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巢的孩子,被分手的父母:當成年子女離巢又離心,如何各自獨立,又能遠遠關心? | 拾書所

離巢的孩子,被分手的父母:當成年子女離巢又離心,如何各自獨立,又能遠遠關心?

$ 356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寫給被子女「分手」的傷心父母
心理學博士陪你走過一生中最難的課題
與孩子重建親密而自在的關係
 
──── 美國亞馬遜書店近 500 位讀者 ★ ★ ★ ★ ★ 滿分評價 ────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心理諮商師  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終於有一本書,為身處痛苦深淵的父母和成年子女,
帶來充滿希望、同理又容易理解的指引。」
 
國內外諮商心理師、治療師、家庭關係專家,一致感動推薦!
 
為什麼孩子只在需要金援時打電話給我?他真的關心過我嗎?
孩子有了另一半之後就不理我了,是不是媳婦、女婿在挑撥離間?
我在孩子小的時候付出這麼多,他怎麼可能還覺得自己被虐待?
孩子對我這麼差,我該留財產給他嗎?還是乾脆留給孫子女?
離婚之後,前夫一直批評我,導致孩子拒絕跟我聯繫,該怎麼辦?
孫子是無辜的,可是他爸媽不讓我們見面……他會不會以為我不愛他了?
 
全球超過 1/4 家庭有親子疏遠的問題,數字年年攀升。
這些從前看似「與我無關」的煩惱,已然成為所有人必須面對的難題。
約書亞.柯曼博士從 40 年研究、執業經驗中,找出成年子女疏遠的原因與因應之道,
幫助父母釐清彼此的想法及需求,踏上和解之路。
 
疏遠的原因千百種,不一定是誰的錯
--- 家庭價值觀轉變,子女的焦點從「義務、責任、忠誠」轉為自身幸福。
--- 父母親採納的「靈魂伴侶教養法」,無形中讓子女成為生活重心。
--- 親子雙方對於政治立場、性別意識或交往對象選擇長期抱有歧見。
--- 父母離婚後,子女基於個性或受繼父母影響而選邊站。
--- 心理疾病、虐待、創傷的定義變化,形成親子雙方對某些行為的衡量差異。
 
選擇疏遠的兒女,到底在想什麼?
--- 如果爸媽不按照我提出的條件改變,問題終究會不斷重演。
--- 我已經盡我所能滿足爸媽的需求了,他們卻越要越多。
--- 跟孫子女相處是特別待遇,不是祖父母的權利。
--- 就算爸媽覺得自己已經為我付出很多,也不表示他們完全沒傷害過我。
--- 爸媽用遺囑來威脅我,只會讓我更不想和好。
 
如果目標是和解,該如何找回孩子的愛與尊重?
--- 當成年子女拒絕談話  >〔各種情境都適用的和解信模組〕
--- 當前夫或前妻詆毀自己  >〔以子女感受為出發點的反擊句型〕
--- 當子女的另一半與你為敵  >〔邁向大和解的 6 大要點〕
--- 當子女一再索要金援  >〔不傷感情的對話範例〕
--- 當孫子女被灌輸不實指控  >〔不為自己辯護的應對策略〕
 
本書特色

✦ 臺灣第一本聚焦「成年子女疏遠父母」的親子關係書。
✦ 完善的心法與工具,讓無助的父母彷彿跟子女一同走進心理諮商室,照著做就能改善關係。
✦ 作者自身也有與女兒斷聯數年後和解的經驗,最懂父母的需求。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約書亞.柯曼 博士 Joshua Coleman, PhD
 
心理學家、美國當代家庭研究協會(Council of Contemporary Families)資深成員;該組織匯集頂尖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及人口學家,為家庭提供與時俱進的研究結果與工具。
 
FOX、CNN、NBC 電視台御用心理學家,常受邀出演《今日秀》、《早安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20/20》。著文散見於《CNN》、《紐約時報》、《財星》、《今日心理學》、《美國世界報》、《哈芬登郵報》等媒體。。
 
