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人格剖繪檔案(增訂版) | 拾書所

犯罪人格剖繪檔案(增訂版)

$ 521 元 原價 660

內容簡介

哥倫比亞大學開放課程百大法律書單之一

弒親、分屍、姦殺、隨機殺人等駭人案件層出不窮,
但犯罪者並不是精神失常,一切都有跡可尋,
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原本就與一般人不同。
 
露西因為對家人心懷不滿,抱起學步的孫子一把從六樓扔出去,孩子當場喪命。
她說:「因為每個人都愛她,不再愛我。」
泰瑞趁妻子外出時,在家猥褻自己七歲的兒子。
他說:「這是屬於我們兩人之間的愛,這可以跟父親建立更親密的感情。」

傳統的犯罪研究總是認為犯罪者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下的受害者,他們對這些因素少有、甚或完全沒有掌控力。與罪犯交手五十多年的臨床心理學家沙門諾挑戰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想找出犯罪行為的肇因是無謂之舉,這只會提供犯罪者更多藉口,好從法律制裁脫身。
沙門諾博士指出,我們應該將焦點放在所有罪犯都共有的思維與行為模式,也就是「犯罪人格」。透過毒癮、家庭暴力、職場犯罪、網路犯罪和恐怖攻擊的實例,他深刻剖繪犯罪者的心理運作方式,也羅列這種人的人格特質:自我膨脹、控制欲強、不負責任、說謊成性、冷酷無情。
罪犯的思維模式,使他們選擇犯下罪行。但他們的思維錯誤並非無法矯治,沙門諾博士詳述協助罪犯建立正確思維的方式,使得他們能夠重新做出選擇,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史丹頓.沙門諾Stanton E. Samenow, Ph.D.


臨床心理學家,一九七○年開始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聖伊莉莎白醫院從事犯罪行為的研究;五十多年來持續參與評估罪犯的心理狀況、與罪犯朝夕相處。沙門諾博士是犯罪心理領域的佼佼者,進行大量相關臨床治療與諮詢,並因專業備受肯定而受邀擔任法庭專家證人,以及兒童監護爭議的心理評估員,身負適法、維護受害者權益和反毒三大任務。
傳統的心理學與社會學向來主張犯罪者基本上跟一般人沒兩樣,他們之所以會變得暴力或消極,是因為心理創傷或欲望無法被滿足。而沙門諾博士建議另一種取徑,跳脫想要找出犯罪「原因」的迷思,針對犯罪行為人的思維模式進行更多的瞭解,以發展出一套協助他們改變的方法。
沙門諾博士另著有《孩子變壞了嗎?預防青少年反社會行為》(Before It’s Too Late)、《讓我們坦白談談犯罪》(Straight Talk About Criminals)。

譯者簡介

盧相如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目前為自由譯者。譯作有《晚安,美人》、《記憶游離》、《偷心賊》、《Q&A》(電影「貧民百萬富翁」暢銷原著小說)、《那年夏日湖畔》、《幽暗森林》、《就說你和他們一樣》等多部小說。

麥慧芬


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奧勒崗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譯作包括《隱形的奧義》、《紅字》、《單騎伴我走天涯》、《查理與我》、《錫卡的鳳凰木》、《狗史》、《暗星薩筏旅》、《在遙遠那方的太...

目錄

如果有一種人性的黑暗,是極致的黑,那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蘇益賢
犯罪者最硬核的心理問題——不負責任  陳建安
不識廬山真面目——剖析犯罪人格  黃富源
逆襲揚昇——為悄然上身的黑色能量來點平衡光吧!  張艾如

二〇二二年新版序言
第一章    專注於找出犯罪成因是徒勞無功之舉
第二章    釐清「犯罪心理」的概念
第三章    思想錯誤
第四章    兩名謀殺犯:不同的背景但雷同的思想錯誤
第五章    犯罪前、中、後的心理過程
第六章    不是父母讓孩子變成罪犯
第七章    罪犯父親
第八章    同儕壓力不是犯罪的理由
第九章    學校:犯罪的舞台與掩護
第十章    工作與罪犯
第十一章    性征服以及建立自我
第十二章    罪犯的遷怒
第十三章    犯罪與毒癮
第十四章    恐怖份子
第十五章    那些所謂的「好人」
第十六章    是精神疾病,還是犯罪人格?
第十七章    只要把他們關起來?
第十八章    犯罪者真的有改變的可能?
第十九章    還可以做些什麼?

