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 拾書所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 435 元 原價 550

內容簡介

「清」的本質是什麼?
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
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華夷思想的大明.「中外一體」的大清.被「中華主義」支配的中國——包括台灣、琉球、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東北亞的梟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建立了大清。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
 
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東亞最大的國家,從「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從多元文化的帝國發展成「中華」社會的近代國家。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內亞帝國」的大清皇帝們如何看待帝國內的多元文化?
大清之所以可以統合相當於今日「中國」領土範圍的根據是什麼?
大清皇帝除了熟悉儒學之外,同時也深諳「藏傳佛教文化」。在蒙古人眼中,滿洲皇帝身為保護佛教的「博格達‧徹辰汗」的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明言,滿洲人對漢人來說確實是來自「外國」,但是人性與能力的不同,不會因為民族或文化不同而有差異,創造出儒學與漢字的「華」比較優越的想法並沒有根據。在他看來,大清統治的正當性已超越了「華夷思想」。
在滿洲人成功開創的「滿洲和平」(Pax Manchuria)之下,誕生了「中外一體」的概念,將漢人生活的土地與滿洲人的故鄉、內亞的藩國合併為服從大清皇帝的帝國領域。相當於今日中國領土加上蒙古的廣大範圍,因此出現。然而大清帝國的龐大版圖不是「漢字與儒學」的中華所達成的統一!也並非靠「中華文明」所支撐,而是因為滿洲皇帝身為藏傳佛教的保護者!
 
■「大清帝國」如何在近代轉變為「中國」?
「華夷思想」中的「天下」在近代如何重組為國際秩序下的「東亞」世界?
傳統以陸地為中心的東亞帝國,存在如下的對立關係:華夷思想V.S.反華夷思想(實力主義)、儒學V.S.佛教、漢人V.S.遊牧民族。大清雖然整合了這些對立關係,而打造出中華政治傳統所追求的「天下」之極致,但是自從鴉片戰爭之後,天下秩序因為來自東亞海域的主要威脅而逐漸瓦解。
從鴉片戰爭到太平天國之亂的時代,也是經世儒學家們崛起的時代。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清末新政,都意味著滿洲皇帝開始因應這一變局,並依賴曾國藩和魏源所代表的政治核心菁英的知識背景和意識形態。大清正是從此時代開始,才急速地、真真正正地成為了一個「中華帝國」。
就這樣,近代化的西歐列強帶來的各個主權國家完全擁有彼此對等立場的國際秩序,使得以大清皇帝為中心的「天下」重整為「東亞」。故「內亞帝國」逐漸轉型為「近代東亞帝國」。而它最後變成「中國」之名,則是外交使然。
英國在牽涉到大清藩屬的問題上進行交涉時,經常會以「中國主權(Chinese Sovereignty)」為前提來表示尊重,因此「中國(China)」的排他性國家主權,就必須要能遍及包含藩屬在內的整塊版圖。當清國於一八八四年在新疆施行了省制(建省),意味著「大清」作為內亞帝國而一手打造的國家體制,事實上已在洋務官僚的思想裡消失;相反地,建造在近代主權國家意義上的「中國」則已趨近完成。既然英國在與清國進行外交交涉時,已使用「China」來稱呼清國,那麼剩下的,就也只是將國號從大清正式改為「中國」的簡單問題。
不過,這反而也意味著今日作為一個整體的近現代中國,並非是自古以來的「中國」或「中華民族」的國家,而是借用了西洋觀點而創造出的「中國」。
 
■ 現今熟悉的「東亞」是不證自明的概念嗎?
台灣是「東亞」的一份子嗎?
所謂「東亞」,以戰後日本普遍的定義來說,就是指圍繞著東海的日本、中國、朝鮮半島等歷史上共同擁有漢字文化、農耕文明的地區。但,這個熟悉的「東亞」概念,真的是不證自明的嗎?是否有普遍認知的「東亞」形象存在?
至少朝鮮半島的人們,就對這個概念敬而遠之。他們長期警戒著這種以中國和日本為中心所形成的區域意識,認為這是否定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與文化特質。故,朝鮮半島一般會使用「東北亞」這一用語。另外,在談到「東亞」地區合作時,為何總是只有日本、韓國與中國?為何同樣擁有開放的政治經濟的台灣總是不在考慮範圍內?每每在針對「東亞」而議論時,「筆者都會對今日擁有兩千三百萬人口、實現經濟、社會高度發展與民主化的台灣,感到一種難以清楚其定位的不協調...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現為和春技術學院專任副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譯有《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等。

