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到世界討生活:人生逗號,一個女生的環球361天 | 拾書所

出發!到世界討生活:人生逗號,一個女生的環球361天

$ 315 元 原價 399

內容簡介

「如果你只是等待,除了變老以外,將一無所得。」
你是否曾夢想著屬於自己的GAP YEAR
你是否曾問自己,「離開這裡,會比現在更好嗎?」
你是否害怕自己在汲汲營營中變成一個空洞的人,
更怕有一天遺忘了這害怕?


環遊世界從不是曹馥年的夢想,她卻勇敢為疲乏生活劃下逗號,獨自啓程遠遊。

曹馥年說,比起旅行,某些時刻更像是在世界討生活,但她享受每一刻的高低起伏、大好大壞,once in a lifetime,在世界各地體驗人生。

這是一個人,兩個背包,361天的環球旅程。

2014年初,為4年的記者生涯劃下逗號,她背起背包出發。走過0度的夏天,30多度的耶誕節;睡過9天3900美金的客輪,也曾露宿街頭,和背包客翻過垃圾袋裡的麵包;誤打誤撞飛過噴發中的火山,甚至差點在往聖母峰基地營的路上喪命。

沒有必吃必買必玩、沒有不去後悔的景點,這本書記錄的是與人的對話、與自己的對話。關於一個女生,在世界討生活的故事。

勇敢遠遊,為自己的心找到出路
許多人心中懷抱一個旅行夢,或許是像電影《阿拉斯加之死》走入荒野的自我追尋,或許是擺脫一成不變生活、展開大冒險的《白日夢冒險王》。但旅途最難的總是出發,基於種種因素,我們把旅行夢放在心裡,在人生崗位上努力打拚──但不知不覺,時間已不站在我們這邊。

啓程前幾個月,曹馥年幾乎失去對未來的方向感。她說,這361天的迷航,像是人生的一個過渡、一個讓失速生活踩下剎車的逗號,或試著為渾沌生活尋找的情緒出口;而在一次次迷路中,曹馥年也為自己的心找到出路。

一場出發前無從想像,看盡人性也感受善意的飽滿旅程
擔任記者時,曹馥年最喜歡尋找「人」的故事,而一個人旅行,讓她有機會認識更多人。比起美麗的景點、巍峨的歷史古蹟,與人們的相遇,是她旅途上最深刻的時光。

旅途中,她也遍嘗人情冷暖。在厄瓜多,她的簽證、照片與貴重家當全被偷光,而警察只會搖頭說抓不到小偷、甚至要求她離開;在土耳其碰到故意拖延時間,聲稱唯有昂貴的接駁車才能趕上夕陽的接駁業者⋯⋯但沿途總幸運遇見好心人熱心幫忙,停下載她一程甚至把食物飲水全塞給她──因為有這些小小的善意,讓她能繼續相信,繼續走下去。

透過曹馥年的眼睛與情意生動的文字,我們彷彿親見了當地的景色與人情,經歷了看見島嶼之外大山大水的驚喜,甚至跟著她因丟失家當與旅途記憶而著急、紅了眼眶,也為她遇見了熱心協助的人們而欣喜。馥年的文字有種魅力,讓你捨不得停下閱讀的目光,也陪著她感受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純粹善意,從而發自內心感嘆:「人,果然是旅途最美的風景。」

在旅程中學習和自己相處,也試著Enjoy所有發生的一切──無論好壞
曹馥年說:「和外國旅伴道別時,對方在再見之外常會加一句『enjoy』。起初我不以為意,但到了旅行中期,簡單的語彙聽在耳中有了不同意義,我開始在道別後也加上一句『enjoy』──品味酸甜熱辣嗆,各式各樣的人生風景。最後的最後,我再把這詞送給自己,試著enjoy所有發生的一切,無論好壞,縱然沒有那麼簡單。」

旅人漂泊時總想著家,回家後又想著何時再出發。曹馥年說:「旅行,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人生!」人生是比環遊世界更困難的旅程,這一年經歷的種種,像是無形的燃料,讓她在自己的人生重新啟程,繼續勇敢。

