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 | 拾書所

台灣航空決戰: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

$ 379 元 原價 480

內容簡介

台灣視角,兩強衝突,無法置身事外的一場戰事
被歷史遺忘,唯一以台灣為戰場的重大戰役
台北空襲不是全貌,只是這場戰役的一部份
美軍對台實施轟炸行動長達10個月
本書喚起民眾對台灣航空決戰的完整記憶


日本因戰勝而佔領台灣,也因戰敗而撤出台灣。期間,由於日本人的銳意經營建設,台灣不但成為圖南飛石、南進基地,本身也變成不沉航空母艦,屏衛著南方戰略物資回運日本的海上交通線,也是日本絕對國防圈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從經略、政略或戰略角度來看台灣,它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太平洋戰爭末期的台灣航空決戰,驗證了寶島戰略價值的不可取代性。

由於對外勢力的擴張,台灣全島因此而要塞化、軍事化。太平洋戰爭期間,雖然台灣並沒有成為美日雙方島嶼爭奪戰的焦點,但是居於遠東戰略要津地位之台灣,仍然躲不開兵燹,慘遭連續十個月的狂轟濫炸。

台灣的戰略價值,凸顯了它在戰爭中的角色,但也因此帶給無辜百姓血腥的殺戮和家園破碎的結局。

在南太平洋節節敗退的日本,戰線已經來到「絕對國防圈」內。作為日本一方的台灣,當美國準備實施接近本土的最後階段作戰時,在登陸與否規劃中,一度被美軍作為必須要考慮的目標。這也就是「堤路行動」發想的背景。即使美軍明知要付出慘重的傷亡,還是擬定了登陸攻奪台澎的作戰計畫,因為台灣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一旦佔領了台灣,盟軍不但絞殺了日本戰略物資自南洋的回運,還可利用現成密如蛛網的飛機場,作為轟炸日本本土的前進基地;設備完整的港灣泊地,更可作為揮軍直取日本的跳板。

台灣航空戰期間,美日雙方共出擊7,317架次,損耗851架,是太平洋戰爭全期規模最大、兵力最密集、損耗最多的航空作戰。然而,雙方都沒有一本完整的著作把這段歷史給說明清楚。

當戰爭的腳步越接近台灣,美軍對台灣的報復性攻擊更是密集度更是到了極限,美機幾乎天天從菲律賓出發襲台。各種空中攻擊手段都派上用場,戰禍從台灣頭到台灣尾,機場、港口、廠房、交通要津無一倖免。子彈、炸彈下不分日人、台人,空襲警報發布下,人人均要走避保命。台灣民眾也就成為美日雙方交戰下的犧牲者。

本書特色

1. 完整概述日美雙方在台灣周邊海空域作戰的經過,是台灣一部沒有被完整喚起的歷史記憶
2. 從日本經營台灣開始談起,了解台灣在東亞戰略地位之重要姓
3. 深入說明台灣航空戰的經過,整合美日兩方的檔案,用一個更完整的畫面了解這場戰役
4. 搭配接近百幅圖片、地圖與圖表,讓讀者能清楚了解各種數據與態勢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南方共存—躍進台灣(1896年至1937年)
第二章 圖南飛石—基礎建設(1907年至1944年)
第三章 武運長久—不沉空母(1917年至1945年)
第四章 東亞共榮—自台出擊(1935年至1943年)
第五章 低飛進擊—突襲台灣(1937年至1944年)
第六章 絕對防衛—玉碎台澎(1943年至1945年)
第七章 台灣航空戰—第一階段(1944年10月)
第八章 台灣航空戰—第二階段(1945年1月)
第九章 濫炸台澎—飛鷹凌空(1945年1月至8月)
第十章 斷瓦殘礫—台灣血、皇軍魂(1937年至1945年)
後記

附錄一 台澎灣重要軍事設施地名的美軍英文拼音與中文對照
附錄二 進出台澎地區各國航空器一覽表(1924-1945)
附錄三 台灣與離島飛行場站位置及戰時被襲天數
附錄四 本書常用日軍軍語解釋
附錄五 參考文獻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