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性侵與性侵冤案
是無法比較的兩種噩夢
在有罪與無罪的喧囂中
我們需要冷靜的視野
確認事實,向來是司法判決最為艱難之處。
性侵害案件通常發生在密室,少有直接明確的人證或物證,如果事後雙方說詞迥異,被害人又是認知與表達能力有限的兒童,如何斷定發生了什麼事?執法者是否可能因個人隧道視野、迷信科學證據、過度依賴單方證詞而造成錯誤──無論是縱放了真正的犯人,或是誤判了無罪的被告?
這裡牽涉到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無罪推定是什麼意思?證據法則又是什麼?性侵害案件的證據要到什麼程度,才會判決被告有罪?對性侵害案件的證據要與求,可不可以與其他案件有所不同?如果一樣會怎麼樣?不一樣又會怎麼樣?
陳昭如長期關注性侵被害人的處境,亦深入理解性侵冤案的來龍去脈。這次她挑戰探討兒童性侵害案件認定的兩難,並指出無論是眾聲沉默的性侵案,或是被迫消音的性侵冤案,都是在性(侵)是羞恥的文化之下,讓「不可說」的氛圍製造出驚人的黑暗與混沌。期盼每個人都反躬自省,側耳聆聽,瞭解這個議題的複雜性,讓不同角色的痛苦被聽見,透過不斷的思辨與說理,往解決的方向前進一步。
作者簡介
陳昭如
臺大人類學系畢業,曾任職首都報社、自立早報、超級電視臺等媒體,現為自由撰稿人。
著有《CALL IN!地下電臺》《歷史迷霧中的族群》《活在拜物星球》《福爾摩沙愛情書》《被遺忘的一九七九:臺灣油症事件三十年》《沉默: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沉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無罪的罪人:迷霧中的校園女童性侵案》《被搶劫的人生:蘇炳坤從冤枉到無罪的三十年長路》等。
譯者介紹
目錄
一、荒原
二、被侵犯的尊嚴
1 不再沉默的聲音
2 真相的模樣
三、記憶與蒼涼
1 陪他們一段
2 「他們」與「我們」
四、折翼的天使
1 身體與慾望
2 走進法庭
五、變色的童年
1 南國菩薩
2 玫瑰往事
六、懲罰
1 獵巫
2 「魔鬼」辯護人
3 罪的重量
七、科學證據的兩面刃
1 DNA會說話?
2 測謊結果不說謊?
3 驗傷(處女膜)的迷思
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鑑定
八、那些不被傾聽的
1 謊報與認錯
2 痛苦的單向性
九、有罪無罪,誰說了算?
1 法律守門員
2 法官難為,為難法官
3 把「人」放在「法」的前面
十、不完美的正義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人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兼執行長)
李茂生(臺灣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
吳曉樂(作家)
林志潔(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趙儀珊(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