人生也像是一場旅行,也許你目前困囿於工作而喘不過氣,何不適時按下暫停鍵,放慢自己也放過自己,試著與自己對話、enjoy所有發生的一切?劃下逗號的人生其實並非停止,你卻因此有機會擁有更大的空間,重新定義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曹馥年

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聯合報記者,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留職停薪環球旅行。過往人生總追逐他人的故事,這一年,讓自己成為有故事的人。

從小喜歡與人交談與書寫,長大後透過工作延續喜歡的事。最大成就感,來自報導帶來的笑容和改變,曾在嘉義跑地方新聞四年,目前則在台南任職。曾獲2012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2013年社會光明面獎入圍。

旅行故事散見於《聯合晚報》私房新聞專欄、《天下雜誌》網站專欄評論。

臉書粉絲團:「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www.facebook.com/世界進行中-The-Ongoing-World-154063021324063/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當一個眼睛發亮的大人
推薦序/長途旅行是場與自己的深層對話
作者序/在迷路中,為心找到出路
前言/Take off

Part 1 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  23.5°N→1°N
 • 台灣 里長伯與巴西簽證/剪髮
 • 新加坡 熱帶新年

Part 2 世界的盡頭Fin del Mundo  1°N→66.5°S
 • 南極 南極票的意志競賽/世界盡頭的元宵節/第一場雪/在南極大地入眠/This is life/旅人啊‧G&C

Part 3 南十字星Southern cross  66.5°S→0°
 • 阿根廷&智利 用雙腳寫W/過場,巴塔哥尼亞高原/好空氣裡的美麗相遇/兩次27歲生日/南回歸線,海拔4000公尺的公路旅行/八級地震/暗夜大火/石頭鼻子的人/世界的肚臍
 • 玻利維亞 沒有出入境章的旅程/火車墳場/旅人啊‧C
 • 巴西 耶穌的擁抱/Bip Bip
 • 厄瓜多 「我們不可能抓到賊」/從零開始/巴拿馬帽/1500公里的電池旅程(上)

Part 4北極光Northern Lights  0°→69°N
 • 祕魯 通往夢想的門票/過場,馬丘比丘/雨林日記/亞馬遜的選舉場/1500公里的電池旅程(下)/意料之外的滿月慶典
 • 墨西哥&瓜地馬拉 過場,安地瓜/在世足現場/國旗下飄揚的彩虹旗
 • 美國 自由女神
 • 西班牙 歷史的兩面/這一站,達利/旅人啊‧X
 • 德國 Prost!/往睡美人的城堡/過場,日內瓦
 • 法國 190公里的薰衣草之路/垃圾袋裡的麵包/20頭大象重的愛情/巴黎鐵塔/旅人啊‧C&L
 • 英國 本初子午線/查令十字街/冷雨中的熱情嘉年華/過場,巨石陣/Hop on the bus!
 • 格陵蘭 北極圈的沙發衝浪/旅伴/旅人啊‧L
 • 冰島 Bló&et...

自序/導讀

推薦序

當一個眼睛發亮的大人公益旅行家/褚士瑩

夢想是什麼?我相信夢想實現既不是頭銜,也不是令眾人稱羨的工作,而是能夠成為想要變成的那個人;而追逐夢想,應該就是「變成那個自己喜歡的人」的過程。來自台灣的記者曹馥年,在年復一年的採訪工作中,發現自己逐漸對生活鈍感,害怕在汲汲營營中變成一個空洞的人,於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她選擇了旅行。

為了成為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她到世界的盡頭,去向世界討索最有趣的生活體驗。

我想到一次達賴喇嘛在與著名的巴西自由派神學家Leonardo Boff的對話中說的:
「關照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語言。
關照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行為。
關照你的行為因為它會變成習慣。
關照你的習慣因為它會形成你的個性。
關照你的個性因為它會成為你的命運,
而你的命運就是你的人生。」

