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一輩子:精神分析看台灣電影中的親情風暴 | 拾書所

一個家,一輩子:精神分析看台灣電影中的親情風暴

$ 300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過去幾年來,以家庭衝突為主軸的台灣電影大放異彩,質量兼備。鍾孟宏的《瀑布》、《陽光普照》,阮鳳儀的《美國女孩》,許承傑的《孤味》以及楊雅喆的《血觀音》等等,深刻勾勒出母女與父子,乃至於家庭或是家族的衝突,有些赤裸呈現,更多隱晦幽微。

再往前推移,李安的家庭(父親)三部曲:《推手》、《囍宴》、《飲食男女》,將父親這個角色擺在家庭與文化脈絡中,傳統與新潮,西方與東方,個人與群體,撞擊出難以直視的懾人火花。再如楊德昌、蔡明亮的作品中若隱若現的家庭/親情/性別衝擊,不同世代導演對於家庭關係有各自見解。親情猶如一場風暴,見證台灣社會的世代變遷。

精神分析工作者對於親子衝突點滴在心頭,對於伊底帕斯一點也不陌生,且看臨床工作者們如何在診療室/躺椅之外,築起精神分析與電影之間的對話。

◎「家人」的意義是什麼呢?或者作為一家人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無法真實的親近,「家人」可能只是共同被收在一個「家屋」底下的人。

◎人要跟自己的本能慾望奮戰,也要跟祖先父母的期待搏鬥,被社會集體潛意識的力量牽著鼻子走,還要在現實之下求得生存和平衡,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角力讓「家」未必是個避難的地方,而是刮著永不停歇的風暴。

◎在台灣,「我的」比「我」重要太多了。我的成績、我的教養、我的人緣、我的科系、我的理想、我的收入、我的能力......,我們經常太過關心自我的產品,而忘了自我本身;太過注意孩子的表現,而忘了那個正在活著的孩子。

◎不管是《孤味》裡強勢的母親,《瀑布》裡流浪的母親,《血觀音》裡操控的母親,還是《美國女孩》裡,那個帶著女兒逃離命運、又回到命運的愧疚的母親,每個女兒都被迫唇齒相依,這些女兒能走出蚌殼、走出命運嗎?

◎台灣當代父子互動總摻雜著暴力、死亡、競爭、自戀創傷。父子之間激盪出拚輸贏的氛圍(或許稱之為伊底帕斯情結),是否為發展上之必要?台灣父子在被閹割和暴力攻擊之間,在承擔和閃躲之間,很難找到一個中介地帶求取平衡。

◎無論性別體制如何壓抑,同志對愛的渴求,對於性特質的認同,加上不被家庭接受,浪跡天涯卻與沒有血緣的客體組成另類家庭,在在刺激精神分析對於家庭的觀點:什麼是家庭?血緣是唯一的基礎?怎樣的家庭對個體的發展有利?

◎理解及表達對家人的情感常是最困難的事。蔡明亮的人物無法藉由對話或日常生活儀式與家人溝通,他們總是透過動機不明的行為、複雜的幻想或可能是自己無意識地渴望的「意外」暴露出家庭的緊張關係,有時反而因此釋放家庭的壓力。

◎當我們遭逢無法理解的情境時,便會在心裡引發一場風暴。這或許會波及身邊的人,在那人身上點燃另一場摧毀一切的風暴。但也或許,身處風暴中的兩人能夠彼此了解並因而成長。《美國女孩》不只說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也讓我們隨著故事經歷自己的風暴,並讓我們曉得:對流浪的人們來說,故鄉不必然是哪個地方,而是被深刻理解的經驗。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許瑞琳 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王明智 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李芝綺 臨床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游佩琳 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黃世明 精神科醫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研究」學院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許欣瑋 精神科醫師、東倫敦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周仁宇 精神科醫師、人類學博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王盈舜 自由紀錄片影像工作者、清華大學電機系學士、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MFA)
高滿德 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與歷史碩士譯者介紹

目錄

目錄

許瑞琳 賦/附/複/復生的母女關係

王明智 漫漫回家路:台灣電影中的同志與家庭

李芝綺 親密一「家」+「人」

游佩琳 談父親的慾望:寡言木訥的父親與躲在水缸裡的子女

黃世明 時代洪流與家族框架下的人:從《茶金》的幾個角色談起

許欣瑋 行過死蔭幽谷的台式父子群像

周仁宇 斷裂與翻越:《美國女孩》對療癒工作的啟示

王盈舜 「家」的皺褶,在紀錄片現場

高滿德 奇異如夢:蔡明亮電影中的家庭情感張力

蔡榮裕 精神分析走進電影裡,尋找什麼伴手禮送自己呢?

