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質地方之營造:由城鄉流動到都會區域 | 拾書所

異質地方之營造:由城鄉流動到都會區域

$ 561 元 原價 660

內容簡介

異質地方一詞,目前,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與愛德華‧蘇雅(Edward Soja)等英語世界的地理學者之間,就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空間範疇是否是其早年遺留的康德主義認識論根源,一種實證主義式的真實空間,還有極不同的爭議。異質地方,已經由一個相對比較鬆散隨意的觀點,進一步考量主體的行動與都市的策略,建構為可能性的空間(spaces of possibilities),以及,設想為更批判性的、更正式表達出的、根植於社會規範之中,有政治與歷史異常意義的理論概念了。而這些理論辯論,與作者早年借取傅柯的異質地方概念的目的並不衝突。由於異質地方的理論範疇是選集中不同論文一再出現的空間概念,故以《異質地方之營造》為書名,本冊著重於由城流鄉動到都會區域議題的探討與案例實作分享。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異質地方之營造:由城鄉流動到都會區域》
作者序

第壹篇 城流鄉動
第一章 臺灣石化工業與地域性比較研究
第二章 市民運動與都市設計:高雄的個案
第三章 資訊化社會與認同的運動
第四章 全球經濟中的臺灣城市與社會
第五章 經濟危機,國家與都市運動:臺灣對亞洲經濟危機之都市回應
第六章 資訊時代的新空間形式與過程: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辯證對立
第七章 與中文系朋友談臺灣都市變遷與當前全球都會區域之浮現
第八章 朝向市民城市:臺北大理街社區運動
第九章 全球化下的都市轉化序幕:建構都會特質
第壹篇附錄

第貳篇 越界生產網絡
第十章 全球經濟之跨界資本:臺灣電子工業之生產網絡
第十一章 越界蘭花:在全球化中重新界定區域與規劃
第十二章 全球化過程中臺灣社會的挑戰:跨界的生產網絡vs. 跨界的政治
第十三章 跨界生產網絡之在地鑲嵌與地方性制度之演化:以大東莞地區為例
第十四章 跨界生產網絡的在地化聚集與組織統理模式:以華東地區資訊電子業臺商為例
第十五章 掌握全球化的知識之光
 
第參篇 全球都會區域
第十六章 全球網絡中的都會區域與城市:北臺都會區域與臺北市的個案
第十七章 歷史之債?臺灣的領域治理與跨領域之社會
第十八章 當前臺灣的領域治理:問題與展望
第十九章 全球化下的北臺都會治理
第廿章 都會區域,都會治理,區域合作機制
第參篇附錄

第肆篇 設計與規劃教育
第廿一章 關於歷史與理論:研究與教學
第廿二章 三十年回首,反省向前:對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一個批判性回顧與展望
第廿三章 未來的建築教育:巨變中的建築教育與臺灣

一個未完成的計劃
夏鑄九自傳年表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