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大絲路高加索段: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世界遺產紀行 | 拾書所

走入大絲路高加索段: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世界遺產紀行

$ 490 元 原價 620

內容簡介

探索古文明絕對不能忽略的多事邊疆高加索。

「高加索」是地理名詞,「高加索人(Caucasian)」則常用來定義人種,是指具有「大眼睛、深眼窩、高鼻樑」,甚至「白皮膚、藍眼珠、金髮或褐髮、體型高大」等特徵的人種。然而高加索地區的居民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這都是人種學名詞造成的錯誤刻板印象。

從地圖上看,高加索地區介於亞洲大陸與小亞細亞之間,是東西交通必經的孔道。北高加索是俄羅斯遼闊領土最溫暖的西南角,屬於獨立國協,俄國人習稱內高加索(Ciscaucasia),從東到西分別是今俄羅斯聯邦的達吉斯坦、車臣、印古什、北奧賽提亞、卡巴爾達– 巴爾卡爾、卡拉恰伊– 切爾克斯、阿迪等七個共和國,以及克拉斯諾達爾、斯塔夫羅波爾二邊區。南高加索也被俄國人稱為外高加索(Transcaucasia),有亞美尼亞、喬治亞與亞塞拜然等三個獨立國家,有時也包括部分的土耳其與伊朗。

高加索地區位於黑海、裏海之間,因橫貫全境的大高加索山脈而得名,緯度相當於日本的北海道或法國與西班牙交界一帶。大高加索山脈將高加索分隔成南北兩區,北高加索銜接東歐大草原;南高加索則大致以亞美尼亞高地為範圍,面積相當於15個台灣,總人口還不到4000萬人,卻有高加索、印歐與阿爾泰三大語系交錯、50 多個民族在此共同生活。由於地勢複雜,許多民族雖近在咫尺,語言卻完全不通。

「高加索」是個鮮少進入台灣讀者腦海的陌生地域,然而探索古文明絕對不應忽略這片歷史上的多事邊疆。瑣羅亞斯德教在這裡誕生,基督教在這裡嵌入伊斯蘭世界,世界最早的石油貿易從這裡開始,亞洲、歐洲以及紛擾不斷的中東地區都在這裡分界,新興的突厥國家聯盟悄悄地在這裡凝聚,一旁還緊鄰著世界最大的無國家民族庫德人的老家……

本書以亞美尼亞文化圈為重點,介紹南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重要的文化古蹟、歷史以及相關主題,涵蓋高加索地區全部11處世界遺產。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作者序】
南高加索三國 黃建忠 3
攝閱高加索 王慶中 8
伊塞克湖傳奇 楊方 10
高加索與亞美尼亞 林婉美 13
——
中世紀修道院
—哈帕特&薩納欣 22
•亞美尼亞手抄本&細密畫 48
阿賀塔拉修道院|戈許修道院|哈卡欽修道院
•十字碑 61
哈里洽修道院|葉瑞汝基教堂
思凡湖 72
思凡修道院|諾拉杜斯
葉綠凡 82
2800年歷史的縮影|法國廣場與歌劇院
瀑布|亞美尼亞母親|馬特納達蘭
•亞美尼亞字母&聖梅斯羅布 106
共和廣場|艾瑞布尼|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博物館
•亞美尼亞流散社群 120
埃奇米艾津 122
殉道聖女三教堂|茲瓦特諾茲遺址
•亞美尼亞烤薄餅 138
基哈、加尼&侯維拉 140
基哈修道院 |加尼神廟|侯維拉修道院
南部&卡拉巴赫 156
新修道院|塔特維修道院|干札薩瑞修道院
•納戈諾–卡拉巴赫 170
阿尼 172
凡湖&亞拉拉山 186
姆茨赫塔 194
傑瓦利修道院|斯凡提大教堂|山塔夫羅修道院
提比里斯 208
軍事大道&聖三一教堂 222
•喬治亞的爭議領土 232
戈里&烏普利斯岩城 234
格拉提修道院 240
巴格拉提大教堂|卡茲奇之柱
◼︎上斯瓦內提&西高加索 250
◼︎傑爾賓特 256
◼︎巴庫 260
巴庫老城|希爾凡王宮|少女塔|阿特斯加
•亞塞拜然的民族與語言 276
◼︎高布斯坦岩畫 278
◼︎亞塞拜然的故事 282
•高加索大事紀 294

