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裡沒有經濟學 | 拾書所

天堂裡沒有經濟學

$ 395 元 原價 500

內容簡介


戴上經濟學家的鏡片看世界,


思考更犀利,生活更有趣!


 


面對個人、社會、國家的種種疑難雜症,


經濟學家不是鐵口直斷的半仙,而是神妙解牛的庖丁,


以簡御繁,為你舖設思考的線索,領你尋找沒有標準的答案。


閱讀本書,你會發現,經濟學,旨在經世濟民,卻也如此通情達理。


 


不用複雜的數學、沒有繁複的圖形,


再怎麼深奧的經濟學觀念,


也要讓你讀得懂、讀得有趣味!


經濟學要解決的是「資源有限,欲望無窮」的現實問題,所以在天堂裡無用武之地。行走人間,懂點經濟學,是一定要的。


 


經濟學家為什麼連喝酒吃飯,心裡都要擺一把尺?哪個經濟觀念會讓你的人生從彩色變黑白?遺產怎麼分,才不會發生手足鬩牆的悲劇?婚姻要幸福,有沒有方程式可循?林書豪和王建民,一個打籃球,一個打棒球,為什麼都和經濟學脫不了關係?兩岸互動怎麼會和兩兩相抱的拳擊手沾上邊?面對觸動敏感神經的公共議題,維持微妙均衡的智慧何處尋?


經濟學,是你思考的利器。本書在日常現象裡挖掘經濟觀念,用經濟學詮釋生活事件,是讀懂經濟學最平易近人的入門書!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單驥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並兼任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副董事長。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學士,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康乃爾大學勞動經濟學博士。1983年冬取得博士學位後,受當時中華經濟研究院蔣碩傑院長之囑,返台服務於中華經濟研究院。1991年轉任教職,服務於國立中央大學迄今。曾任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也曾借調至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任委員及行政院經建會(現改制為國發會)任副主委,各任職四年。

理論與實務兼顧是作者研究及治學的張本,作者亦秉持同樣的理念寫作本書,以呈現經濟學的本質與樣貌。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 | 經濟學,生活的科學與思考的利器


 


第一部 基本觀念


01 | 供給與需求


02 | 彈性


03 | 供需均衡是必然或是偶然?


04 | 奈許均衡


05 | 賽伊法則


06 | 效用與邊際效用


07 | 「微醺」經濟學


08 | 消費者剩餘


09 | 奇妙的無差異概念


10 | 無所不在的機會成本


11 | 長期與短期:時間的經濟學


12 | 道德風險:是無心或是故意之過?


13 | 交易成本:一個必要之惡


 


第二部 微觀‧個體


14 | 生產與消費


15 | 航空公司的課題:生產可能曲線


16 | 市場:一隻愈來愈看得見的手


17 | 猴子的「援交」市場


18 | 成本的故事


19 | 人多、量大好辦事嗎?


20 | 市場競爭


21 | 尋尋覓覓談搜尋:資訊的不對稱性


22 | 伯樂如何能識千里馬?


23 | 資訊對稱下的惡性循環


24 | 管理與經濟之一:工資決定的競賽理論


25 | 管理與經濟之二:遞延工資理論


26 | 管理與經濟之三:幸福久久方程式


 


第三部 宏觀‧總體


27 | 貨幣的故事


28 | 貨幣的保衛戰


29 | 國民所得的衡量


30 | 貨幣的乘數效果


31 | 經濟體檢指標


32 | 經濟的蹺蹺板之一:成長與失業


33 | 經濟的蹺蹺板之二:失業與物價


34 | 經濟的蹺蹺板之三:物價與利率


35 | 經濟的蹺蹺板之四:利率與股價


36 | 經濟的蹺蹺板之五:利率與匯率


37 | 經濟的蹺蹺板之六:匯率與貿易


38 | 我的子彈會轉彎:減稅與供給面經濟學


39 | 公共財


40 | 市場失靈


41 | 政府失靈


 


第四部 延伸應用


42 | 腦神經經濟學


43 | 行為經濟學


44 | 實驗經...

自序/導讀


尋尋覓覓談搜尋:資訊的不對稱性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夕.青玉案〉,辛棄疾(1140-1207)


 


尋尋覓覓本來就是人類生活與生存的一部分。在遠古的時代,人類覓食以漁獵為主。隨著獵物的減少,人類要花愈來愈多的時間與精力,尋找與捕捉獵物。搜尋這件事,漸漸成為人類生活的大事,從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海上捕獵鯨魚就可以看得出來。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農耕杜會的形成減少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更重要的是,糧食的供應原則上不再需要尋尋覓覓,就在自己家的前院後園裡。人們可以把時間及精力放在農耕技術與問題的解決,糧食問題得到根本的解決,人口數也快速地增加。


當人類社會由農業轉成工業社會後,人際之間互動更多,分工更加精密,原來農業社會中較少發生的尋覓問題,又再次浮現檯面。如今,在資訊不對稱下,搜尋的問題更顯得重要。在今日的社會裡,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搜尋資訊。我們餓了要找餐廳,走累了要找公車,還常要找朋友聯絡,找玩伴,也要找好玩的地方。找找找,尋尋復覓覓,已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必要之惡,惟也存在無限商機。


 


尋尋覓覓何時休?


每個人都說尋尋覓覓很累人,不但耗體力,也耗精神。從經濟角度來看,尋覓的確要花成本、付代價。當然,尋覓也會有所得,退一步說,不搜尋必然無新的所得或收穫。為此,問題就來了,搜尋最合適的程度為何?意即何時該收手,才是最明智又不會讓自己後悔的決定呢?


我們在搜尋的過程中,因搜尋而要付出額外的一分代價,都會有高於一分的收穫,但漸漸地,合理搜尋的機會都找過後,收穫的進展及可能的收益是遞減的,而相對的,搜尋成本卻仍高居不下,甚至愈來愈高。此時,由經濟學的搜尋理論可以推導出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最適的收手並停止搜覓的時點在於:當額外一分必然會發生的搜尋成本(search cost),與預期的額外一分再搜尋後可能得到的收穫打平時,就是人們見好即收,停止尋覓的最適點了。


 


這個結論可能有些平淡無奇,卻是經濟學家的智慧結晶。這個結論也有驚人的引伸。那就是當我們能有效降低搜尋成本時,就能比以前做更多的搜尋,如此一來,搜尋的結果有可能比以前更好。反之,若不能有效降低搜尋成本,搜尋行動可能就會因此早早收場,而許多好機會就有可能早早地被放棄了,令人感到無奈。


 

<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