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關鍵歷史,現場直擊!
一位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對兩岸談判對話的觀察與見證。
新加坡「馬習會」最權威、最完整、最關鍵決策內幕大揭密!
馬習晚宴,習近平為何談到釣魚台主權時會說「一寸都不能少」?
馬習晚宴,杯觥交錯,習近平為何談到阿港伯的「表面張力」?
習近平2013年為何託吳伯雄帶回:「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蔡英文在李扁執政時期跨越藍綠政府的「中國政策思維」全紀錄!
蔡英文當年為何會對李登輝說,扁政府不再提「兩國論」?
民共兩黨人士在北京深圳秘密交鋒過招的歷史檔案!
邱進益陪同「駙馬爺」賴國洲密訪美國華府,牽動對台軍售?
陳水扁政府「密使」陳明通與中共高層密商內幕。
兩岸議題資深記者王銘義,親歷兩岸談判重要現場,全景觀察與權威分析三十年來交會歷程,
披露一般媒體所無法觸及、不為人知的祕辛與真相。本書是兩岸接觸對話歷程最完整的內幕實錄。
作者簡介
王銘義
一九六○年生,東海大學政治系畢業。一九八五年起從事新聞採訪工作,一九九○年之後專責採訪兩岸新聞,近年經常駐點北京,負責處理中國黨政新聞,以及兩岸協商談判新聞。曾任《自立晚報》政治組召集人、《中時晚報》國會記者、《中國時報》政治組副主任、採訪中心副主任,台灣「兩岸新聞記者聯誼會」創會會長。現任《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記者、北京特派員。著有《對話與對抗:台灣與中國的政治較量》、《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和談》、《馬英九:該出馬時就出馬》、《群賢樓裡的咖啡與政治》、《一八九五:中國出賣台灣》等。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我寫新聞,也見證歷史!
第一章/習近平:兩岸歷史將會紀錄今天──從穎考專案到MAXIM固平專案
第二章/蔡英文:扁政府將不會再提「兩國論」!──小英是「英派」?還是「鷹派」?
第三章/王錫爵:我要求在祖國大陸定居!──華航叛逃貨機衝破「三不政策」
第四章/李慶華:中華台北談不成,就不去北京參賽了!──Chinese Taipei奧會模式的名稱之爭
第五章/樂美真:我終於踏上金門土地!──《金門協議》的歷史啟示作用
第六章/鄧小平:蔣經國曾經託人帶話給我──魏萼與鄧小平的政改對話
第七章/香江風雲:沒有共識的共識──蘇起發明的「九二共識」表述方案
第八章/李登輝:通過一中涵義不是怕中共糾纏──新加坡「辜汪會談」前夕的九二政治風雲
第九章/辜振甫:大陸要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上海「辜汪會晤」的政治較量
第十章/江丙坤:以一中為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兩岸在APEC的政經恩仇錄
第十一章/許信良:主張沒擁有中國主權,你們反而生氣?──民共溝通對話模式的摸索與碰撞
第十二章/葉選寧:兩岸問題,就你們兄弟來談了!──兩岸密使相會北京「玉泉山九號樓」
第十三章/海協會:二次辜汪會談不得不推遲──九六年台海「選票與導彈」的對話
第十四章/連戰:假如我們不做,誰來做?──連胡「排除萬難」打造的和平願景
第十五章/陳明通:要中共給「中華民國」一個說法──扁政府密使與北京的另類對話
第十六章/林毅夫:過去的事,就不去談它了吧!──冷戰年代「叛逃」的國軍與解放軍
第十七章/參與兩岸新聞交流的歷史進程──我代領了第一張大陸駐台記者證
【附錄】兩岸談判大事記(1986-2015)
自序/導讀
自序
我寫新聞,也見證歷史!
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下午三時。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時此刻正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飯店舉行「兩岸領導人會談」。我原計畫趕赴歷史現場見證採訪,卻因出席正在北京飯店十八樓舉行的《首屆兩岸媒體人聯席會:北京座談會》,只能留在北京同步觀看央視直播千里之外的「馬習會」。此時,遠眺北京飯店窗外的紫禁城,帝都正飄落入冬以來的第一場細雪。
「馬習會」是自一九四九年兩岸分裂分治以來,兩岸舉行的最高級別的領導人會談,也是兩岸談判史上的一次重大進程。遠的不談,從一九八六年,一架華航貨機飛入廣州白雲機場,揭開兩岸歷史性的談判序幕之後,卅年來,兩岸的談判協商,經歷了兩航談判、奧會談判、紅會談判、兩會商談,以至國共之間高層政治對話等各種型態的溝通,形成了具有兩岸特色的談判對話模式。
歷史性的「馬習會」,雙方互稱「先生」,會面定位為「兩岸領導人會談」,避開仍屬高度敏感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的稱呼,兩岸當局展現「擱置爭議,務實協商」的政治智慧與理性態度,顯示雙方在積累卅年的協商談判、交流互動的豐富經驗之後,已能逐步領悟「求同存異」的談判真諦,雙方建立的互信基礎,更為兩岸最高領導人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世紀之握」。
「北京一下雪,就變成北平!」兩岸主權的核心爭議,正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和平相處的問題。歷史場景回到一九四九年的北京城。十月一日,下午三時。紫禁城的天安門城樓上,剛當選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澤東,率領參與全國政協會議的民主黨派代表出席「開國大典」,毛澤東透過廣播,以濃重湖南鄉音大聲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當天,國民政府時期的「北平市」,再度改稱「北京市」,並成為新中國首都。幾個小時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派出的第一批「外交使者」,騎著破舊自行車,穿梭於各國駐華機構,遞交毛澤東當天簽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以及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簽署的新中國第一份外交公函。
應邀觀禮「開國大典」的蘇聯總領事齊赫文斯基,回到總領事館,就收到外交部禮賓司科長韓敘送達公函,周恩來在公函說:「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表了公告。現具函將此公告送達給您,並希望您轉給貴國政府。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建立正常外交關係是必要的。」
這是新中國開展外交工作的濫觴,更是國民政府與新中國啟動漫長外交零和鬥爭的歷史起點。十月二日,蘇聯外交部副部長葛羅米柯在莫斯科發表聲明,決定承認北京的新中國,並將建立蘇中外交關係,兩國互派大使。同時,蘇聯也宣布將斷絕與廣州國民政府之間的外交關係,撤離蘇聯駐廣州的外交機構。
國民政府此時雖已撤到廣州,但雙方的外交鬥爭並未完全結束。十月三日,美國政府在華府發表聲明,承認在廣州的國民政府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華府的聲明,並沒有因國民政府的軍事失利,政府機構遷徒,而有所動搖。美蘇各有抉擇,既反映二戰後的對峙格局,也呈現國共所面臨的複雜國際情勢。
國民政府雖處於「流亡狀態」,但美國重申外交承認,對國府確有「振奮士氣」的激勵作用。蔣介石當時已下野,李宗仁代總統又無心政務,...
各界推薦/推薦序
不分藍綠、不分政學界,共同真情推薦
總統府首任發言人、前海基會副董事長 邱進益
前外交部長 程建人
前國安會秘書長、前國安局長 丁渝洲
前民進黨主席 許信良
前海基會董事長 洪奇昌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 焦仁和
前國防部軍政副部長 林中斌
亞太和平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趙春山
淡江戰略所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 黃介正
中華民國駐希臘代表 張國葆
政大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魏 艾
淡江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張五岳
路透社(北京)北亞首席記者 林洸耀
圓山飯店董事長 李建榮
北京台商協會前會長 林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