自序/導讀

曾經在和一位尚未定讞死刑犯的晤談中,我並沒對他侃侃而談「合理化」其訴諸殺人行為的起心動念和手段必要性,回以他所期待的認同。幾次談話之後,他便向監所提議更換晤談人員。事後私下探詢得知,因為他覺得我似乎不會在會談紀錄裡與出庭審判時「有助」於他。近年台灣罪犯司法心理領域大致發展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精神鑑定,另一是矯治方案等工作。當然這兩項專家工作,很大一個任務都想爬梳出或產出犯罪人的所謂「悛悔的實據」,另一更加不可能的任務便是再犯可能性評估了。這概念目前仍然缺乏有力指標,且在實務上受治療者多善於光說不練,甚至你要回饋多感人,他們都會盡力想辦法達到你殷盼的「效果」!
在戒毒班上團體成長課累積的多年經驗,我也與本書作者所見略同。矯正方案與課程愈趨多元,但也一直以來多各吹各的調,然而核心指標卻東南西北,無核心的共同目標。在帶領戒毒班經驗累積中我也領悟到,如何學會為自己行為負責與回應自身理性抉擇,才是長期行為改變的關鍵。因此,第一堂課我都會對學生說到,本方案課程目標不是要你戒毒。受刑人學生當然瞪大眼感到詫異,這還真的第一次聽到戒毒班不是在戒毒!但矯正應該是聚焦在,要他們想想看,人生是不是還有其他(非犯罪)可能性。否則戒了毒,改喝酒,不喝酒改耍廢,行為和生命還是沒變。這一點,也呼應本書作者沙門諾博士看到的關鍵問題,犯罪人多是過著:「犯罪即生活,生活即犯罪」的荒謬人生。常見的教化情景便是教化人員講他自己的,受刑人想自己的,兩造似乎活在遙遠的地球兩端價值世界裡,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或對牛彈琴徒勞無功。漸漸地,矯正人員在缺乏成就感下,便失去了對罪犯的熱情。如何真正有效矯治罪犯行為,是本書關鍵的訴求。前面的說法容易讓人誤以為本書作者是主張「把他們關起來,並把鑰匙丟掉」嚴刑峻罰的強硬派,如果是這樣,就跟辦案人員沒兩樣了。書中最讓人感到激勵的是第十八章一位自稱具有三十年犯罪史的硬核犯罪者里羅伊,他幾乎無惡不作,他欺騙家人、司法及治療者,更想繼續糊弄周圍的人。但在罪犯改變計畫的約赫森博士(Samuel Yochelson)「嚴格」教導下,他學會控制自己、更有耐心,也培養出面對各種生活誘惑干擾與挫折的能力,並且漸能接受批評與改進,而不再只知推卸責任和放棄。在認知改變,習得嶄新思維與行為模式下,他學會省思與自我負責。
矯正相關執業人員是「人性改造的工程師」,尤其第一線心理治療專業者,在面對缺乏改變動機犯罪人,以及病態的性格、扭曲的認知,治療過程中轉來繞去總看不見罪犯承擔自我責任,而常感到挫敗。本書會讓你看到矯治的希望,避免掉入犯罪人的詭詐操作陷阱,提供你在罪犯矯正治療的荊棘之路上的一盞明燈。
 
本文作者為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不識廬山真面目——剖析犯罪人格
黃富源
 
繼沙門諾博士的《犯罪人格》(The Criminal Personality)一書震撼美國犯罪學界之後八年,他又出版了《犯罪人格剖繪檔案》,再次震撼犯罪學界與實務界,之後這兩本書分別各有再版,而最新的《犯罪人格剖繪檔案》第三版也在二○一四年推出。這兩本書的真正作者,除了沙門諾博士,還有約赫森博士,因此讀了這本最新版的作品,等於吸收兩位學者近四十年來對犯罪人的研究精華,十分值得。
首先必須說...

各界推薦/推薦序

張艾如  心靈之美心理治療所院長  
陳建安  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黃富源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講座教授  
蘇益賢  新田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專文推薦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