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生活學文化常識:中國語言與文化中500個最有趣的為什麼 | 拾書所

從古人生活學文化常識:中國語言與文化中500個最有趣的為什麼

$ 342 元 原價 380

內容簡介

【什麼?!古代的千金,原本指的是男兒?!】


天下的範圍有多大?中國到底指哪裡?
我們的語言與文化原來藏在古人的生活裡。
500個最素樸的問與答,解開這些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
讀完本書,讓你一秒變知青!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說話?
來趟有趣的時空之旅,
了解我們現今生活與語言來源的文化背景吧。
‧古代也有環境保護法嗎?
‧原來中國古代就有養老院?
‧皇帝這個名稱怎麼來的?
‧古代官員是不是和我們一樣也朝九晚五?週休二日?
‧古代投降為什麼是舉白旗?
‧結婚時為什麼要拜天地?
‧為什麼打了敗仗叫敗北?不叫敗南?
‧指南針為什麼指北卻叫指南針?
‧古代的千金原本指的是男兒?
‧鴛鴦原本指的是兄弟還是情侶?
‧古代為什規定不能越級告狀?
‧餃子原來是用來治爛耳朵的?中國古代就有速食麵?

從典章制度、法律教育、飲食起居、民風民俗、文字趣談、文化藝術、醫藥技術、天文曆法全面瞭解最完整的文化中的「為什麼」。

愈了解古代,就愈了解現在。了解現在是怎麼變化而來的,不但可以提升自我的文化教養,更可以增加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力和敏感度。

本書特色

1.500則有趣的提問將最基本的文化問題一網打盡。
2.每則數百字的回答提綱挈領,能讓你用最短的時間獲得解答。
3.重返文化的歷史現場,讓你能連結古今,深入體會文化的豐富奧妙。
4.是學校老師、學生最需要的課外讀物、也是一般讀者與人交談時脫穎而出的秘密武器。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典章制度
1.「天下」的範圍有多大?
2.「中國」到底是指哪裡?
3.「四夷」是指四個民族嗎?
4.古代的「九州」是指哪裡?
5.「社稷」的原意是什麼,為什麼會成為國家的代稱?
6.「皇帝」這一名稱是怎麼來的?
7.歷代皇帝為何到泰山封禪?
8.為什麼把皇帝稱為「陛下」?
9.聖旨前為何要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日」八個字?
10.「尚方寶劍」是一把什麼劍?
11.皇袍一定是黃色的嗎?
12.皇帝的龍袍上繡有幾條龍?
13.為什麼皇帝的墳墓叫「陵」?
14.「改元」和「改朝換代」是一樣的嗎?
15.年號是秦始皇創立的嗎?
16.何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
17.秦始皇為何穿黑色皇袍?
18.皇帝必須每天上朝嗎?
19.為什麼中國歷代都有「文帝」、「武帝」?
20.歷史上最早「垂簾聽政」的人是誰?
21.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外交官是誰?
22.武則天如何成為「一代女皇」?
2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征服了哪些地方?
24.古代的官府為何又稱「衙門」?
25.什麼是「三省六部制」?
26.「三公」分別是指哪三公?
27.「九卿」是指哪些機構和官職?
28.古代的學士是官位還是學位?
29.考勤起源於何時?
30.中國古代也有招聘制度嗎?
31.「司馬」原本是姓氏嗎?
32.古代官員是不是也「朝九晚五」呢?
33.古代官員要到幾歲才能告老還鄉?
34.古代官員也有休假嗎?
35.古代退休官員的待遇如何嗎?
36.「知府」與「知州」,誰的官職比較大?
37.「宰相」和「丞相」是一樣的嗎?
38.「宦官」和「太監」是一樣的?
39.被張飛暴打的「督郵」是什麼官呢?
40.人稱魯智深為「魯提轄」,提轄是什麼官呢?
41.人稱宋江為「宋押司」,押司是什麼身分?
42.錦衣衛、東廠、西廠,有什麼區別?
43.究竟何人才能乘坐「八抬大轎」?
44.紹興師爺為何這麼出名?
45.翰林是何官銜,翰林院是做什麼的?
46.清代的「貝勒」是官嗎?
47.人們常聽說的「大理寺」是什麼機構?
48.清朝時出入皇宮的通行證是什麼樣的?
49.為什麼在清朝摘掉頂戴花翎,就意味著丟官?
50.「南書房」是讀書的地方嗎?
51.軍機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嗎?
52.「總督」與「巡撫」,哪個官職較大?
53.「總理衙門」就是清朝的外交部嗎?
54.古代也有「紀檢監察」組嗎?
55.為什麼官員都怕「欽差大臣」?
56.古代官員的「俸祿」是多少?
57.古代的將軍有多大的權力?
58.八旗制度是社會組織,還是軍事組...

