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直選與民主臺灣 | 拾書所

總統直選與民主臺灣

$ 493 元 原價 580

內容簡介

被各媒體喻為「史上最狂的研討會」文集
集結影響總統直選二十年來的政壇名人
為臺灣此刻的「民主憲政體制」提供良好的反思與創見


由臺灣研究基金會策劃主辦、國家圖書館合辦的「總統直選與民主臺灣學術研討會」,為期兩天研討會當中共邀請了兩位前總統,以及多位卸任監察院長、總統府秘書長、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現任的六都市長,聚焦在至1996年來首次人民直選正、副總統,至今二十年來六次總統大選三次政黨輪替的反思與創見。

本書開始有兩位前總統致詞稿,再由各主持、主講者探討六大主題:首先為「歷次總統選舉與政黨競爭之回顧」談民主離不開選舉與政黨,而總統直選是催化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選舉當中重要的角色就是政黨;「三次政權和平轉移的實踐」談臺灣經歷三次的和平政黨輪替,足見民主發展成熟,但政權轉移之程序卻仍未完善制定,是朝野不能忽略的課題;「總統選舉與民意變遷」則藉由文獻與數據討論民族與國家認同之變化,當今臺灣人的意識流向,也是執政者必須掌握的要點。

「總統直選與兩岸關係」探討每任總統就任後必須面臨的兩岸關係之定位,此為最敏感卻又深刻影響臺灣的國家認同與國際地位的議題;「民選總統的憲政規範與實際權力運作」此則討論府院的關係以及臺灣目前的憲政制度之改變可能;最後「從臺灣民主發展反思總統直選」用一個歷史的縱貫,再給予一個權的宏觀,提出臺灣未來可能的方向。全書內容有文獻的旁徵博引、亟具前瞻性,堪稱空前絕後的研討會。

本書不論從學術理論或實際政治觀點,都是二十多年來有關臺灣總統直選最重要的一本參考書籍,也是匯集有關臺灣總統直選制下最多第一線政治工作者與推動者見證的一本著作。

1990年代初,以《民主大憲章》為代表,將中華民國總統改為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的主張,點燃了臺灣民主化和縣政改革的引擎,這樣的一個「政治創新」,開啟臺灣的「憲政時刻」。

二十多年之後,面對兩岸情勢的彼長我消,政治發展的制度困境,臺灣又再度面臨「馬基維利時刻」的召喚。希望《總統直選與民主臺灣》的出版,能為關懷臺灣的有志者,重新喚回或開創出昔日推動總統直選時的熱情和使命感,以更全面而縝密的戰略思維,提出現階段「政治創新」的主張與號召,以引導時局的發展,並未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勾勒出自信、進步、繁榮的前景。

本書特色

◎ 第一本集結為總統直選二十年來,在政壇或學術界皆有影響力的政治工作者與學界人士之著作,藉由他們第一線的政治參與或專業的研究,讓普羅大眾對臺灣的民主憲政內涵有了更直接且深刻的了解。

◎ 一窺本書可了解經歷二十年來民主實踐,面臨全球經濟快速變動、第三波民主化,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臺灣當局該如何應變與掌握,並激起人民的認同與團結,使臺灣能夠規劃出未來的藍圖。

◎ 附兩天研討會以及三次總統政黨輪替交接之珍貴照片。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總序

黃煌雄│
馬基維利時刻與政治創新

卸任總統致詞

李登輝│
憲改是國家正常化必由之路

陳水扁│
內閣制未必不好

歷次總統選舉與政黨競爭之回顧

邱義仁│
1996年後歷次總統選舉與政黨競爭

詹春柏│
從我國六次總統副總統直選談國民兩黨選舉策略的變與不變

林佳龍│
總統直選深化臺灣民主

三次政權和平移轉的實踐

張俊雄│
交接法制化勢在必行

曾永權│
三次政權和平移轉的實踐與檢討

唐 飛│
美國政權交接的法制化經驗

附件:現/新政府政務銜接暫行原則

總統選舉與民意變遷

劉義周│
民意與總統選舉

游盈隆│
實現與未實現的政治願景

柯文哲│
海嘯政治

總統直選與兩岸關係

蘇 起│
總統直選制度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陳忠信│
總統直選制度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張善政│
民選總統的責任