每次有人用羨慕的口氣說「你真好運」的時候,我都會想到這段話。

我也抱著同樣的心情,每天在努力著。

現在的我,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個國際金融組織專門監察機構的緬甸代表,對於這樣的生命狀態,可以說是相當滿意。但是派駐緬甸十幾年的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緬甸有著感情,甚至不是一出社會就踏入NGO的,這中間經歷的轉折,就是所謂的逐夢。

二十多歲踏入NGO之前,我在美國一間上市的科技公司擔任產業顧問,公司指派給我的任務是以每半年為一期,到世界各地開創分公司,工作有趣也有挑戰性,因為可以一邊旅行一邊學做生意,不喜歡束縛的我也不需要每天在辦公室朝九晚五。從各種條件上來看,都是一份像夢幻般的工作,雖然工作人人稱羨,但是我給自己一個非常清楚的期限:我想要四十歲退休。

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問自己「這件事為何非做不可?為何非我不可?」

我想的是,個人價值的不可取代性。

不斷自省的過程中,我不得不面對探討自己存在的價值,檢視自己對這份工作是否還有熱情,因為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很基本的問題,「如果我這份工作真的這麼符合夢想,又可以旅行、又可以賺錢、又可以學習國際商務經驗,為什麼我還想著要四十歲退休?」

然後我才確知,原來我走錯路了。

直到踏入NGO的世界,前往緬甸協助當地農民建置有機農場,我才發現,這份工作是不管到了幾歲,不管有沒有所謂的退休、雇主願不願意付我薪水,我都會繼續堅持的工作,從那一刻起,我才相信自己正走在想要的夢想道路上,雖然從各種客觀條件上看來,我都過得不如以前。

時時詢問自己,就像在《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裡面說的,「 經常聞一聞你的乳酪,你就會知道,它什麼時候開始變質。」(“Smell the cheese often so you know when it is getting old.”)

因為夢想就像乳酪一樣,如果在製作的過程當中不夠仔細觀察、時時注意的話,也是會變質的,世界上絕對沒有將牛奶放著,久了...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咖啡牛奶/PTT世界自助旅行板板主
褚士瑩/公益旅行家

【感動推薦】
Q娜小姐/自助旅行、沙發客旅行達人
鹿鹿&Eva/鹿途中旅遊書主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內容試閱

◎法國‧亞維儂──垃圾袋裡的麵包
「噯,妳知道嗎?麵包店和超市晚上打烊後,都會把賣剩的東西丟在門口,我們昨天去翻垃圾袋,裡面有好多麵包。」
C和L都曾用很低的預算旅遊,搭便車、食宿交換、在路邊公園四處露營,也明白哪裡可以找到免費食物。
記得在某個環歐的背包客部落格裡看過這樣的描述,但當L把黑色大垃圾袋打開,露出裡頭滿滿的麵包時,還是覺得不可思議。
「妳會介意嗎?」C掰開一塊全麥麵包送入嘴裡,這家店是亞維儂大街上人氣很旺的麵包店,這塊麵包,印象中要五歐元。
「不會。」這是連續把法國麵包當三餐吃的第十天,每天到超市帶一條○‧三九歐元的麵包,切成三份,夾特價火腿、生菜、水果店放在門口出清的過熟水果,胃是滿了,但潛意識,很餓很餓。
我們翻著垃圾袋,袋子裡是小小一口就要○‧八歐元的巧克力可頌,一個兩歐元的羅宋麵包,四歐元的三明治。有的三明治散了,裡頭番茄與醬汁灑了出來,弄得下層麵包濕濕軟軟的。幾小時前一個可以抵我三餐成本的麵包,鐵門拉下後變成垃圾。
「這袋子只裝麵包,沒別的垃圾,其實很乾淨的。」L挑出沒被醬汁沾濕的麵包塞進塑膠袋,全遞給我。他們吃全素,拿了兩個很扎實的穀類麵包。「法國人自尊高,很多街友拉不下臉拿這些麵包,但這都是食物,明明都還好好的,只是從架子上改放到馬路邊而已啊!」
「有什麼好料嗎?」一個一頭亂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