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關鍵特色
★筆者以數十年教授東南亞史之經驗,將緬甸歷史之研究心得整理完成此書。
★主要敘述緬甸的政治史,中間會略述其經濟發展情況。特列有緬甸文化專章,俾讓讀者知悉其文化特點。
★參考英文和中文文獻,除了書籍、期刊論文、報紙外,亦使用網路資源,提供了即時資訊和查閱資料的便利。
內容說明
緬甸,一個我們不那麼熟悉,卻必須認識的國家
一個多元族群的佛教國度,
在脫離殖民地的命運以及軍政府的統治之後,
步履蹣跚地走向現代民主之路。
她的身世可以給予臺灣什麼樣的啟示?
本書以緬甸的政治史為主軸,
參考大量中英文書籍、期刊及網路資料,
訴說緬甸如何從傳統的佛教國家,
漸次擺脫殖民地的命運,
逐步走向現代化之路的故事。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和印度之間,為早期印度和中國之間交通必經之路,故其種族和文化深受到印度之影響。
本書從該地緣環境論述其族群和文化起源、早期王朝的演變、下緬甸勃固王朝和貢榜王朝之爭戰。緬甸境內有百多個少數民族,最大的緬族和撣族、孟族是主要的控制族群,其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的衝突,以及緬族和泰國的泰族之間的長年戰爭,亦是本書討論的內容。
由於緬甸地位孤立,中國救援無力,遂在十九世紀遭英國滅國,淪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分。英國如何治理緬甸及緬甸人慢慢發展出民族主義起來抗英,二戰爆發後,緬甸又淪為日本之殖民地。
戰後緬甸脫離英國獨立,因經濟困難及內部動亂,尼溫發動政變控制政權,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緬甸處於軍政府狀態。1988年發生民變,翁山蘇姬趁勢成為新的民主勢力領導人,儘管選舉獲勝,軍政府不願放權,而將她軟禁。在國際壓力下,緬甸在2008年制訂憲法,開始民主化。
作者簡介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種族
第二節 早期古國
第二章 蒲甘王朝
第一節 蒲甘王朝興起
第二節 蒲甘亡國
第三章 阿瓦、勃固及貢榜王朝
第一節 阿瓦王朝
第二節 勃固王朝
第三節 阿拉干王朝
第四節 東吁王朝
第五節 貢榜王朝
第四章 英國入侵
第一節 英國從印度進侵緬甸
第二節 第三次緬英戰爭
第三節 緬甸王國政府體制
第五章 英國統治
第一節 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之統治
第二節 緬甸歸印度管轄
第三節 緬甸自治
第六章 日軍入侵緬甸與英國重回緬甸
第七章 緬甸獨立
第一節 1948年獨立
第二節 民主實驗失敗
第三節 克倫族的分離主義運動
第八章 緬甸軍政府
第一節 尼溫政變
第二節 夭折的民主選舉
第三節 2007年「番紅花運動」
第四節 少數民族問題
第九章 邁向民主化
第一節 制訂新憲法
第二節 還政於民
第三節 實踐民主化
第四節 發展多邊開放外交
第十章 緬甸的文化
第一節 語言與文字
第二節 服飾
第三節 表演藝術
第四節 佛教信仰
第五節 風俗習慣
第十一章 結論
徵引書目
...
內容試閱
第一節 制訂新憲法
歷經14年的制憲,緬甸軍政府在國際壓力下終於在2008年2月完成新憲法草案,在4月公佈,5月10日舉行公投。孰料在5月3日發生納爾吉斯(Nargis)風暴,暴風雨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登陸,接著撲向最大城市仰光,造成數萬人死亡,另有150萬人面臨饑餓和感染疾病的風險。聯合國估計約有121萬5,885至191萬9,485人受災,死亡人數在6萬3,290人至10萬1682人,以及22萬人失蹤。緬甸政府表示,緬甸的風災,已經有近13萬4千人死亡,近5萬6千人失蹤。
緬甸軍政府為免除外國干預,採取鎖國政策。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開放觀光簽證。緬甸軍政府一直懷疑外國人在緬甸的活動,從事離間人民對政府的服從,散發與緬甸傳統文化不符的民主思想。所以外國人在緬甸的活動都受到政府的監督和限制,援助緬甸的國際非政府組織無法在緬甸境內活動,大都在泰國設立聯絡工作機構,就近支援緬甸的民主活動。
緬甸發生風災,引起國際關切,紛紛表示要前往救援以及提供必要的救災協助,然而,緬甸軍政府對於外來援助只接受救難物資,不接受救難人員。直至5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致電緬甸軍人政府首長丹瑞,表示應以人道救援為重,緬甸始改變態度,願意接受外來援助。
對緬甸納爾吉斯風災第一個提供援助的是澳洲,開始時承諾提供300萬澳元援助,後來又追加2,200萬澳元。中國答應援助530萬美元。日本也提供4,300萬日元救援物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則宣佈將在災區興建200所臨時學校。新加坡捐助20萬美元。聯合國給予緬甸1,000萬美元緊急援助。各國運送救難物資到緬甸海岸的軍艦,美國有四艘軍艦、英國有一艘護衛艦、法國有一艘兩棲攻擊艦「西北風號」(Mistral)。但軍政府拒絕讓一艘載有1,000公噸救濟品的法國軍艦進入伊洛瓦底江三角洲重災區,法國軍艦將救災物資送至泰國,交由世界糧食計畫署分配。
美國雖然對緬甸實施經濟制裁,但基於人道理由,美國總統布希也透過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向緬甸政府施壓,使緬甸接受救災援助。最後緬甸在5月12日同意美軍一架C-130運輸機運載12,700公斤飲水及蚊帳、毯子等救援物資從曼谷飛入仰光。
美國國務卿賴斯(Condoleezza Rice)也與中國外長楊潔篪會面,並且會見印度外長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呼籲兩國政府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力促緬甸為國際救援人員開放邊境。
第一個非政府組織進入緬甸從事救援工作的是救世軍(Salvation Army)勘察小組大衛‧布林加斯和新加坡救世軍成員王德琪以及一名香港救世軍成員組成的三人小組,該小組之主要目的是在勘察災情後,協助當地的救世軍中心制定出一套周詳的計畫,進行救援工作,包括重建和修復災區以及協助災民整頓生活。
5月19日,法國外交部長庫什內(Bernard Kouchner)批評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拒絕向緬甸施壓開放外國援助進入緬甸,是「懦弱」的表現。
世界銀行在5月20日說,由於緬甸軍政府從1998年以來沒有償還任何債款,也沒有啟動經濟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因此不考慮給予新的貸款。
東協和緬甸在5月21日達成協議,緬甸同意讓外國醫療隊伍協助其救災。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5月22日抵達緬甸災區視察災情,設法協調救援組織的賑濟工作,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