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理查.法蘭西斯.柏頓爵士,十九世紀英國最具傳奇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兼具多種身分:外交官、間諜、語言天才、民族學家、翻譯家、詩人以及探險家,一生的經歷多采多姿,其精采刺激,有如「印第安納瓊斯」一般,令人驚嘆稱奇與著迷。
此書敘述的是柏頓深入中非探索尼羅河源頭的探險歷程。
1856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主導下,柏頓偕同斯皮克(Jhon Speke)前往桑吉巴探察「內陸之海」,為的是了解當地的地理人文和物資。但在這之前,基於他的探險經驗,他在心中早已衍生探索尼羅河源頭與其文化的熱切渴望,於是他不計一切前往,深入中非心臟湖區,試圖尋找白尼羅河源頭。1858年2月,他們發現坦干伊喀湖。後來因柏頓病重不良於行,斯皮克因之獨力發現尼亞薩湖(即維多利亞湖),並推測該湖即是尼羅河的源頭之一,但柏頓對斯皮克的這個發現說法頗多疑問。後來斯皮克搶先趕回英國,企圖獨占此次探險成果,柏頓獲悉此事後極憤怒,因而兩造引發一場眾所矚目的爭執。
書中除了詳述探險的完整經歷之外,柏頓還記錄了歷程中對中非風土人文的深度觀察,包含當地土著種族、宗教、政府型態、奴隸制度、農村生活、房舍建築、民俗醫藥、動植物等等。書中筆調真切不矯飾,字裡行間充滿作者主觀性極強的評論與觀感,不僅提供豐富的知識,也全然呈現最真實的風貌,一趟深入黑暗非洲的內陸之旅驚險而精采。
此書敘述的是柏頓深入中非探索尼羅河源頭的探險歷程。
1856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主導下,柏頓偕同斯皮克(Jhon Speke)前往桑吉巴探察「內陸之海」,為的是了解當地的地理人文和物資。但在這之前,基於他的探險經驗,他在心中早已衍生探索尼羅河源頭與其文化的熱切渴望,於是他不計一切前往,深入中非心臟湖區,試圖尋找白尼羅河源頭。1858年2月,他們發現坦干伊喀湖。後來因柏頓病重不良於行,斯皮克因之獨力發現尼亞薩湖(即維多利亞湖),並推測該湖即是尼羅河的源頭之一,但柏頓對斯皮克的這個發現說法頗多疑問。後來斯皮克搶先趕回英國,企圖獨占此次探險成果,柏頓獲悉此事後極憤怒,因而兩造引發一場眾所矚目的爭執。
書中除了詳述探險的完整經歷之外,柏頓還記錄了歷程中對中非風土人文的深度觀察,包含當地土著種族、宗教、政府型態、奴隸制度、農村生活、房舍建築、民俗醫藥、動植物等等。書中筆調真切不矯飾,字裡行間充滿作者主觀性極強的評論與觀感,不僅提供豐富的知識,也全然呈現最真實的風貌,一趟深入黑暗非洲的內陸之旅驚險而精采。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理查.法蘭西斯.柏頓爵士(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 1821-1890)
出生於英格蘭托基(Torquay),是十九世紀著名的英國探險家,也是當時最為傳奇性的人物。他旅行探險的足跡遍及亞洲和非洲各地。
他的一生多采多姿,不但是探險家、翻譯家、作家、軍人、間諜、劍術家、民族學者、詩人、外交官,他還是個語言天才,一生學會25種語言,加上世界各地方言共達四十多種;他更是第一個喬裝成穆斯林前往麥家的歐洲人。他在1853年,甘冒被處死的危險,喬裝成穆斯林前往麥加,因之聲名大躁,而被暱稱為「喬裝家」。
除了探險,他是歐洲第一個將《一千零一月》(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印度愛經》(Kama Sutra)翻譯成英文在歐洲出版的翻譯家;後者尤其在當時保守的世風下,引發爭議與譁然。
他對於寫作孜孜不倦,題材廣泛,包括人類行為、旅行見聞、劍術、神話傳說、民族學,甚至性愛學;一生的探險著作共計四十三本之多,《中非湖區探險記》是他最精彩的探險作品。
一八八六年,他獲維多利亞女王頒發聖米迦勒及聖喬治騎士勛章。一八九○年因心臟病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他一生行徑直接而毫不隱諱,終身對於性及情色文學的熱中,相對於他的探險,讓他同時面對兩極化的褒貶。在他去世後,他的妻子,也是一生陪他探險、協助他書寫的伊莎貝爾為了保護他的聲譽,將柏頓遺留下來的文件與日記全部燒燬,以防止未來可能爆發的爭議或醜聞,也因此,許多有關柏頓的事蹟至今仍是謎團。譯者介紹李宛蓉
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職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
現專事譯作。譯作有:《無國界管理》、《大潮流:目擊全...
