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生與不生的歷史 | 拾書所

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段女性抉擇生與不生的歷史

$ 356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生,還是不生?

生了孩子的女人,與沒生孩子的女人,

真的是光譜的兩極嗎?

 

其實,影響女人生育抉擇的因素有很多,

從生涯規劃,到害怕能否照顧孩子;從無法生育,到擔心環境危機……

 

古往今來,許多女性,都曾在盡力過好這一生的掙扎中,苦苦思索:生活中是否有容納小孩的空間?無論她們做出什麼的選擇,都不免受到所處背景的影響──時代、社會、文化,是適合生孩子,或是不適合?她們是自己所屬歷史時代的產品,也是地球賦予她們短短時間禮物的產品。

 

本書超越社會為母職、非母職劃下的界線,

看到各個時代,女性面對的抉擇,或難以抉擇。


◆一個激烈又孤獨的決定
生,還是不生?這個決定並不容易。它往往是女性與自己的生理時間、生涯規劃、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等因素間,激烈又孤獨的對話。

◆看見古往今來,女性「生或不生」的決定
凝視古往今來女性「生或不生」的抉擇,讓我們更認識她們的時代、或她們所處社會的限制,也讓我們看見,不斷有女性在這道考題前,做出多樣的選擇,猶如繁花盛開。

◆女性為生育掙扎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
女性「生或不生」、「如何生」的歷史,並不僅是女性的事,而是人類社會的歷史本身。每一個生或不生的決定,都是一名女性與她的時代對話的結果。

在這本溫暖而富有深思的書中,歷史學家海芬頓藉由梳理歷史,加上她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思考這些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問題:

★多變的世界中,變化的母職與母職焦慮
★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整個村子的協力?歷史上母親的支援系統
★沒有孩子就沒有價值?認識沒有孩子的女性做出的貢獻
★支持母親,也不去否定沒有孩子的女性,這是一體兩面

 

本書特色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於女性個人,也鑲嵌在群體、社會、時代背景之中。

即便在生育路上,每一位女性是在為自己做出決定,即便這些選擇千差萬別,但這本書講述的歷史,都能告訴我們:我們並不孤單。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佩吉歐唐納哈芬頓Peggy O'Donnell Heffington

 

作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女性主義、婦女運動史與人權史,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雜誌》、《洛杉磯書評》、《波士頓環球報》等。

 

譯者介紹

廖素珊

 

臺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專事翻譯。譯有《伊莉莎白女王》、《冰與火之歌第四部:群鴉盛宴》、《廣島末班列車》、《原來,古羅馬人這樣過日子!》、《狼與守夜人》、《被發明的昨日》、《縱走日本二千哩》、《日本秘境之路》等四十餘本書。

 

目錄

各界好評推薦
推薦序 我們/她們為什麼不生孩子  
給以前自己的建議
作者小記
序言:為什麼我們不想生?
第一章、因為我們總得做選擇
第二章、因為我們會孤立無援
第三章、因為我們無法擁有一切
第四章、因為地球
第五章、因為我們不能生
第六章、因為我們想要其他的人生
結語:所以請容我問,我們為什麼應該生?
致謝

自序/導讀

我們/她們為什麼不生孩子?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成令方

 

「為什麼不生小孩?」這是個在當代很常見的問題。逢年過節、親友團聚,「要不要生」的問題除了引發空氣一陣尷尬,也可能讓被問者陷入自我懷疑的迴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也對這些對話感到熟悉:「我很想要自己的孩子,看到別人的孩子,我都在流口水。」「女人若沒有成為母親,人生一定有很大的缺憾。」「一個家沒有孩子,哪像個家?」「三十出頭女人拉警報,要是不把握時間找對象,年紀大就不能生了。」「結婚這麼多年,怎麼一直生不出來?」「我一直沒遇到好的對象,正在考慮要不要去凍卵,以防年紀大了想生又生不出來。」「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應該就是要傳承生命吧!」「我一點都不想結婚生子,我是不是不太正常?」有前述疑惑浮現心頭的讀者,我相信這本書能幫助妳平撫內心的焦慮與困惑。

 

《不生小孩的她們》的作者佩吉.海芬頓是一名歷史學家。她因為沒有生孩子,在社交場合上常感到非常格格不入。與她同齡的女性朋友經常把孩子當成聊天主題,讓她覺得自己像是外星人一樣無法融入。這時人們話題一轉,往往會問她有沒有小孩?為什麼不生小孩?長年累積的經驗讓她相當困惑,於是開始以「為什麼美國女人不生孩子?」作為研究的起點,寫下這本精彩的書。

 

作為一名很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佩吉.海芬頓經過多方蒐集爬梳資料後,將這本書分成六大章,試圖回答造成我們/她們不會、不能、不要、不敢生孩子的各種因素,但其中有一些女性雖然沒有生育過,卻也有照顧孩子的經驗(毛小孩不算,嘻!)透過書寫這些「女性不生育」的理由,海芬頓對大眾普遍抱持「不生孩子都是女人自己的決定!」的想法提出反駁。這種說法似乎把生育的重擔放在女人個體身上,並認為生育只是個人自由的選擇。然而,女人會做出如此決定,背後其實還深受她們身處時代的社會文化思潮、個人經濟條件、大環境政治動盪等複雜背景影響。海芬頓舉出在歷史與現世的案例,試圖說服讀者理解她們不會、不能、不要、不敢生孩子的處境。

 

在現代的避孕藥發明前,女人一輩子生十多個孩子是常見的。被稱為「避孕之母」,也是美國第一所節育診所的創始人瑪格麗特・桑格(Margaret Higgins Sanger,一八七九年⏤一九六六年),就曾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歷經十八次懷孕後死亡。許多女性由於同時得生養小孩與辛苦勞動,造成健康受損,為了避免一再生育,有些人四處尋找流產草藥,或請秘密診所幫忙執行流產手術。從十九世紀開始,美國國會通過的《康斯托克法》嚴格禁止與懲罰女人節育,直到一九七三年的〈羅伊訴韋德案〉(Roe v. Wade)才判定人工流產合法化(可惜到了二〇二二年,該項判決被推翻)。然而,從女性長久避免/拒絕生育的歷史發展來看,早在人們發明現代避孕方法以及避孕合法化前,女性就已發展出「拒絕生育」的行動,其中原因從支撐家計、度過經濟大蕭條時期,到尋求階級流動不等。...

各界推薦/推薦序

專文導讀/推薦序: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共同推薦:

李欣倫|作家

林靜儀|立法委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顧問醫師

馬尼尼為|作家

陳昭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

鄭雁馨|中研院社研所研究員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