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 | 拾書所

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

$ 474 元 原價 600

內容簡介

沒有歷史的國族,就沒有未來。
香港人:自己歷史自己寫!
 

對台灣來說,香港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是一個週末就可以輕易來回的採購天堂?是周潤發與狄龍交火的喋血街頭或張國榮與梁朝偉互尬的重慶大樓?是台北大排長龍的添好運港式茶餐廳、好好味冰火波蘿油的原產地?是太陽花運動結束後更為激烈躁進的雨傘運動、魚蛋革命的發生地?還是從大量免團費的自由行到買奶粉、買尿布、進駐產檢中心與坐月子中心的中國因素侵入地?

在1997年7月1日那個改變香港往後五十年命運的時刻之前或之後,我們對香港這個地方、對香港人這群人知道多少呢?翻開書寫香港歷史的著作,大部分都不是由香港人寫的。有英國人殖民史觀的著述,有中國人為中國國族主義服務的論述,香港人在他們的筆下,只是被動配合而面目模糊的一群。

自認為業餘香港研究學者的徐承恩醫師,撰寫《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為的就是要抗衡香港人缺席的主流史觀,並確立香港國族的歷史地位。

本書開宗明義,是要探索香港國族之源流史。而香港國族有三大歷史淵源:

一、百越傳承──香港本為百越之地,其民亦為百越之後人。雖然嶺南於十五世紀起漢化,但百越文化仍存在於漢文化的包裝之下。這種獨特之嶺南文化,使香港一直有異於由北方漢人主導的帝國。

二、西方現代文明──香港位處南中國海海岸,鄰近國際貿易大埠廣州,令世居香港一帶的邊緣族群很早就受到西方文化薰陶。這群西化華人是第一批視香港為家邦的香港人。

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於主權移交前已成為香港核心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大陸遺民──。香港在中國之外、處中國之旁,卻未有參與近代中國血腥暴力的國族建構。大批因政局丕變而流亡到香港的滿清遺民、民國遺民選擇定居香港。這些南來避秦的難民到香港尋求自由與幸福,並在隨後的社會發展中初嚐尊嚴的滋味,使他們逐漸把香港視為自己的家邦。

從史前寫到2017年特首選舉前,徐承恩表明無意要「公正持平」地回復歷史的原貌。他認為在香港的處境,歌頌中國帝國主義的歷史書寫實在太多,西方既有的香港史論述亦未能避免東方主義的迷思,令香港人的立場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面對不對等的權力,具社會關懷的歷史書寫就不是要追求中立,而是要奮力為歷史中無法自我言說的弱勢者仗義執言。惟有完全站在無權勢的一邊,歷史的真象才有可能於正邪的辯證中逐漸浮現。

徐承恩主張,身為香港人、讀書人,在此亂世中有種責任,都要盡一己之力書寫自己之歷史。而他的立場就是要為備受強欺壓的香港人作辯護士,為屢遭打壓的香港國族說該說的話。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作者序
歷史尋找本土(練乙錚)
高貴的鬱躁(吳叡人)
重蹈蒙古人覆轍的香港民族(楊海英)
陸沉未必由洪水(余杰)
 
導論  書寫香港人的歷史故事
第一章  細說從頭:嶺南諸族源流考
第二章  是漢?非漢?嶺南陸上族群之形成
第三章  南海的大航海時代:嶺南海洋族群之興起
第四章  當西方遇上東方:洋商、買辦、混血兒
第五章  西學東漸與文化混血兒
第六章  篳路藍縷的香港建政史
第七章  施善與自治:香港民間社會之萌芽
第八章  以港為家:精英本土意識之萌芽
第九章  中華鄰國萬歲:香港與中國國族主義
第十章  同途異路:港粵風雲下的本土意識
第十一章  脆弱的榮景:戰前香港的現代化進程
第十二章  終戰、冷戰與失落的民主
第十三章  大中華文化主義與躁動新一代
第十四章  相遇獅子山下:香港普羅國族意識之奮興
第十五章  被賣的亞細亞孤兒:英屬香港之黃昏
第十六章  歡迎中國!再見中國!新殖民主義與香港國族覺醒
後記  革命過後
跋  香港國族之魂
參考書目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