出生於英格蘭托基(Torquay),是十九世紀著名的英國探險家,也是當時最為傳奇性的人物。他旅行探險的足跡遍及亞洲和非洲各地。
他的一生多采多姿,不但是探險家、翻譯家、作家、軍人、間諜、劍術家、民族學者、詩人、外交官,他還是個語言天才,一生學會25種語言,加上世界各地方言共達四十多種;他更是第一個喬裝成穆斯林前往麥家的歐洲人。他在1853年,甘冒被處死的危險,喬裝成穆斯林前往麥加,因之聲名大躁,而被暱稱為「喬裝家」。
除了探險,他是歐洲第一個將《一千零一月》(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印度愛經》(Kama Sutra)翻譯成英文在歐洲出版的翻譯家;後者尤其在當時保守的世風下,引發爭議與譁然。
他對於寫作孜孜不倦,題材廣泛,包括人類行為、旅行見聞、劍術、神話傳說、民族學,甚至性愛學;一生的探險著作共計四十三本之多,《中非湖區探險記》是他最精彩的探險作品。
一八八六年,他獲維多利亞女王頒發聖米迦勒及聖喬治騎士勛章。一八九○年因心臟病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他一生行徑直接而毫不隱諱,終身對於性及情色文學的熱中,相對於他的探險,讓他同時面對兩極化的褒貶。在他去世後,他的妻子,也是一生陪他探險、協助他書寫的伊莎貝爾為了保護他的聲譽,將柏頓遺留下來的文件與日記全部燒燬,以防止未來可能爆發的爭議或醜聞,也因此,許多有關柏頓的事蹟至今仍是謎團。譯者介紹李宛蓉
主修新聞與傳播,曾任職雜誌採訪編輯及報社編譯。
現專事譯作。譯作有:《無國界管理》、《大潮流:目擊全...
目錄
編輯前言
導讀 旅行家的條件:傳奇探險家理查.柏頓和他的《中非湖區探險記》/ 詹宏志
序文
第一章 禮砲聲中告別桑吉巴島
第二章 細說桑吉巴與姆里馬
第三章 通過金嘉倪與姆格塔河谷
第四章 海岸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五章 在祖果梅洛歇腳,重整旅隊
第六章 越過東非洲山區邊界
第七章 論第二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八章 成功跨越烏戈果區
第九章 論烏戈果區(第三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十章 旅隊進入馳名月亮之境烏念維茲
第十一章 走過烏念維茲區
第十二章 論烏念維茲區(第四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十三章 終於望見坦干伊喀湖
第十四章 探索坦干伊喀湖
第十五章 坦干伊喀湖及其沿岸地區
第十六章 返回昂陽彥比
第十七章 重返海岸區
第十八章 東非的村莊生活
第十九章 東非人的性格與宗教,政府與奴隸制度
終曲
導讀 旅行家的條件:傳奇探險家理查.柏頓和他的《中非湖區探險記》/ 詹宏志
序文
第一章 禮砲聲中告別桑吉巴島
第二章 細說桑吉巴與姆里馬
第三章 通過金嘉倪與姆格塔河谷
第四章 海岸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五章 在祖果梅洛歇腳,重整旅隊
第六章 越過東非洲山區邊界
第七章 論第二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八章 成功跨越烏戈果區
第九章 論烏戈果區(第三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十章 旅隊進入馳名月亮之境烏念維茲
第十一章 走過烏念維茲區
第十二章 論烏念維茲區(第四區)的地理與人種
第十三章 終於望見坦干伊喀湖
