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海盜 | 拾書所

大國海盜

$ 277 元 原價 350

內容簡介

他們是海盜?海寇?海賊王?還是海上英雄?

中國歷史不寫的中國史
昔日海上中國的輝煌與苦難


失去海洋是中華民族最大的沉淪
中外歷史無數次證明
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
凡是在海洋上無所作為的國家,都可認為是「失敗國家」。

《大國海盜》是一部對中華海盜的全新解讀,也是一部華人殖民的悲壯詩篇。當西方的海盜們在國家力量的鼓勵和支持下,開疆拓土時,汪直、林道乾、林鳳、鄭芝龍、鄭成功……這些所謂的中國海盜卻不得不兩面作戰:一面迎擊遠道而來的西方同行們,爭奪生存的空間;另一方面則必須繼續面對來自政府的不斷圍剿。在皇權和西方同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人雖然早在西方之前就開始移民海外,卻遲遲難以發展出成熟的海外殖民地,並不斷受到當地土著乃至後來者們的打壓。

中國海盜雖然一方面痛恨政府的打壓,另一方面卻總是嚮往體制內的召喚,只要有機會能上岸當官,他們幾乎可以立即捨棄海洋上的一切,反過頭來把矛頭指向昔日的同行。

其實,與其說作者說的昔日海盜的歷史,不如說說的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海上角逐,借古是為了諷今,在作者的字裡行間裡分明透露著海上中國的無奈和悲愴,也因此,作者大聲疾呼:凡是在海洋上無所作為的國家,注定是失敗的國家,贏得海洋比贏得陸地更為重要。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雪珥

澳大利亞華人,職業商人,非職業歷史拓荒者,有良心的歷史發現者,一直致力於收藏與晚清有關的海外文物,通過挖掘海外史料,運用國際關係理論,以國際化的嶄新視角、跨學科的寬闊思維重新審視中國近代史,尤其是中國改革史,不僅十分注重歷史研究的實證,更重視思想的理性和寬容,及歷史研究成果的大眾傳播效果。

主要著作有:《大東亞的沉沒》、《絕版甲午:從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戰爭》,《國運一九○九:清帝國的改革突圍》。
譯者介紹






序者簡介

戴旭


中國空軍上校,國際知名戰略思想家。著有《海圖騰》、《C形包圍》、《盛世狼煙》等,因慕海盜,自謂「天盜」。被西方稱為中國最大鷹派,自稱「甘為中華做鷹犬」。

程亞文

曾為軍事科學院研究人員,現為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環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戰略分析師。主要關注戰略和國際政治問題,著有《漸入常規時代》(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五版)等,編有《大國》、《戰略與探索》等。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序1:沉默的海嘯∕戴旭
□序2:慨歎當年海上行--為民間版本的「海上中國」立傳∕程亞文

第一章 與海為敵
鄭和艦隊大閹割

舊港之戰

舊港之戰,完全是鄭和主動出擊。正史上描述的陳祖義詐降等,實際上是在為鄭和的主動攻擊尋找一個師出有名的理由。

朱家關門
朱元璋的宏偉理想,是將全國變成一個大村莊,全國民眾都被捆綁在戶口和土地的枷鎖下,大明國其實就是一個大型勞改農場。

下崗轉型
政府的高壓,幾乎使「海盜」成為沿海民眾再就業的唯一出路,中國的「海盜」們,寫在旗幟上的都是謙卑的祈求,平安、溫飽,是草根階級最為渺小而瑣碎的「夢想」。

一盤棋局
無論是出於什麼動機的合謀,鄭和與施進卿聯手做了一個「局」,為施進卿實現對舊港的完全控制掃平了最大的障礙。

太監出洋
假以時日,東南亞地區將完全可能實現「王化」,成為中國進軍全球的橋頭堡和基地。但是,鄭和下西洋從根本上剷除了中華勢力在海洋上的擴張……

民族去勢
在這種「金元外交」的思路之下,所謂的「貿易」也成了「金元外貿」。市舶司則從「海關」變成了「統戰部」,扮演著散財童子的角色--如同鄭和一般。

第二章 東海之殤
王直帝國落陷阱

誘殺陷阱

經歷過大風大浪的王直,還是天真地小看了官府背信棄義的能力。在複雜的官場鬥爭面前,胡宗憲只好拿王直作為投名狀來洗刷自己……

第一桶金
「中國法度森嚴,動輒觸禁。科第只收酸腐兒無壯夫,吾儕孰與海外徜徉乎,何沾沾一撮土也!」

日本爭貢
兩個日本朝貢團在寧波的血腥火拚,令明帝國取締了日本的勘合貿易,為走私打開了廣闊的空間……

「世貿中心」
從倒賣軍火開始,王直開始了自己與日本的不解之緣。而走私天堂雙嶼島簡直成了世界貿易中心,官方用武力摧毀它,反而為王直成為「海盜」之王掃清了道路……

東海稱王
王直的「五峰旗號」,成為大海上的通行證,海盜們不敢行劫,官軍們一度也不會刁難……

「隆慶開關」
惡法出刁民,內外交易本是國家「生理之常」,「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海禁愈嚴,賊夥愈盛」。隆慶年實行了全面改革開放,於是倭患消解,經濟發展……

