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 | 拾書所

只爭朝夕:當尼克森遇上毛澤東

$ 316 元 原價 400

內容簡介


中美關係破冰起點詳解,世界大國談判你來我往的一手見證!


  一趟比人類登月更不可思議的訪問;
  一場撼動冷戰格局的世紀大地震;
  一齣耗時三年製作、卡司超強的劃時代外交大戲。

  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成功踏上中國領土,為一九七九年的中美建交鋪下坦途。出發前,他曾引述美國太空人在月球留下的碑文:「我們是為全體人類的和平而來。」然而,這趟看似不可思議的外交震撼彈,其實是中美雙方耗費三年精心布局、意在打破冷戰格局的世紀會面。

  一邊是高呼打倒美帝國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是長期協助蔣氏政權、堅決反共的美利堅合眾國,是什麼讓意識形態壁壘分明的兩國決定攜手改變世界?在為期七天的訪問中,兩國領導階層又做了哪些事情?美國方面何以為了尼克森下機時該不該穿大衣、該不該主動握手、第一句話該說什麼傷透腦筋?中國方面又是怎麼決定接機團的規模、怎麼規定人民對外賓車隊經過時的反應、怎麼將美國總統首次訪中的新聞淡化處理?改變世界的七天,歷史究竟如何成形?

  作者以戲劇般的步調剪輯這場世紀外交,以特寫鏡頭深入關鍵角色的性格,以慢鏡頭重播促成當年國際情勢的歷史事件。在時空交錯、鏡頭轉換之間,讀者方可領會中、美兩國在一九七二年訪問中,彼此心照不宣的交流與默契。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瑪格蕾特.麥克米蘭 Margaret MacMillan

  加拿大出身歷史學家,研究專長為英國現代史與國際關係。代表作《和平製造者:一九一九年巴黎和會及其終戰嘗試》獲得許多重要獎項,同時也是英語世界暢銷著作。
譯者介紹
溫洽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世新大學,譯有《追尋現代中國》、《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改變中國》、《康熙》、《天安門》、《前朝夢憶》、《孫逸仙》等。

目錄

導讀──溫洽溢
序言
第一章 啟程
第二章 抵達
第三章 周恩來
第四章 釣魚臺國賓館
第五章 與毛會晤
第六章 毛澤東
第七章 長期冰封
第八章 衝破格局
第九章 北極熊
第十章 觥籌交錯
第十一章 展開行動
第十二章 祕密訪問
第十三章 準備就緒
第十四章 言歸正傳
第十五章 絆腳石:臺灣
第十六章 中南半島
第十七章 霍德曼的傑作
第十八章 觀眾的反應
第十九章 上海公報
結語
附錄:《上海公報》
注釋
參考書目

自序/導讀

序言

  二十五年前一個凜冽的二月破曉,尼克森步入毛澤東北京的書齋。隨後尼、毛的對話,因傳譯員居間穿梭而滯礙,斷斷續續。尼、毛雖非故舊,但彼此並不陌生,可想而知,兩人對話的內容不出互表榮幸,互道恭維。尼、毛提到他們的共同老朋友:遠在臺灣、另一個中國的總統蔣介石,以及玉成這場會面有功的前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Yahya Khan)。尼、毛稍微談及兩國同仇敵愾的蘇聯。他們兩人還語帶詼諧,出言調侃隨尼克森同行的季辛吉,但對話的氣氛大體上是嚴肅的。

  尼克森有意引出他念茲在茲的事,不過毛澤東卻總是岔開話題,虛無飄緲地高談他所謂的「哲學」問題。一小時過去了,毛澤東看看手錶,示意已談論得夠久。再次客套一番後,尼克森便退出毛澤東的書齋。尼、毛的發言內容均未超出對方意料之外,也沒有獲致重大結論。然而,這場對談卻是近幾年來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尼克森總統與毛澤東主席了然於胸,他們在一九七二年的那天創造了歷史。他們兩人深知,這次會晤、乃至尼克森這整趟中國行的重要性,正是那悠遠的寓意。尼克森畢竟是首位造訪中國的美國總統,從而終結兩國長期孤立的互不承認狀態。這是一場撼動冷戰格局的大地震,突顯東方集團不再頑固抗拒西方。

  尼、毛談論的焦點之一是往事:特別是一九四九年共產黨奪權之後造成兩國對峙的諸多事件和議題。他們還暢談政治,提到尼克森遭自家陣營右派分子的掣肘,以及民主黨人對他的共和黨政府的圍剿,還有邇來中國內部的波濤洶湧,據稱毛澤東欽點的接班人林彪圖謀發動政變。但尼、毛並未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上多費唇舌,這場運動始於一九六六年,毛澤東呼籲青年人破除窠臼,舊價值觀、古老傳統,甚至老人,全在粉碎之列。尼克森像個糾纏不休的訪客,一再嘗試把對話拉回他所關切的議題,譬如,亞洲乃至全世界未來的權力平衡,毛澤東這位和藹的東道主則不願隨尼克森的話題起舞,始終泛泛而談。禮貌性的話別後,尼、毛都以為幾天後兩人將再會晤。事實上,那次後來他們就沒再見面了,直到尼克森二度造訪中國才遂其所願。

  國際關係本就側重條約、軍備控制、經濟架構、國際法院的仲裁、雙邊或多邊協商,但也講究身段姿態。互換使節、公開聲明、官式訪問,在在攸關國家的自我認知及對他國的定位。儘管這場會晤本身,以及隨後尼克森逗留中國的這一週,只是重新確認已事先協商的內容,不過雙方也有意藉由這次訪問,彰顯中美關係、乃至亞洲與西方世界漫長且風波不斷的關係,已邁入新的紀元。尼克森訪問中國震撼了日、臺等美國盟邦,讓中國為數不多的友邦心生不快,蘇聯則是感到忐忑難安。我們所要追索的正是其中的底蘊。

  中國與西方、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幾經重大轉折。早在北美十三州反抗大英帝國之前的悠遠歷史,中國已取道中亞、透過貿易的方式與羅馬帝國間接接觸。在歐洲中世紀時,少數勇氣卓絕或暴虎馮河的旅人,包括馬可波羅在內,設法循陸路千里跋涉,想要親眼見識中國神州。踵繼其後的耶穌會傳教士,前往中國勸化朝廷王公大臣改宗天主教,結果他們自己反倒穿扮起中國士大夫的裝束。跟在傳教士之後的是商人,在中國人眼裡,他們的莽撞行徑與土匪並無二致。這些洋商成群雲集在華南沿海,爭相採購中國的絲、茶葉、瓷器—最後洋商拿鴉片賣給中國人,以扭轉嚴重失衡的貿易逆差。美國商人熱切地恭逢其盛;來華傳教士中亦不乏欲拯救中國靈魂的美國人。

  迄至十九世紀初,中國人仍志得意滿的把洋人視為化外之民,彷彿能夠親近「中央王國」(Middle Kingdom),享受它鬼斧神工的產品,是他們莫大的殊榮。後來,西方強權挾其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