜〕大人背債,為何打我出氣?
〔分離引發棄養情節〕為什麼要把我丟給爸爸?
〔大人一方再婚之後〕媽媽別來,爸爸討厭你!

CHAPTER2_大人爭吵別失控,孩子才不會負面學習
〔期待一方探視卻遭拒〕乖一點,媽媽會再來看我?
〔有樣學樣、出口成髒〕吼,你是白癡、是智障嗎!
〔避免要求孩子選邊站〕自己好好想,你想要跟誰?
〔討好一方是保護自己〕看大人的臉色來表達想法
〔把父母分離歸咎自己〕爸爸不要我、媽媽不理我
〔孩子早熟不是件好事〕媽媽,爸爸到哪裡去了啊?

CHAPTER3_重視「同儕關係」,向外尋求認同與關愛
〔成長需要陪伴與傾聽〕什麼時候可以全家去旅行?
〔雙薪家庭的托育為難〕我可以帶弟弟上下課的話……
〔大人忙賺錢,小孩沒人陪〕偷錢買東西的真正目的
〔繼親家庭的矛盾關係〕有了弟弟,叔叔就不愛我了?
[大人分居、手足分離]哪時能搬回去跟弟弟一起睡?
〔單親家長有了第二春〕我的媽媽,好像交了男朋友!

CHAPTER4_建立自我認同感、迫切需要父母的肯定
〔衝突讓孩子把解離合理化〕我想離開,不想看你們吵架
〔借題發揮,造成孩子創傷〕吵死了,每次都吵同一件事!
〔高壓管教造成的不良效果〕不但成績不達標,還霸凌同學
〔不當言語形成的冷暴力〕我真像爸爸說的那樣差嗎?
〔爸媽離婚造成隱形困擾〕跟了媽媽等於失去爸爸嗎?
〔不告而別讓孩子親職化〕媽媽丟下我和弟弟離開了!

後記_學著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成長正能量

附錄_
‧給分離父母的練習題:大人怎麼說,孩子才會懂?
‧給分離父母的貼心提醒:父愛、母愛,都不阻礙!
‧給分離父母的會面聯絡簿:雙向溝通,幸福加分

特別增訂_那些發生在家事法庭、也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
‧孩子不說,不代表他沒事(冰山理論)
‧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抓得更緊(自我覺察練習)
‧跳下去,就不用面對爸爸了嗎(童年逆境)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親職化小孩)
‧再也綁不回來的親情線(吸引力法則)
‧什麼時候能實現的生日願望(家庭裡的三角關係)

自序/導讀


推薦序3

《別讓孩子成為「球球兒」》 

-林美薰/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

爸媽衝突是孩子的噩夢,離異則是最焦慮的撕裂

長期服務家庭暴力的被害人,看見許多家庭經歷法庭訴訟,像極了熱鍋上的螞議、找不到出口。當中有群令人心疼的隱形被害人-子女,他們在衝突的夾縫中求生存,無所適從,累積的無助也無處可說。孩子可能會以不同的面貌,應付他們的心理困境,有些成了小大人,有些成了叛逆少年,有些則讓自己像隻孤狼。若大人不夠敏感,沒有細查孩子的壓力,孩子可能就會負成長。

本會陸續提出關心「球球兒」的呼籲,希望父母在衝突中,看見孩子的需要。當夫妻情盡緣絕而決定分離時,曾經的愛的結晶,有的成為「橄欖球」,雙方你爭我奪;有的成為「躲避球」,彷彿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有的成為「棒球」,淪為出氣筒,恐遭拳虐待。無論成為哪種球,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我們歸類三種離異父母的NG型態-搶奪型、冷戰型與阻饒型。面對搶奪型的父母,孩子多半需要兩面討好;面對冷戰型的父母,孩子可能成了勢不兩立的傳聲筒;面對阻饒型的父母,恐怕造成孩子的親情斷裂。

無論夫妻的關係能否存續下去,孩子依然是彼此的結晶。試著透過多溝通、多諮詢、多著想的「三多」友善父母教戰原則,盡全力地降低孩子在親情風暴中的負面影響與傷害。

夫妻的戰場,經常從家庭延伸到法庭。然而,法庭的爭執,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回到孩子生活的世界,才像困在被情緒綁架的牢籠,恐懼、焦慮、憤怒、羞恥、自責、憂鬱、冷漠,猶如驚濤駭浪般波波襲擊。倘若父母和家庭動力沒有改善,他們的世界依然陰暗。

這本書是基金會將多年的服務家庭經驗,寫成的親職教養書籍,期許這本書能引動父母去同理孩子的心,並且翻轉家庭或親子的關係。書中描述的家庭爭執場景,經常出現在身邊,讀者必定會在書中找到共鳴。

各位讀者,閱讀時不妨停下來、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方想一想,並傾聽孩子心底的聲音。倘若需要其他協助,也歡迎與本會派駐法院的家事服務中心聯繫,我們將提供相關的親職教育、心理諮商與法律服務。

想像一杯混濁的水,最終由於雜質沉澱,而露出清透的水質,去蕪存菁。願全天下的父母都能通透「愛是一切的解答」的真諦,讓孩子在鼓勵與安全的環境中長大。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