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 | 拾書所

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

$ 284 元 原價 360

內容簡介

臺灣第一冊全面分析日本防衛政策的專書!


當「東亞有事」時,自衛隊將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川普上台後,日美同盟將會如何改變?

戰後的日本建立起新的和平憲法,在這個架構之下,日本原本就不應該具備任何的國防武力。日本過去的主流思想主張,應以憲法第九條為基礎,建立非武裝化的中立立場,此主張乃日本所特有的現象。

長期專注日本自衛隊研究的作者,對於自衛隊在各個階段的任務與角色轉換有著最精細的觀察。本書將以四個觀點檢視了自衛隊、以及戰後日本國防政策的歷史。這四個觀點是:(一)自衛隊與戰後和平主義的關係;(二)日美安保體制與自衛隊的關係;(三)日本的政治與軍事關係(軍文關係);(四)國防政策的內容與實情。

首先,日本戰後的和平主義有兩個路線,分別是以「非軍事」為根本的主流思潮,以及以協助聯合國為主幹,積極地為和平做出貢獻的思潮。自衛隊成了第一種和平主義批判的對象,但在第二種和平主義下,卻有建立軍事組織的必要,自衛隊的存在與角色就成了關注的焦點。

第二個觀點,是日美安保體制與自衛隊的關係。戰後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是以美日安保為基礎所建構。戰後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針走的是以美日安保為中心的「吉田路線」,主張只保有輕武裝並重視經濟發展。戰後日本長期論及的「自主」,是以民族主義為背景,並且引申出如何與美國、美軍保持距離的課題。若強烈地意識到日本的自主性,則自衛隊的角色亦會擴大。更進一步說,若美國國力減弱,美日合作的必要性就會擴大。如此,美日合作的必要性以及日本自主性之間的關係,也會形成問題。這點亦是日本現在國家安全議題中的重要課題。

第三點是日本的「軍文關係」。在戰後的新體制下的國家安全,是仰賴美日安保的。本該是重要議題的外交與國家安全,由於沒有選票市場,導致許多政治家不願涉入。加上非軍事和平主義氛圍的助長,自衛隊的管理經營由防衛廳負責,建立起戰後日本特有、稱為「文官統治」的軍文關係。除了災害支援與民生合作之外,防衛廳極力壓縮自衛隊的行動空間。這種壓抑自衛隊的情況,到了冷戰結束後有了持續性的變化。於是有了第四個問題。

第四點,日本國防政策的內容與實情。冷戰時期的自衛隊是一支受到防衛廳嚴格管制,普遍觀念認為,自衛隊只要充實裝備以及訓練,作為「遏止力」的存在即可。然而,限制自衛隊同時也會削弱「遏止力」。但如今,國際中出現了以強大軍事力量為後盾,意圖改變當今國際秩序的勢力。在此環境下,日本因而有必要認真地審視那些施加在自衛隊身上的諸多限制。

日本自衛隊是日美同盟的產物,也是東北亞戰力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其對內的經濟、政治;對外的軍事、外交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尤其對台灣的影響,在日本全面與美國聯手參與「境外有事」的新安保條約以後,自衛隊成為日本政府對外施展實力的拳頭。

如今的日本國防單位,從原本的廳級提升到省級,每年掌管的預算約5兆日圓,統領超過26萬軍文人員。日本自衛隊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整個東亞的神經。

重要事件
韓戰、冷戰、波斯灣戰爭、阪神大地震、311大地震、憲法九條修法

本書特色

1.台灣第一本詳細分析自衛隊發展史的作品。
2.以歷史角度檢視自衛隊如何誕生,又如何成長至今。思考往後自衛隊以及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
3.美日安保體制與自衛隊的關係密不可分,是觀察日本與國際之間互動的平台之一。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趙翊達

台北市社子人,東吳大學企管系畢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讀企管時愛上戰略,讀戰略時愛上日文,讀日文時愛上翻譯。碩士論文以海上自衛隊為主題,亦曾撰寫過幾篇相關文章散見於軍事雜誌。