內容試閱

1

凡湖&亞拉拉山


亞美尼亞是古烏拉圖王國(Urartu, 860 –590 BC)的主要繼承者,西元前九世紀烏拉圖興起於亞美尼亞高原,成為亞述帝國(2500–609 BC)北方的強鄰。烏拉圖的版圖以今土耳其東部的凡湖(Lake Van)為中心,也稱凡王國,或因亞拉拉山而稱作亞拉拉王國。相傳亞拉拉山是諾亞方舟最終的停泊之處,亞美尼亞人自認是諾亞的傳人,因此這一山一湖就成了亞美尼亞最重要的精神象徵。亞美尼亞素有「三湖之國」的雅號,從烏拉圖、阿爾塔克西亞至巴格拉圖尼王國都領有凡湖、思凡湖以及今伊朗的烏爾米亞湖。阿爾塔克西亞王國最盛時領土曾一度橫跨裏海與地中海,至今這依然是亞美尼亞人最津津樂道的歷史。

凡湖是土耳其最大的湖泊,面積約3800平方公里,是思凡湖的三倍大,兩湖相距不到200公里,而亞拉拉山就位在兩湖的正中間。凡湖東岸的凡城(Van)曾是烏拉圖以及巴格拉圖尼所屬的法斯普拉坎(Vaspurakan, 908–1021)等朝代的首都,此後凡湖一帶歷經拜占庭、塞爾柱與鄂圖曼統治,至20世紀結束前,亞美尼亞人在凡城仍佔約60%的多數,在整個凡省人口中也佔四分之一。

一次大戰期間,俄國以協助獨立相誘,慫恿凡城的亞美尼亞人發動叛變,俄軍兩度佔領凡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俄軍匆匆退出戰事,鄂圖曼收復凡城後55,000亞美尼亞居民悉數遭到屠殺。鄂圖曼戰敗後簽訂色佛爾(Sèvres)條約接受協約國的苛刻條件,鄂圖曼帝國把亞美尼亞傳統領域的六個州中最東的三個州劃給戰後獨立的亞美尼亞共和國,亞美尼亞還取得黑海的出海港特拉布宗(Trabzon)。不過亞美尼亞從未實際上得到這些領土。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拒絕履行色佛爾條約,對鄰國發動獨立戰爭,再度佔領凡城,殘存的亞美尼亞居民遭到徹底驅離。蘇聯1920年併吞南高加索三國後,另與土耳其簽訂卡爾斯條約,原來根據色佛爾條約屬於亞美尼亞的凡湖以及亞拉拉山,都變成土耳其的領土;亞美尼亞人重歸故土的美夢就此破碎,成為深埋內心的永恆遺憾。

今天凡城約有60萬人口,以庫德人佔多數,城西距凡湖約1公里處突起一塊高百餘公尺的狹長岩層露頭,稱為凡石(Rock of Van),古烏拉圖王國最大的堡壘遺跡—凡堡(Van Kalesi / Van Fortress)即建在凡石之頂,東西綿延1.2公里,俯瞰著南面被亞美尼亞人視為第一個首都的圖西帕(Tushpa),即凡城的前身。堡壘的基座是玄武岩,上部則以厚重的土磚疊砌,作為首都堅強的防禦據點,烏拉圖之後的歷代地區強權幾乎都曾入主凡堡,現存的建築大都是鄂圖曼時期遺留,真正可溯及烏拉圖時期的遺跡是登山步道旁殘存的階梯狀牆基。

凡石最高點略偏西的南面筆直峭壁有一處鑿入山壁的洞穴,是建立艾瑞布尼城寨的烏拉圖國王阿格什提一世(Argishti I, 786–764 BC)的陵墓,漆黑的洞內有若干墓室和壁龕,洞口兩側的石壁則刻滿了楔形文字銘文,記載他的生平與功勳。東面的山壁還有幾個不知名的墓穴,供遊客攀登的狹窄階梯步道也是鑿山壁而成,僅在危險處的外側加裝簡陋的金屬護欄,因此不免有幾分驚險。

前五世紀波斯帝國的薛西斯一世(Xerxes I, 486–65 BC)在凡石南面山腳下的一處山壁上刻下三種文字(古波斯、巴比倫、埃蘭)的銘文,高出地面20公尺—這是古波斯帝國勒石銘勳宣揚國威的典型遺跡,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朗西北部名列世界...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