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 | 拾書所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

$ 703 元 原價 890

內容簡介

再忙都可以隨時輕鬆開卷,一本書就把博物館帶回家!

以物觀史的典範,精選大英博物館中六百件珍貴藏品,呈現七千年瑰麗璀璨的中華文明,以文物為證,讓我們親眼目睹歷史。

 

我們不僅可以透過文字材料理解歷史,物質、視覺材料本身也可以述寫歷史。尤其在到處充斥視覺、物質訊息的當代社會,它們的重要性甚至超越文字。……不但強調了大英收藏之重要精彩作品,又輔以其他非館藏的重要相關作品。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看到許多過去不曾發表的資料(例如宋代的彩繪磚、元代的漆螺鈿盤等),讓深藏庫房的重要材料重見天日,促進了跨領域的對話。

由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親自撰寫,歷時18個月,從3萬件珍貴館藏中精選出600件展品。透過精美的圖片,讓文物講述歷史,清晰勾勒出7000年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

以物觀史,以時間為序,以文物為點,勾勒出七千年的中華文化史。聆聽古老的器物娓娓道來,講述它們的出身、遭遇和故事,呈現其背後的社會萬象,與當時人們的生活與文明。

一件鑄造華麗精美的青銅簋,盤面上刻著長長的銘文,敘述著一千多年前周公旦平定商朝遺民叛亂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裡出土的《報恩經變相圖》,展現出唐代供養人對佛教信仰的虔誠與投入。
一只繪製著猛禽捕兔的巨大青花瓷盤,透露了明代景德鎮瓷器訂製外銷的風潮與盛況。
翻開本書,彷佛一腳踏進了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在凝結的時空中,看盡帝國王朝的興亡起落,七千年文明的繁華盛衰。

關於大英博物館中國館
大英博物館中國館共有文物約3萬件,是臺灣、大陸以外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其中收藏的唐摹本《女史箴圖》被列為大英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2018年11月,中國館在閉館18個月以修繕升級後重新開放,伊莉莎白二世女王親自為其剪彩揭幕。本次修繕擴充了很多展品,將一些書畫和織品等過去因條件限製無法展出的藏品,第一次開放在眾人面前。此外,還展出了新近收藏的中國當代藝術品,以求更全面而完整地呈現中國的面貌。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是伴隨此次重整展廳的重量級出版品。作者霍吉淑是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她是英國知名漢學家,曾策劃多個中國文物展覽,也曾受邀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進行學術交流及專題演講。本書由霍吉淑執筆,30餘名專家參與,歷時18個月,精選600件文物,被BBC稱為「美麗而全面的中國歷史導論」。

本書特色

六百多件珍稀文物以精美照片呈現,彷彿置身大英博物館中。
最熟悉中國館內各項文物的漢學家霍吉淑,親自執筆寫作,訴說器物的故事。
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施靜菲專業審校、專文推薦。
許多過去深藏庫房不曾發表的資料,如宋代的彩繪磚、元代的漆螺鈿盤等,得以重見天日。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

引言
第一章 早期文明(西元前5000-221年)
第二章 帝國時代(西元前221-西元960年)
第三章 帝王、文人、商賈(西元960-1279年)
第四章 元明之際(西元1271-1644年)
第五章 清:最後的王朝(西元1644-1911年)
第六章 現代中國(西元1911-今)

參考文獻
致謝

自序/導讀

古今之間
在中國,歷史並不遙遠,而是近在咫尺,現在和過去關係親密,這與西方「歷史」的概念大相逕庭。有人認為,對過去盲目的崇拜會限制人們的創造性思維,阻礙人們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不過,這種批判或許完全忽略了重點所在。中國可以通過記錄和研究歷史,進一步重現古代原貌,在現代迅速建立一種關於歷史的隱喻。中國 的景觀本身就能喚起這種同古代的聯繫:當你凝視著黃山壯觀的風景時,會立刻聯想到古代山水畫中傲然挺立的松樹和聳入雲海的山 峰(圖七)。與古代的聯繫還體現在對祖先的敬畏上。在一年之中重要的時節,或慶祝重大事件的時候,都有祖先的「參與」,這一直以來都 是中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這種關係本質上是一種互動──活著的人通過記憶讓死者「不朽」,並向他們供奉食物;而死者會在精神上為生者達成願望提供支援。在悠久的歷史中,這種互動的關係在重大政治決策,如選擇攻打敵人的吉時,或者在搜集資訊,如預測天氣以獲得豐收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過去的聯繫還遠不止於此。不論在任何朝代,當代之人都會通過研究過去的文獻(銘記於心),或者臨摹古代繪畫等,與歷史建立一種連接。回顧歷史,是日常生活的一項基本內容。當然,有學識的人還可以擁有和閱讀 古物上的文字紀錄,瞭解古代的哲學和歷史。