目錄

序章_「東亞」的疑點
◎黃帝紀元與神武紀元間的漫射
現代社會與春節/橫濱中華街的「黃帝紀年」/誰來決定「世界的時間」?/韓國、日本的時間與「正統」/統括的歷史與分割的歷史/從「中國史」來看中國與近代日本的聯繫/原本並無界限的中國文明/「天下」概念的崩壞與近代中國的成立/立基於「借鏡」上的「傳統」
◎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逆流
「東亞合作」的機遇與陰影/「自由」與民族主義/民主化與自由化後就能冰釋嫌隙嗎?/「正確的認知」由誰決定?/想像歷史的必要性
◎「東亞」是不證自明的概念嗎?
「同文同種」地區意識下的產物/「東亞」形象有個普遍認知嗎?/「東亞」概念無法涵蓋的「東北亞」史/台灣的定位?/跨越特定「國家」與「民族」的框架

第一章_從華夷思想到大明帝國
◎「萬里長城」的存在意義
皇帝權力的象徵──天安門/建築物與政治/橫亙東西的萬里長城/發生於內亞大門「張家口」的悲劇/虛幻飄渺的長城/西出陽關/河西走廊的作用/萬里長城在今日的意義
◎何謂華夷思想?
各個社會中的平等、不平等與近代國際秩序/「東亞」傳統社會中的不平等/華夷思想與漢人的形成/「文化」與「漢化」/儒學思想中的「華夷」/朱子學的形成與問題所在/以「淫祠」「邪教」為名的壓迫/科舉制度的成立與宗族結合/科舉制度裡的「公」「私」矛盾
◎中華帝國──明的朝貢貿易系統
長江、黃河,以及北方的草原/名為「元」的帝國/朱元璋與明的建立/「中華帝國」的階層構造與朝貢貿易/受到恩惠的朝鮮與琉球/陽奉陰違與假朝貢/與蒙古的摩擦

第二章_內亞帝國
◎大清的興起
女真人與努爾哈赤的崛起/大清的興起與「終結」之地──撫順/八旗制度與後金建國/統一南蒙古/清澄的盛京──瀋陽展現出的統治理念
◎明的瓦解與清遷都北京
朝鮮的屈辱/明末的悲劇/入主北京/辮髮與流血/鄭成功與吳三桂/從地政學角度看清初時代/從悲劇中創造出的「傳統」
◎前所未有的版圖與藏傳佛教
是甚麼填補了明與近代中國間的落差?/藏傳佛教的發展與格魯派/達賴喇嘛政權的誕生/順治皇帝與第五世達賴喇嘛的會見/準噶爾的崛起/因「放蕩的達賴喇嘛」而起的危機/前所未有的版圖與「轉輪聖王」

第三章_盛世下的隱憂
◎雍正皇帝的苦惱
皇帝們「利用」了佛教?/在「中華」與佛教的夾縫間/雍正皇帝與奏摺制度/理藩院與軍機處/雍正皇帝的獨裁/杜絕奢華風氣/追求「滿洲人」的本質
◎批判歧視的《大義覺迷錄》
暗潮洶湧的反滿思想/曾靜的儒家政治期望論/推翻華夷思想──雍正皇帝的審問
◎逐漸崩解的驕傲
「中外一體」的新時代與近現代中國的原型/乾隆皇帝時代/乾隆皇帝與「國語」/逐漸廢弛的勇武與「十全老人」的悲哀/紫禁城與「堂子」/萬里長城下的猜忌/焚書與「平等」

第四章_徬徨的儒學家與神聖的武力
◎籠罩布達拉宮的巨影
閃耀的青藏高原/承德的「外八廟」──乾隆皇帝的大伽藍/與第六世班禪喇嘛的會面/朝鮮使節的冷漠視線/...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