第十四章 探索坦干伊喀湖
第十五章 坦干伊喀湖及其沿岸地區
第十六章 返回昂陽彥比
第十七章 重返海岸區
第十八章 東非的村莊生活
第十九章 東非人的性格與宗教,政府與奴隸制度
終曲
自序/導讀
導讀
旅行家的條件
──傳奇探險家理查.柏頓和他的《中非湖區探險記》
詹宏志
一
英國旅行作家蓋文.楊(Gavin Young, 1928-2001)在他的第一本旅行著作《回到沼澤地》(Return to the Marshes, 1977)裡,記錄了他的一場旅行奇遇。
那是一九五二年他初遇傳奇探險家威福瑞.塞西格(Wilfred Thesiger, 1910-2003)的時候,蓋文.楊已為自己橫跨阿拉伯半島的計畫準備多時,想請教大探險家前輩關於沙漠旅行的經驗。但塞西格告訴他不可能獲得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簽證,這是新世代旅行家必須面對的新處境。潑了後輩一盆冷水之後,塞西格也許是覺得過意不去,他又告訴蓋文說:「做為一個替代,也許你可以考慮去沼澤地。」
當時年才二十四歲的蓋文在伊拉克巴斯拉港(Basra)一家船運公司工作,但他從未聽說「阿拉伯沼地」(The Marshes);事實上巴斯拉港就在兩河流域的出海口,距離沼澤地只有幾十公里。接下來的故事,就近乎夢幻童話;大探險家塞西格駕了一艘精美的三十六呎黑色獨木舟,舟上還有四名划槳的阿拉伯人,親自迎接蓋文前往沼澤地,那是一個水汀交錯、蘆葦叢生的青翠濕地,正是伊甸園原型的桃花源,是尚未為世人熟知的「另一個阿拉伯」。
這趟旅行想必對蓋文影響深遠,因為不久之後他就辭去船運公司工作,留在沼澤地與阿拉伯人生活了兩年;然後他又前往阿拉伯西南部沙漠,與貝都人共同治理蝗害;離開阿拉伯之後,他繼續前往北非工作並旅行,足跡與行動都和塞西格的生涯相似。直到他在北非摩洛哥丹吉爾(Tangier)結識寫「007情報員」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系列小說的知名作家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 1908-1964),佛萊明勸他接受報社駐外特派員的工作,他才開始展開記者生涯,但也因此二十二年後他才把沼地阿拉伯的經驗寫下來,第一本書《回到沼澤地》出版時,他已經快五十歲了。
但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九五二年才二十四歲的蓋文.楊,他想接續英國沙漠旅行家理查.柏頓(Richard Francis Burton, 1821-1890)、查爾士.道諦(Charles Montagu Doughty, 1843-1926)、「阿拉伯的勞倫斯」(T. E. Lawrence, 1888-1935)以及塞西格等人的探險香火,計畫橫跨阿拉伯半島的壯舉;為了這趟旅行,他勤奮修習阿拉伯文,並前往伊拉克工作,等待行動的時機成熟。對照前面幾位他的前輩,他的準備似乎不無道理,因為柏頓、道諦、勞倫斯、塞西格都是精通阿拉伯語文的人,他們都能深入阿拉伯地區的偏遠部落,與阿拉伯部落族人成為朋友。理查.柏頓甚至有能力假扮阿拉伯人,追隨回教徒朝聖隊伍前往麥加與麥地那聖地,長時間相處而不被識破身份;而查爾士.道諦雖不曾假扮阿拉伯人(他從不隱暪他的基督徒身份),卻能與回教徒討論可蘭經教義,贏得沙漠民族的敬重。
蓋文.楊的時代已經不是「探險的年代」,雖然他還趕上親眼目睹即將消失的沼澤文明,也趕上了親炙最後一代的大探險家,但他自己的旅行只能說是「認真的旅行」(serious travels),要說是「探險」似乎已經算不上了。但即使是「認真的旅行」,旅行者的準備也不可少,至少旅行地使用的語言,旅行者應該花費若干年加以準備。
...
