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完整認識中東紛爭與以巴衝突必讀
「我們抗爭了六十多年,一無所得。為了建立自己的國家,兩邊都浪費了那麼多時間。為什麼不把時間留給和平?」由以巴兩方時代見證人發聲,陳述親身遭遇、家園殘破的痛、同一塊土地上的不同命運,也讓我們瞭解到,對立雙方都不能宣稱他們有唯一的事實真相。
附地圖、照片、年表、多媒體參考資料
從遠古到現今,時間範圍最廣的以巴衝突概論。超過八十位時代見證人口述親身經歷,充滿歷史臨場感。
猶太浩劫、瓜分巴勒斯坦、六日戰爭、巴勒斯坦大起義到波斯灣戰爭——扣緊時代議題,快速瞭解國際時勢的脈絡。
貝京、阿拉法特、拉賓、納坦雅胡、夏隆——你不可不知的中東議題領袖、和平談判。
巴解組織、哈瑪斯、卡桑旅——重點報導重大武力衝突、抗爭事件、恐怖活動。
想要了解中東的紛爭,一定要認識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這段血淚斑斑的歷史不斷累積新的抗爭,仇恨的糾葛日益難解。本書梳理了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全面解釋複雜的中東問題。
經歷這一切且必須忍受巨大痛苦的人,有機會在書中向世人吐露他們的遭遇。他們的陳述讓我們明瞭,在對立衝突的雙方陣營中沒有唯一的事實真相,也沒有一方能夠宣稱他們有。
這場衝突裡沒有人是勝利者,迄今也看不見和平的契機。一如書中一位年輕的巴勒斯坦人說:「我們爭鬥了六十年,迄今依然一事無成。為了要擁有自己的國家,我們浪費了許多時間。為何不把這些時間留給和平?」
全書共14章,附有照片、地圖、年表,以及豐富的多媒體參考資料,是一本具有知識性、資訊性、實用性的歷史入門書。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諾亞.弗洛格 Noah Flug, 1925-2011
德國集中營的倖存者,1958年成為以色列國民。是以色列浩劫倖存組織的主席、國際奧斯威辛協會主席。弗洛格參與本書的企劃,並在接觸聯繫、意見諮詢方面提供協助,對於本書的出版有很大的貢獻。
馬丁.薛伯樂 Martin Schauble
1978年生,自由作家與社會研究者。工作中長期接觸中東事務,並定期前往該地區。大學時攻讀政治學,畢業後擔任新聞編輯,曾獲報導新人獎。
譯者介紹
王瑜君
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ö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諾亞.弗洛格 Noah Flug, 1925-2011
德國集中營的倖存者,1958年成為以色列國民。是以色列浩劫倖存組織的主席、國際奧斯威辛協會主席。弗洛格參與本書的企劃,並在接觸聯繫、意見諮詢方面提供協助,對於本書的出版有很大的貢獻。
馬丁.薛伯樂 Martin Schauble
1978年生,自由作家與社會研究者。工作中長期接觸中東事務,並定期前往該地區。大學時攻讀政治學,畢業後擔任新聞編輯,曾獲報導新人獎。
譯者介紹
王瑜君
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
王榮輝
曾就讀東吳大學政治系、政治大學歷史系與法律系。大學畢業後前往德國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öttingen)攻讀碩士,主修哲學、西洋中古史與西洋近現代史。通曉英、德、法、日與拉丁文等外文。2009年起擔任台北歌德學院特約翻譯。
目錄
前言
導言
從遠古到1936至1939的巴勒斯坦抗爭——簡要概覽
猶太浩劫與逃難到巴勒斯坦
分割巴勒斯坦,以色列建國,以及第一次以阿戰爭
迄今懸而未決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
1950年代與蘇伊士運河危機
1960年代與六日戰爭
以色列占領下的巴勒斯坦人與阿拉法特領導下的巴勒斯坦民族運動
1973年——一方稱贖罪日戰爭,另一方稱齋月戰爭
梅納赫姆.貝京主政下的以色列:從以色列殖民巴勒斯坦地區直到1982年的第一次黎巴嫩戰爭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與奧斯陸和平協議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與藩籬的設置
從南邊的加薩走廊衝突到北邊的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戰爭
今日的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
「這是我們的家」——代跋
附錄
大事表
地圖
多媒體參考資料
時代見證者
中外名詞對照表
謝詞
各界推薦/推薦序
很棒的紀實作品,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完整說明複雜的中東衝突議題……兩方見證者的發言都有說服力與信服力。 ——德國廣播電台