蘇 起│
我對九二共識的看法

民選總統的憲政規範與實際權力的運作

江宜樺│
府院權力關係的理論與實況

許信良│
臺灣採行雙首長制的爭辯與實踐

吳玉山│
總統直選與半總統制憲政運作

錢 復│
很特別的一場

從臺灣民主發展反思總統直選

黃煌雄│
從民主價值與戰略思維談總統直選在臺灣

朱雲漢│
反思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從特殊性到普遍性分析

江東亮│
三個二十五年

附錄

黃煌雄│
史上最狂的研討會

曾淑賢│
國家圖書館見證臺灣民主成就

臺灣研究基金會│
總統直選大事紀

自序/導讀

吳玉山院士在〈總統直選與半總統制憲政運作〉一文中,指出我國的憲政體制是屬於當今全球最為風行的半總統制,且是「總統意志凌駕一切的總統優越型」的半總統制。在此一憲政體制下,「雖然政府在形式上仍然必須對國會負責,但是總理的任命以及內閣的組成都是由總統決定,國會基本上無法干預。總理所扮演的是總統幕僚長的角色,其人選由總統決定、而且對總統負責。」

作為民主大憲章研究小組召集人,我在〈從民主價值與戰略思維談總統直選在臺灣〉一文寫道:

臺灣自推動總統直選以來,有關總統與行政院長的角色與職權,一直引發爭論,隨著總統直選實施,總統權力不斷增強,總統「有權無責」與行政院長「有責無權」之爭,甚囂塵上,不論哪一個政黨執政,迄今仍爭論不休。坦誠而論,此一問題在學理上固然客觀存在,但在動態政治上,只要「共治現象」不再發生,幾乎是沒有意義。因為行政院長應有自知之明,正如戴高樂所說,「總理是第二號職權」,「僅次於我(總統)的人」,「只能是我(總統)的總理」。

當然,這樣的總統應具有堅實的民意基礎,因此臺灣的總統選舉,應採行法國總統兩輪制的選舉,以確保總統擁有過半數國民主權的支持。同時,這樣的總統也應接受有效的監督,包括憲政制約、定期選舉政黨競爭、司法規範、以及至少每半年一次的公開記者會等輿論監督。

研究第三波民主化的著名學者杭廷頓(SamuelP.Huntington)曾說,一個新興國家的民主化是否鞏固,檢驗標準之一,便是經過兩次政黨輪替。臺灣已經過三次政黨輪替,不僅如此,二十年間,六次總統大選,臺灣人民已向全世界展現:臺灣的總統大選拒絕暴力!拒絕買票!三次政黨輪替、向暴力說NO!向買票說NO!這三大現象足以讓臺灣成為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典範,這也是臺灣故事的精彩內容。

但經過二十年的實踐,臺灣人民對總統直選以來的政局,卻愈來愈感到沉悶,愈來愈激不起總統直選推行之初那樣的火花、熱情與期待,這是臺灣政局當前最大的癥結所在。特別是相對於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如果民選總統的領導團隊,缺乏治國能力,導致執政失靈、民主品質退化,又如何激起人民的認同與團結,打開悶局、再創高峰?朱雲漢院士在〈反思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從特殊性到普遍性分析〉一文指出,「臺灣民主發展的困境」,並非「特殊性」,而是全球新興民主國家共同面對的「普遍性」,「解脫困境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思維上超越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觀,唯有超越這個思維窠臼,我們才有可能認清我們所處的大時代,以及掌握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大趨勢。」

J.G.A.Pocock在TheMachiavellianMoment:FlorentinePoliticalThoughtandtheAtlanticRepublicanTradition一書,所提出的「政治創新」,具有兩個意涵,一是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公民人文主義者透過復興亞里斯多德和古羅馬共和國這兩種傳統,掙脫中世紀的神學,為現代政治開啟新的道路;二是在佛羅倫斯共和國末期,當共和國面臨內憂外患的時候,有些人文共和主義者,特別是馬基維利,提倡採用一些打破常規的激烈手段來替共和國找出新路。這個時刻也就是Pocock所說的「馬基維利時刻」(MachiavellianMoment)。

直接由人民選舉產生交由公民複決,這是法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這就是一種「政治創新」,就是所謂「馬基維利時刻」,也是法國的「憲政時刻」...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