旅行家的條件
──傳奇探險家理查.柏頓和他的《中非湖區探險記》
詹宏志
一
英國旅行作家蓋文.楊(Gavin Young, 1928-2001)在他的第一本旅行著作《回到沼澤地》(Return to the Marshes, 1977)裡,記錄了他的一場旅行奇遇。
那是一九五二年他初遇傳奇探險家威福瑞.塞西格(Wilfred Thesiger, 1910-2003)的時候,蓋文.楊已為自己橫跨阿拉伯半島的計畫準備多時,想請教大探險家前輩關於沙漠旅行的經驗。但塞西格告訴他不可能獲得沙烏地阿拉伯政府的簽證,這是新世代旅行家必須面對的新處境。潑了後輩一盆冷水之後,塞西格也許是覺得過意不去,他又告訴蓋文說:「做為一個替代,也許你可以考慮去沼澤地。」
當時年才二十四歲的蓋文在伊拉克巴斯拉港(Basra)一家船運公司工作,但他從未聽說「阿拉伯沼地」(The Marshes);事實上巴斯拉港就在兩河流域的出海口,距離沼澤地只有幾十公里。接下來的故事,就近乎夢幻童話;大探險家塞西格駕了一艘精美的三十六呎黑色獨木舟,舟上還有四名划槳的阿拉伯人,親自迎接蓋文前往沼澤地,那是一個水汀交錯、蘆葦叢生的青翠濕地,正是伊甸園原型的桃花源,是尚未為世人熟知的「另一個阿拉伯」。
這趟旅行想必對蓋文影響深遠,因為不久之後他就辭去船運公司工作,留在沼澤地與阿拉伯人生活了兩年;然後他又前往阿拉伯西南部沙漠,與貝都人共同治理蝗害;離開阿拉伯之後,他繼續前往北非工作並旅行,足跡與行動都和塞西格的生涯相似。直到他在北非摩洛哥丹吉爾(Tangier)結識寫「007情報員」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系列小說的知名作家伊恩.佛萊明(Ian Fleming, 1908-1964),佛萊明勸他接受報社駐外特派員的工作,他才開始展開記者生涯,但也因此二十二年後他才把沼地阿拉伯的經驗寫下來,第一本書《回到沼澤地》出版時,他已經快五十歲了。
但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九五二年才二十四歲的蓋文.楊,他想接續英國沙漠旅行家理查.柏頓(Richard Francis Burton, 1821-1890)、查爾士.道諦(Charles Montagu Doughty, 1843-1926)、「阿拉伯的勞倫斯」(T. E. Lawrence, 1888-1935)以及塞西格等人的探險香火,計畫橫跨阿拉伯半島的壯舉;為了這趟旅行,他勤奮修習阿拉伯文,並前往伊拉克工作,等待行動的時機成熟。對照前面幾位他的前輩,他的準備似乎不無道理,因為柏頓、道諦、勞倫斯、塞西格都是精通阿拉伯語文的人,他們都能深入阿拉伯地區的偏遠部落,與阿拉伯部落族人成為朋友。理查.柏頓甚至有能力假扮阿拉伯人,追隨回教徒朝聖隊伍前往麥加與麥地那聖地,長時間相處而不被識破身份;而查爾士.道諦雖不曾假扮阿拉伯人(他從不隱暪他的基督徒身份),卻能與回教徒討論可蘭經教義,贏得沙漠民族的敬重。
蓋文.楊的時代已經不是「探險的年代」,雖然他還趕上親眼目睹即將消失的沼澤文明,也趕上了親炙最後一代的大探險家,但他自己的旅行只能說是「認真的旅行」(serious travels),要說是「探險」似乎已經算不上了。但即使是「認真的旅行」,旅行者的準備也不可少,至少旅行地使用的語言,旅行者應該花費若干年加以準備。
...