對於想要瞭解這衝突的過去與未來的讀者,這本書能給予多元的基礎知識……想要更深入瞭解的人,可詳閱書內收錄的精采參考文獻。青少年與成人讀者都可藉由這份精選的多媒體資料——包括電影、網路、小說——打開深入研究的大門。 ——南德日報
最新且能感動人心的歷史紀實。 ——Focus
內容試閱
前言
薩米拉.查瑪斯Samira Dschamal
想要維持中立客觀立場,對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持有聯合國的難民證,我父親是巴勒斯坦人,我丈夫也是。我們住在柏林和拉姆安拉(Ramallah)。我對巴勒斯坦歷史瞭若指掌,知道1948年逃出巴勒斯坦的故事。我親眼目睹以色列的邊防檢哨站和軍人。這些都是事實。
但是我看到的事實,若從以色列的立場出發就又是另外的面貌。每個人都從自已的立場來解讀歷史,都相信自己的版本最有道理。在特拉維夫的機場有人問我想要入境的的原因;這問題讓我火大,我父親出生於巴勒斯坦,再從那裡逃出來跑到德國定居。他不願再回鄉,甚至連探訪作客都不願意;他不希望經歷自已回到家鄉卻只能被當作陌生人的景象。光是要面對邊防檢哨站盤問的羞辱就足以讓他裹足不前。可是,以色列人的感受卻完全不同,他們認為他們想要和平共處,反而是我們巴勒斯坦人不願意。他們也認為巴勒斯坦人有恐怖攻擊的嫌疑,所以有必要設置檢哨站就來防範未然。但是對我而言,這些檢哨站就是刁難和羞辱。
我丈夫的父母住在耶利哥(Jericho)。我們從拉姆安拉出發開車經過檢哨站,那邊已經塞滿等候的車子了。再到下一個檢哨站時我們必須拿出證件,我們的車子也被仔細搜索。接下來又是一個接一個的檢哨站,路旁也出現是一個接一個,不斷擴大的以色列屯墾區;這些建物就散布在短短四十五公里的車程中,根據聯合國的認定,這片土地還是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現在我們幾乎聽不到這些問題的討論了,對立的雙方也很少溝通,彼此成了仇敵,避之唯恐不及。我和我丈夫的一位好友是以色列人,我們常常討論這些衝突和困難。他來拜訪我們還要偷偷摸摸地過來,因為以色列的法律禁止他進入一些巴勒斯坦城市例如拉姆安拉;許多巴勒斯坦人根本進不了以色列,這讓仇視的雙方沒有機會了解彼此;即使是維繫舊日情誼,或是認識新朋友,都變得很困難,更不用說一起合作了。兩個族群隔離開來反而容易助長偏見,因為隔離會凸顯彼此之間差異,看不見人性共通之處。
雙方陣營的激進份子讓衝突更加火上加油。很多巴勒斯坦人不承認以色列國,而以色列人也不接受巴勒斯坦國為鄰居。想到這點就讓我很頭痛。真希望能夠找到公義的解決方案,既能化解邊界衝突,也能尊重各個族群想要擁有自己的國家的願望。這樣才能平息衝
薩米拉.查瑪斯Samira Dschamal
想要維持中立客觀立場,對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持有聯合國的難民證,我父親是巴勒斯坦人,我丈夫也是。我們住在柏林和拉姆安拉(Ramallah)。我對巴勒斯坦歷史瞭若指掌,知道1948年逃出巴勒斯坦的故事。我親眼目睹以色列的邊防檢哨站和軍人。這些都是事實。
但是我看到的事實,若從以色列的立場出發就又是另外的面貌。每個人都從自已的立場來解讀歷史,都相信自己的版本最有道理。在特拉維夫的機場有人問我想要入境的的原因;這問題讓我火大,我父親出生於巴勒斯坦,再從那裡逃出來跑到德國定居。他不願再回鄉,甚至連探訪作客都不願意;他不希望經歷自已回到家鄉卻只能被當作陌生人的景象。光是要面對邊防檢哨站盤問的羞辱就足以讓他裹足不前。可是,以色列人的感受卻完全不同,他們認為他們想要和平共處,反而是我們巴勒斯坦人不願意。他們也認為巴勒斯坦人有恐怖攻擊的嫌疑,所以有必要設置檢哨站就來防範未然。但是對我而言,這些檢哨站就是刁難和羞辱。
我丈夫的父母住在耶利哥(Jericho)。我們從拉姆安拉出發開車經過檢哨站,那邊已經塞滿等候的車子了。再到下一個檢哨站時我們必須拿出證件,我們的車子也被仔細搜索。接下來又是一個接一個的檢哨站,路旁也出現是一個接一個,不斷擴大的以色列屯墾區;這些建物就散布在短短四十五公里的車程中,根據聯合國的認定,這片土地還是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現在我們幾乎聽不到這些問題的討論了,對立的雙方也很少溝通,彼此成了仇敵,避之唯恐不及。我和我丈夫的一位好友是以色列人,我們常常討論這些衝突和困難。他來拜訪我們還要偷偷摸摸地過來,因為以色列的法律禁止他進入一些巴勒斯坦城市例如拉姆安拉;許多巴勒斯坦人根本進不了以色列,這讓仇視的雙方沒有機會了解彼此;即使是維繫舊日情誼,或是認識新朋友,都變得很困難,更不用說一起合作了。兩個族群隔離開來反而容易助長偏見,因為隔離會凸顯彼此之間差異,看不見人性共通之處。
雙方陣營的激進份子讓衝突更加火上加油。很多巴勒斯坦人不承認以色列國,而以色列人也不接受巴勒斯坦國為鄰居。想到這點就讓我很頭痛。真希望能夠找到公義的解決方案,既能化解邊界衝突,也能尊重各個族群想要擁有自己的國家的願望。這樣才能平息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