第三章 逼下南洋
跨國通緝林道乾

南澳之戰

海盜們大多數誓死不降,或者戰鬥到最後一刻,或者就是跳崖投海自殺,這正是數年前政府背信誘殺王直之後結出來的「苦果」--「海盜」們不再相信政府,寧願抗爭到底。

避難臺灣
儘管林道乾在官方記載中是個「膏血造舟」的惡魔形象,卻在臺灣留下了大量的形象中性的民間傳說,充滿了豐富的寓言象徵……

也被招安
「體制內」既然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秩序,「體制外」就當仁不讓地取而代之,形成了地下秩序、影子政府。林道乾不僅有著豐富的走私前科,而且手握重兵,更關鍵的是他如今戴著一頂燦爛的「紅帽子」,卻公然藐視惡法、我行我素。

國際圍剿
此時的大海上,實際上已經演變成為明朝政府、「海盜」與西方人的三角遊戲,但這...

自序/導讀

後記

望海


1

澳洲和中國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從雪梨(Sydney)出發,無論是到上海還是北京,直航的飛行時間大約都在十小時左右。我粗略地算了一下,這十小時中,在澳洲上空、中國上空以及分隔中澳的南洋諸國上空,時間的分配幾乎是三三開。

這說明:一、中國是個大國,在中國的海域上至少要飛三小時以上;二、澳洲也是個大國,在澳洲陸地上空也要飛行三小時以上;三、中澳之間的最短距離,也就是從澳洲最北端到中國最南端,其實很近,最多只是飛越南洋諸島所需的三小時左右。

常常地,我會靠在舷窗向下看,薄薄的雲層下,湛藍的大海一望無際。從過了菲律賓群島開始,這種湛藍色就會一直陪伴左右,直到漸漸變黃。

2

這種色調的變化,曾經是中國人十分熟悉的。

十年前,澳洲最主要的英文報紙之一《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用三個對開整版的篇幅,轉載了《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長篇文章,全面回顧鄭和下西洋對世界的影響。當時我已在一家金融公司主持亞洲市場工作,卻還兼任著雪梨當地一家中文報紙的編輯。我把那張鄭和「寶船」與哥倫布首次環球航行時的旗艦的對比圖,放上了頭版頭條,那高達三十多倍的巨大反差,令哥倫布的旗艦看起來就像是個澡盆中的玩具。但這個澡盆中的玩具,卻最終贏得了世界,而那偉岸的鄭和艦隊,卻成了歷史澡盆中的一個渺小的玩具。

我在那篇文章的結尾,問讀者:如果當年鄭和定居在澳洲,一切將會如何?我們的排版員說:「廢話!移民就不用靠英文了,全考中文!」我用同樣的問題問金融公司的老外同事們,他們哈哈笑道:「那我們發行債券就不用美元計價,而用人民幣了。」

我無語。因為,我的問題本身就是個「偽問題」。歷史不存在假設,而我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卻常常願意在心裡去假設,以致長吁短歎,拍案而起。

3

澳大利亞聯邦國防部,是我在澳洲打交道的唯一一個與我的工作、生活無關的政府部門。

那時我在收集澳大利亞殖民地軍隊參加八國聯軍的資料,就給國防部寫了封信,希望他們能給我提供些線索。

不久,我收到了厚厚的一個包裹。國防部的官員不僅給我提供了一些文獻資料的儲存地點,而且直接幫我複印了不少。其中令我極為震撼的,是一份用打字機打出來的所有出征官兵的名單,而其中的六名死難者,更是被詳細地記錄了死亡原因、過程等。

在當年的文獻中,澳大利亞人對參與八國聯軍的動機,既不認為是侵略中國,也不認為只是為了大不列顛祖國湊份子盡忠,而是為了保護澳大利亞免受俄國人的入侵:中國被他們看作是抵禦沙俄的第一道防線,而中澳之間那遼闊的海域,似乎絲毫沒有成為他們心中可以依賴的天然屏障。

我們華人的祖先通過建造長城這樣的人工障礙物,試圖阻遏外敵的鐵蹄,進而更是把大海當作隔絕陌生人的屏障。但是,依靠長城與大海這兩個千年不漏的安全套,在面對這個充滿了強暴荷爾蒙的世界時,真的就能保住中華民族的脆弱貞操嗎?

4

十多年的海外定居,至少改變了我對一個單詞的看法:殖民(colony)。

我曾經以為,這個單詞是如此的貶義,甚至充滿罪惡。即使這個單詞不被列入澳洲的必須遮罩的敏感詞行列,那些殖民者的後裔們也一定會羞於提起。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單詞不僅理直氣壯地出現在教科書中,甚至還成為一些銀行及公司的名號,金光閃閃。...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