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四百年 | 拾書所

台灣經濟四百年

$ 521 元 原價 660

內容簡介

從1624年到清治末年,台灣是一個傳統而落後的農業經濟。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總督府推動全面性的基礎建設,包括公共衛生,土地調查,戶口調查,與現代化的交通系統,也啟動了台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到了日治中期,台灣已經從一個傳統落後的社會,轉型為現代化的經濟,台灣人的所得也大幅上升。

 

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實施全面性的管制,台灣的經濟又陷入停滯。幸運的是,美援期間(1950-1965),在美方的主導與壓力下,部分的管制鬆綁,台灣逐漸回到市場經濟體制,並在1960年代初期走上高成長之路。

 

台灣人的所得從1960年代初期以來持續地高速成長,被經濟學者視為是奇蹟。事實上,20世紀的百年期間,台灣經濟成長的軌跡,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對於研究經濟成長機制的學者來說,台灣自20世紀初以來的成長經驗,極具教育意義。

 

本書作者吳聰敏是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台灣長期經濟成長。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吳聰敏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名譽教授,曾任中央銀行理事,著有《經濟學原理》、《經濟學概論》、《總體經濟學》、《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與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合著)、《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與陳虹宇、李怡庭、陳旭昇合著),並與吳聰慧共同開發cwTeX排版系統。

譯者介紹

目錄

1. 的生活真的很好」

經濟成長提升了生活水準,台灣人在20世紀的後40年期間,生活水準大幅度提升,經濟學家視之為奇蹟。
■單車上的小木箱  ■天外飛來救星  ■高成長  ■現代經濟成長

 

2. 鹿
17世紀初期西拉雅族曾經出現強制墮胎的制度,原因可能是鹿產出口造成利益衝突。

■聯合東印度公司  ■西拉雅族  ■鹿產貿易與利益衝突  ■資源保育  ■獵場界線

 

3. 掌中明珠
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殖民統治,經濟上並無獲利,但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大員  ■從貿易商館到殖民統治  ■小琉球事件   ■貿易利潤 ■文化遺產

 

4. 贌社
贌社是東印度公司管控原住民鹿產交易的制度,但意外地留下台灣各地區鹿產相對數量的紀錄。

■大員商館的支出  ■包稅制度  ■贌社制度  ■主要的鹿產地區

 

5. 番餉
贌社原本是競標制度,清治初期改為定額制度後,原住民的狩獵經濟出現危機,加速了社有土地的開墾。

■贌社的變革:鳳山8社  ■減稅  ■鹿產區持續北移  ■原住民的遷徙  ■贌社的變革:改為定額

 

6. 土牛溝
1740年代中期,台灣地方官員開挖土牛壕溝,隔離了平埔族與漢人,但並未能解決原住民土地流失的問題。

■隔離政策  ■鼓勵開墾  ■土牛紅線與番界  ■原住民保留地

 

7. 原住民土地流失
清治初期原住民的土地快速流失,原因之一是從狩獵經濟轉型為農耕經濟的初期,原住民低估了社有草地墾成田園後的價值。

■招佃開墾  ■給墾契約之演進  ■原住民土地流失的管道

 

8. 大小租
大小租是清治時期台灣土地產權雜亂的現象之一,原因是早期的墾戶很容易取得大面積的土地。

■施侯租  ■台灣為何盛行大小租?  ■大租權的地區分布

 

9. 「社會的一大革命」
台灣總督府於1905年完成土地調查事業後,台灣的土地...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