內容試閱

•聖旨前為何要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

古代皇帝的詔書前,通常會有一段特殊的文字,用來昭示其合法性。例如,漢代皇帝的詔書前,多有「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八個字,強調皇帝的權力是天命所歸,他人不得竊奪。至唐代,詔令分為冊書、制書等七種形式,天命所歸的話,往往見於皇帝的即位詔令中,如德宗即位冊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宋代的詔令繼承唐代,但又有所變化以「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開頭的,占有相當比例。

我們如今所見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主要運用於明代。明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不遺餘力,自然少不了受命於天、君臨天下的氣勢,所以其詔書開頭就是「奉天承運」、「承天受命」等字樣。清承明制,詔書也多以「奉天承運皇帝詔日」開頭,中間詔示內容,最後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結尾。直至一九一二年宣統皇帝發布退位詔書,「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式詔書才告終結。

•古代官員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朝九晚五」呢?

中國古代官吏的工作時間很緊張,也要受到嚴格規章制度的限制。那麼,官員的上下班時間是幾點呢?

實際上與現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不過確切時辰則與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相配合。《詩經‧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雞既鳴矣,朝既盈矣;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因為古人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這個時間段稱為「卵時」(早晨五至七時)。清朝時期,中央各機關供職官員一般需要參加朝會,這也是由君主親自主持的最高國務會議。除了一、二品年事已高的大員,可以特賞騎馬或坐椅轎,其餘官員一律步行人宮;親王和部堂長官上朝的時候,會有專人打燈引至景運、隆宗二門;軍機大臣則有角燈導人內右門。清朝《欽定六部處分則例》載有中央官員統一的下班時間,規定是春分後於申正(約下午四時)散值,秋分後於申初(約下午三時)散值(即下班)。

從秦漢到明清,中國古代官員每天上下班的時間基本如此,各級地方機關也與中央相似。古代官吏要按時上下班,不得違反,否則會受到懲罰。《唐律疏議‧職制五》有一條法令說,官員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板,如果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假如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供職的軍官還要罪加一等。

雖然上班時間是早晨五點,可是因為大臣不住在皇城裡面,所以一般兩點就要起床,在朝堂外等候上朝。還有些重要的輔弼大臣,因為有重要軍政大事須與皇帝商量,也可能要很晚才能下班回家。
•在古代,投降時為何要舉白旗?

在一些戰爭題材的影片中,經常會發現這種鏡頭:當陷於重圍走投無路的防衛者,覺得再繼續抵抗已沒有希望時,就舉出白旗投降。

因此,人們一般把白旗認為是投降的標誌。其實在戰爭法規嚴格意義上說,白旗只是要求暫時停戰的標誌。

早在遠古時期,戰鬥的雙方為了向對方表示談判的誠意,通常借白色為象徵,因此逐漸形成了一個習慣:白色旗幟表示要求休戰談判。在交戰的一方拿出白旗時,對方就知來意,下令停止任何進攻行動。握白旗的一方要派遣出軍使、號手、旗手與翻譯,到對方指揮部說明條件與意圖。在軍使展示白旗起,直到回到本方所需的時間為止,他獲得不被侵犯的權利。

這種習慣幾千年來一直沿用下來,至今沒變。

中國和羅馬的古史中,都對舉白旗表示投降的說法進行了記載。相信這源自東漢時期(西元二五至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