權力與信仰:帝王與宇宙
在與歷史的聯繫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即自古以來在位的 皇帝就講究「承天命」。皇帝不僅是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天子,而且鄰國也需要向他朝貢,承認他在這片地區無上的權力。皇帝不但統治著世間之人,從根本上說,他作為北極星的化身,還掌控著整個宇宙。兩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更迭,帝王易位,或是一個朝代的滅亡,都是天命所歸。國家儀式的舉行強調了帝王對於維護宇宙秩序的重要性。這些儀式從古時一直延續至今。所以皇帝會親自主持參與一些極為重要 的儀典,比如在天壇行孟春祁穀祭天大典、在太廟祭祖,或去泰山 祭祀等。舉辦儀式要擇吉時,要安排程序步驟,因此皇帝需要大臣和龐大的官僚機構輔佐。

中央集權下的官僚體制:文韜武略
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治時間:西元前221-220年)建立了一套標準的法典和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到漢代(西元前220-202年),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控制。自此以後,整個封建時代,中國廣袤的疆域都是有賴文武分職的官僚機構來管理,延續了兩千多年。在現代,公務員和軍人間的區別可以讓我們想像到古代文官 和武官間完全不同的職責分工。不過,在古代,所有士大夫都以政 務和軍事兼修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因為,要成為一個理想人才,必須文武兼備。官吏的選拔主要採用科舉制,需通過地方、省城、京城等層層考核。在這些考核中,要考察候選人對於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理解。深入瞭解這些典籍,並有能力將內容重新釋讀,運用到當下的現實環境中去,才是有才之人,可得國家俸祿、封妻蔭子。這些參與了科考的人經歷了相同的選拔過程,使這些同年仕進之人形成了一張巨大的網路。

對外交流與文化融合
有人認為,中國歷來自成一方天地,所有文化都是從本土衍生發展而來。這種觀點其實有所偏頗。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呈現多元特徵。縱觀整個歷史,中國一直保持著與外界的聯繫,其中相當部分經由貿...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吳密察(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周功鑫(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林秋芳(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
邱建一(藝術史學者)
謝金魚(歷史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名人書評

本書透過大英博物館典藏的陶瓷、玉器、書畫、織品及裝飾藝術,來貫穿陳述7000多年中國華夏文明發展史。作者以豐厚藝術史學底蘊,以流暢文詞深入淺出的闡述古代藝術的歷史社會發展脈絡、時代和地域風格、流派及技巧及其影響。讀者可借此建立藝術專業素養及深入了解古代歷史、社會發展與文化藝術的關係。──林秋芳(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

我們不僅可以透過文字材料理解歷史,物質、視覺材料本身也可以述寫歷史。尤其在到處充斥視覺、物質訊息的當代社會,它們的重要性甚至超越文字。……不但強調了大英收藏之重要精彩作品,又輔以其他非館藏的重要相關作品。更重要的是,還讓我們看到許多過去不曾發表的資料(例如宋代的彩繪磚、元代的漆螺鈿盤等),讓深藏庫房的重要材料重見天日,促進了跨領域的對話。──施靜菲(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強而有力的說明,幫助讀者穿越六千年的歷史文明……視覺饗宴,值得一讀。」──《東方陶瓷學會》

這本精美而易讀的書,讓讀者能夠輕鬆地進入中國的歷史……書裡的照片是精華亮點。──《歷史揭祕》雜誌,當月精選圖書

介紹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這本書是上乘佳作,多采多姿且引人入勝……以流傳下來的珍貴文物為證,將複雜的歷史背景轉化容易了解的段落。──《藝術新聞》雜誌

霍吉淑是一位知識豐富的導覽人,也是一位眼光獨具的策展人……這本書囊括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美物件,讓讀者流連忘返。──《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