目錄

前言 日本國民眼中的自衛隊
第一章 重建軍備之路——國防政策的形成
第二章 五五年體制——國防理論的分裂與高漲
第三章 新冷戰時代——國防政策的轉變
第四章 冷戰告終——應對激烈變動的國內外情勢
第五章 「新型態威脅」的時代——日美同盟與國防政策的轉換點
終章  邁向嶄新的國家安全體制

內容試閱

前言

日本國民眼中的自衛隊

二○一四年是自衛隊創立的六十週年。以人類的壽命來說,便是「花甲之年」。自衛隊前身警察預備隊創設於一九五○年,至二○一五年滿六十五年。帝國陸海軍創立於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至一九四五年因戰敗而解體,共七十三年的歷史。帝國陸海軍創立後的六十五年,也就是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當時,軍方是左右國家政策極具影響力之存在。

自衛隊又是如何呢?自衛隊在文人領軍的原則下被嚴格限制涉入政治,幾乎沒有日本國民擔心自衛隊會發動政變。最近的民調顯示,有百分之九十二‧二的人對自衛隊有「良好印象」,有「不好印象」的人僅僅百分之八‧四(二○一五年一月內閣府「關於自衛隊與防衛問題的民意調查」)。我們可以賭定地說,自衛隊對日本國民來說已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但若說自衛隊從一開始就被國民廣為接受,則事實絕非如此。事實上,從自衛隊創建起便承受著「違反憲法」的批判,於戰後和平主義中忍辱負重並且成長茁壯至今。過去也有一種對「自衛官」的存在抱有否定感的思潮。例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說:「在此的論述都充分地表現出我的政治立場。我一直認為防衛大學學生之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是一根芒刺、一種恥辱。而我想推動的,就是讓年輕人再也不去報考防衛大學。」(《每日新聞》晚報,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並非只有大江健三郎如此認為。本書也會提到,日本曾經發生對自衛隊員及其家屬進行等同於侵害人權的行為。這種今昔之別意味著,社會風氣對於自衛隊的態度已大幅轉變。如今,以「國防男子」、「國防女子」為名的自衛官寫真集成為熱門話題;以自衛隊為題材的連續劇於黃金時段播放並創造了高收視率等等,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

但是,自衛隊廣泛地為國民接受,並不能代表國民對自衛隊有更多的理解。針對集體自衛權與《安全保障法制》,從國會與媒體上那種混亂的討論中也能看出,日本在國家安全相關議題的探討上有著許多令人感到不解的情況。即使媒體報導自衛隊的次數增加了,但自衛隊的實情仍有許多不為人知之處。

在二○○三年的內閣府民意調查報告中,有項對自衛隊印象的提問(目前已無此提問),其中也有關於自衛隊實情的選項。根據該民調,竟有百分之三十七‧九的民眾回答「不太清楚自衛隊的實情」。雖然是距今十年以上的調查,但和現在的情況應該沒有太大差異。

為何最當初稱為「自衛隊」而非「國防軍」呢?為何要在和平憲法下成立自衛隊這種只會讓人聯想到軍隊的組織呢?自衛隊與其他國家的軍隊有何差別呢?自衛隊能替日本的國防完成何種任務呢?本書的課題即是一邊追溯歷史軌跡,同時審視這些問題。
四個觀點

與自衛隊逐漸為國民所接受的情況一樣,若以歷史的角度檢視自衛隊以及日本的國家安全政策,可發現其中巨大的變化,即日本社會已容許出動自衛隊。國民擴大支持自衛隊的理由之一,乃是阪神大地震、東日本大地震等災害發生時,自衛隊的救災活動。甚至,當初最多人反對的國際和平活動,如今則受到高度肯定。這些活動提高了國民之間對於自衛隊的「良好印象」;但是在過去,一般認為除了災害支援與部份的民生合作之外,最好盡量不要動用自衛隊。這是受到戰後和平主義氛圍極大影響之故。因此除了與自衛隊相關的政治觀點外,本書亦試圖納入輿論與一般議論的趨勢來做說明。討論時需特別留意下述的問題。

首先是自衛隊與戰後和平主義的關係。我會在本文的部分說明,在此...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