著有《是誰傷了父母?:傷心父母的療癒書》、《婚姻改造:在不完美的和諧中尋找幸福》、《懶惰的先生:如何讓他參與家事與教養》,譯成臺、韓、俄等多國語言,幫助無數讀者修補家庭關係。
 
譯者簡介

趙盛慈
 
專職自由譯者,喜歡知識、深思與推敲文字。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第 1 章|當孩子選擇斷聯,關係還有救嗎?
第 2 章|造成疏遠的千百種原因
第 3 章|婚姻的終點,親子關係的轉捩點
第 4 章|應對心理疾病或成癮問題
第 5 章|心理治療與曲解的童年
第 6 章|性別認同、性向、宗教、政治與個性衝突
第 7 章|女婿、媳婦與邪教領袖
第 8 章|最相似也最陌生:手足疏遠
第 9 章|該把子女排除在遺囑外嗎?
第 10 章|被遺棄的祖父母,被當作武器的孫子女
第 11 章|應對策略、介入手段和新常態
第 12 章|成年親子關係的新法則
第 13 章|如何療癒親子疏遠的傷?
 
後記
致謝

各界推薦/推薦序

好評推薦

【國內推薦】

攜手推薦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吳娟瑜/國際演說家、家庭關係專家
吳姵瑩/諮商心理師、愛心理創辦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怡臻/杏語心靈診所資深治療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父母最大的成就是栽培兒女離家獨立生活,不料有些孩子一去不復返。
究竟被分手的爸媽做錯了什麼?疏忽了什麼?
還能夠和解嗎?來得及呼喚兒女重返家園嗎?
約書亞 ‧ 柯曼博士不但現身說法,更提供具體和解思維與拉近親子關係的應對策略。
《離巢的孩子,被分手的父母》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 國際演說家、家庭關係專家  吳娟瑜
 
明明想要靠近,卻時常陷入衝突,最終漸漸疏離……
「愛」被淹沒在憤怒與冷淡之下,難以汲取,也難以親近──這是許多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
《離巢的孩子,被分手的父母》以同理與理解連結彼此,弭平兩代間的隔閡,
為父母與成年子女,提供了最暖心的引導。
/ 杏語心靈診所資深治療師  陳怡臻

【國際推薦】
 
終於有一本書,為身處痛苦深淵的父母和成年子女,帶來充滿希望、同理又容易理解的指引。
作者從所有可能的角度探討親子疏離,引導讀者擺脫羞恥和自責,重拾理解與力量。
我見過許多面臨疏離問題的父母和成年子女,這正是他們長久以來等待的救援之手。
誠摯向所有人推薦。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心理諮商師  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柯曼博士匯集多年治療專業及自身疏離經驗,
幫助父母從子女的視角檢視關係,用理解開啟治癒的對話。
/《成人親子離間症候群》(暫譯)作者  艾美.貝克博士(Amy J. L. Baker, PhD)
 
儘管現今愈來愈多成年子女跟父母像朋友般相處,疏離浪潮卻仍真實存在。
作者從社會經濟及文化變遷等面向,挖掘究竟是什麼讓人們在關係中經歷期望與失望的震盪,
並從中提供建議,幫助疏離家庭走向復原的人生下一站。
/《我們從未如此:美國家庭與懷舊陷阱》(暫譯)作者  史蒂芬妮.庫茨(Stephanie Coontz)
 
作者所具備的歷史、社會學與臨床治療權威和智慧,
在書中融會成同理又實用的指引,帶領父母及成年子女走出負面家庭經驗泥沼。
書中的個案故事相當豐富,讀者們將獲益匪淺。
/ 賓州大學澤勒巴克家庭社會學名譽教授  法蘭克.弗斯登伯格(Frank Furstenberg)
 
想好好面對成年子女疏離,父母們絕不能錯過這本書。
《當成年子女疏遠父母》中銳利的社會與哲學分析,
不僅幫助我們了解在這個時代,身為家庭一分子的意義,
更為全球父母們指明一條強韌且永不斷聯的親子之路。
/《為什麼我們拚命追求幸...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