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 拾書所

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 382 元 原價 390

內容簡介

這本書,不是討論中國如何崛起,而是回到問題原點:何謂中國?

中國當代著名思想家葛兆光,
一位身在「中國」的學人,
應當如何既恪守中國立場,又超越中國局限
在世界或亞洲的背景中,
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


本書通過兩個歷史角度,
一個是文獻資料中所見的關於「中國」的思想史,
一個是關於「中國」本身的學術史,
重新建構學術意義上的「中國」論述。

「宅茲中國」用的是1963年在陜西寶雞發現的周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一句話。
「宅茲中國」可能指的是常被稱為「天之中」的洛陽。作者借它來象徵,不僅因為「中國」一詞最早在這裡出現,而且也因為「宅」字既像「定居」,又似「墨守」。
這新舊兩重意思,讓我們反省:什麼是中國?

1895年以後,
大清帝國從「天下」走出來,進入「萬國」,
原來動輒便可以「定之方中」(《詩經》)、自信「允執厥中」(《古文尚書》語)的天朝,
漸漸被整編進了「無處非中」(艾儒略語)、「亦中亦西」(朝鮮燕行使語)的世界,
便不得不面對諸如「亞洲」、「中國」和「世界」這樣一些觀念的衝擊。
爲什麽是「亞洲」?
究竟什麽是「中國」?
中國如何面對「世界」?
看似平常的常識背後,
潛伏著一個又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本書討論「世界」、「東亞」與「中國」、「學術」與「政治」、「認同」與「拒斥」、「國別史」與「區域史」,雖然聚焦的是「中國」,討論日本關於神道教的爭論、日本關於滿蒙回藏鮮的學術史、討論朝鮮的史料中的一些問題,其實也還是聚焦在中國的。討論什麼是「中國」,不得不涉及「周邊」,通過「周邊」──「他者」──的眼睛、資料、視角來看中國,比如十七世紀以後,東亞諸國的彼此認同和互相排斥,就涉及到民族、國家和歷史;而民族、國家和歷史的自我認識和他者認識,又會涉及到一國和周邊諸國的關係;而周邊的話題,又牽出來如何理解中國和亞洲的關係;既然討論中國和亞洲,又會討論到疆域、族群和歷史等問題。

葛兆光通過本書,提出了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應從有關「中國」、「亞洲」或者「世界」的認識的歷史資料,包括中國和朝鮮、日本的歷史資料中出發,把問題放在思想史脈絡或學術史語境中去討論,而不應該是從來自西方的「理論預設」下去倒著看歷史,或者從現實利害的角度做「提供證據」似的歷史論證。他提出了「從周邊看中國」,既包含了「中國觀」即中國自我認識的改變,也涉及到文化交流史研究方法的改變,同時強調在歷史中研究「民族國家」,而不是把歷史從「民族國家」中拯救出來。
本書體系完整,一氣呵成,論證之細緻,說理之透徹,令讀者由衷敬佩。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葛兆光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畢業,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歷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襌宗與中國文化】、【道教與中國文化】、【漢字的魔方-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學札記】、【中國襌思想史】(兩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古代中國文化講義】、【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古代中國的歷史、思想與宗教】等。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
緒說 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從民族國家中拯救歷史,還是在歷史中理解民族國家?

引言:「中國」作爲問題與作爲問題的「中國」
一、從施堅雅到郝若貝:「區域研究」引出中國同一性質疑
二、從亞洲出發思考:在亞洲中消融的「中國」
三、臺灣的立場:同心圓理論
四、大汗之國:蒙元與滿清帝國對「中國」歷史的挑戰
五、後現代歷史學:從民族國家拯救什麽歷史?
六、如何在中國歷史中理解歷史中國?
結語:歷史、文化與政治,中國研究的三個向度
【附記一】
【附記二】

第一章:在歷史中理解中國
第一節:「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
一、「中國論」與「正統論」:中國意識的真正凸顯
二、實際政治與觀念想像的差異:天下、四夷、朝貢、敵國
三、中國:「邊界」的浮現
四、民族、國家與文化的觀念:反夷教的意識以及確立道統
五、漢族的和中國的,什麽是漢族的和中國的?
第二節:山海經、職貢圖和旅行記中的異域記憶──利瑪竇來華前後中國人關於異域的知識資源及其變化
一、想像和知識的差距:想像的異國
二、建構異域想像的三類資源:旅行記、職貢圖和神話傳說寓言
三、想像加上想像,故事加上故事:女國、狗國與屍頭蠻
四、利瑪竇之前的異域想像:來自古典知識和歷史記憶
五、利瑪竇來華之後:從「天下」到「萬國」
第三節:作爲思想史的古輿圖
一、邊緣與中央:歐洲古代世界地圖中的東方想像
二、從天下到萬國:古代中國華夷、輿地、禹迹圖中的觀念世界
三、佛教地圖:另類世界的想像
四、內諸夏而外諸夷:以明代海防地圖爲例
五、大「公」無「私」:從明代方志地圖看當時人的公私觀念
六、小結
【附錄一】謎一樣的古地圖
一、令人驚異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二、蒙元時代的世界新知識
三、是回回人的禮物嗎?
四、超越疆域的知識史視野

第二章:交錯的亞洲、東亞與中國
第四節:西方與東方,或者是東方與東方──清代中葉朝鮮與日本對中國的觀感
一、「東方」、「中華」:漸行漸遠的中日韓三國
二、明以後無中華:朝鮮人的觀感
三、誰是中華文化血脈:日本人與漂流唐船船員的筆談
四、分道揚鑣:十七世紀以後的東亞還有認同嗎?
第五節: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
一、關於日本近代的亞洲主義
二、晚清至民初中國對「亞洲主義」的複雜反應
三、世界圖像的各自想像:中日之間的差異
四、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或者傳統性與近代性
第六節:國家與歷史之間:從日本關於中國道教、日本神道教與天皇制度關係的爭論說起
一、二福爭論,爭什麽?
二、津田左右吉及其對中國道教的判斷
三、津田左右吉的困境:「影響」還是「借用」?
四、「古層」複「古層」:關於神道與天皇
五、中國影響:日本學界的新觀點
六、轉道高句麗?道教在東亞傳播的路線圖
七、中國學家加入論戰:宮崎市定的說法...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