內容試閱

親密一「家」+「人」
文: 李芝綺


親密又陌生的一家人
「家人」的意義是什麼呢?或者作為一家人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無法真實的親近,「家人」可能只是共同被收在一個「家屋」底下的人。台灣2019年電影《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談的是陌生的分離,也是渴望在一起的親密,或者可能是兩者間的相互矛盾與糾結。法國精神分析師葛林(Andre Green)曾說過,對潛意識來說,分離就是痛楚;但要如何才能感覺是「在一起」呢?想起元朝管道昇對丈夫欲納妾所做的〈我儂詞〉,既深情又哀怨,衍生出許多耐人尋味的不同解讀:「爾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似火。......將咱兩個一起打破,用水調和。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爾,爾泥中有我......。」所謂「在一起」的感覺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融合或相互認同嗎?或者要互相對等的愛才是所謂的親密?或者解讀成一種我還有你,你還有我的相互依偎?又或者人與人間的親近皆需要打破自我而重塑,才有可能真正的心心相印?回到潛意識裡來感受,親近也許類似心上有著彼此靠近或相似的感覺「愛你和我都一樣」 ,自我有他人力比多(libido)能量的投注,即對方心裡有自己的存在,以及像在治療室裡專注跟隨與回應著個案……,這麼說著說著,彷若「親密」的自體與客體交集勾勒出兩大川流的匯聚,也是此篇想圍繞探討的主軸:自戀與認同。
先來簡介電影《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的角色與劇情,這是導演張作驥的第九部作品,也被稱為「母親三部曲」的最終部。影片在台南四草的綠色隧道水域中緩行開啟,悄然靜謐,只感受得到時間的挪移,接著家的場景在微光的雨中呈現,似乎暗喻了這個家也在轉換的過渡期中掙扎,充滿著未知與隱藏的能量。主角群包括剛出獄的未婚媽媽小夢及狂妄自私的另一半阿文(在角頭間挑釁插旗維生),兩人年少所生的孩子阿全由阿媽王鳯照顧長大,和舅舅跟著阿媽一起學演歌仔戲。幹練認命的王鳯在丈夫張軍雄失智後有了極端的改變,衝突對立的關係突然轉為溫柔而貼心,但恬靜的晚年生活仍在張軍雄的同性舊愛成恩來訪後透出強勁的高度張力。張軍雄是上校退伍的外省人,自小喜愛舞蹈而主導軍中藝工隊,但受母親以愛之名所箝制,終其一生未能擇己所愛,這也是張作驥導演想表達的主題:家人之間無可逃脫的捆綁與折磨。而同樣未獲丈夫真愛滿足的王鳳,因為匱乏的自我也無法認同與關愛同為女性的女兒,以致形成了一種重演尋愛、討愛而悲哀的代間傳遞。然而劇中並存著另一種象徵自由與真實親近的敍事,由火雞哥突兀的流浪漢形象與兀自的吶喊所構成,正和阿全排除眾議、努力呵護火雞蛋的孵化、悉心照顧小雞相互呼應。
這部電影帶給我許多真實的觸動,除了導演安排了真實的體驗(而不是演出來的)與真實身份特質的演員之外,劇情也頗貼近台灣人的真實生活:家庭在日常中有尷尬,平順中有揪心,恰如看似一般美滿的家庭,卻可能在家族團聚時被長輩問到大考或逼婚,剎那間又像回到了傳統威權的年代,不被傾聽與尊重的心聲,勾出早已塵封的幼年心理創傷或無法消化的家族秘密等;此外,劇中每個角色都很飽滿,刻畫出每個人都似主角的心路歷程;最後,多元文化匯聚也是台灣的特色,劇中廟口的野台戲與家景中飄揚的書法字體互尬,乍看之下有著強烈的違和感,但這不也是實實在在的台灣景況嗎?親密又陌生的台灣家庭關係,不管怎樣都還是要年節團聚,所以電影中的每一餐,就象徵著家人的聚合,是台灣人最最重要的事(或形式),也表達了各種親疏關係的更迭。頻繁出現的樓梯,則如導演所說,像是串連起代間的橋樑,上上下下流通著,引領家人與觀者看向樓上...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