內容試閱
為了等候補給和二十二個約定前來的腳伕,我在祖果梅洛這個疾病溫床待了兩個星期,差點葬身在這陰濕的地方。我們唯一的棲身之所是一間密不透風的非洲茅屋,以泥草拌和敷成的外牆裡還有一堵內牆,屋頂像篩子般擋不住雨,牆壁有無數縫隙,地面則是一層爛泥。屋外大雨下個不停,感覺好像身處愛爾蘭終年潮濕的「黑色北方」。南風和西南風時時颳起,風勢凜冽且寒冷刺骨,巨大的植物也因為浸泡在水裡太久而開始腐爛,雜草叢生的姆格塔河河岸就在我們住處的手槍射程內,因此瘴癘的威脅更形嚴重。旅途上的惡劣氣候,連巴羅其人護衛也開始受不了,他們滿心以為會有人代為打點一切,結果在淒風苦雨中忍受了七天後,才打起精神自行建造一個遮風避雨的棚子。自此他們變得難以駕馭,像吉普賽人那樣偷竊村民養的家禽,和奴隸激烈爭吵,甚至侮辱地位屬他們上司的撒林薩伊;十三個巴羅其人中,有三個更被指控曾粗鄙地侮辱庫圖族婦女。經過調查,他們侮辱婦女之事雖然「未能證實」,但是我們已有結論:萬一這件事傳回家鄉,一定要教這些傢伙吃鞭子或盡數趕離營隊。
七月二十七日,賽福領著他的三十名奴隸返回度圖米區,這些奴隸不守規矩,強行染指村民的綿羊、山羊、母雞。他們的主人賽福主動提議,願以總數六十元的代價幫我們把行李搬運過山區,運到往烏果果路程的中途點;我認為他索價過高,要求以同樣價錢包下全段旅程,他拒絕了,宣稱即將組織另一隊商旅前往內地。我懷疑他的話不可信,因為以前有個叫穆沙木祖里的印度商人託賽福運送一大批值錢的象牙,卻被他無恥地騙走了,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不過這次他倒是說了實話:大約一年後,我們在路上遇到正要前往烏吉吉海的賽福。眼前他則向我乞討藥品、茶葉、咖啡、糖、香料,事實上他每樣東西都要。然而我們自己的補給已經被不懂得未雨綢繆的果阿人浪費太多了,這兩名果阿侍從似乎以為自己住在物資充沛的市集裡。為了報復我在度圖米不肯雇用他的服務,賽福欺騙我的腳伕,宣稱我要抓他們去當奴隸,其中九人便因此逃跑了。他們不但帶走預付的一半酬勞,還捲走零星衣物與瓦齊拉的長劍,我因此派遣了三名毛瑟槍手奴隸去追回失物,並交代必要時可以動武。關於遭竊衣物,賽福寫信來說,損失幾件「居家用品」對我來說不算一回事,所以他並沒有強迫逃走的腳伕歸還,但他倒是老實地歸還了那柄有價值的長劍。這個人以行為證明他真是忝為阿曼阿拉伯人的一份子,因為他們向以好客有禮聞名;卑鄙的賽福卻是例外,只會令同胞丟臉。我曾寫信向馬季德陛下提出正式控訴,可惜桑吉巴的兵力尚未涵蓋庫圖區。
旅隊陣容
我們在祖果梅洛雇用了五名新的腳伕,納入瓦齊拉的編制下,現在整支隊伍總共有一百三十二個人。瓦齊拉公然酗酒,因此一夥人吃飯時總是會引來嚴守誡律、一絲不苟的伊斯蘭教徒不滿。他是個很有能力的通譯,通曉五種非洲方言,不過在這個地區算不上出眾,倒是當他清醒時,在工作的起步階段一人可抵三人用。儘管如此,正如古印度歷史所記錄的:通曉多種語言的人是危險的族群。如果一名東方人懂得兩種語言,我對他還存有疑慮,但他若能講三種語言,我便完全不懷疑他了。此外,瓦齊拉由於體內有一半奴隸血統(母親是札拉莫奴隸,父親則有一半斯瓦希里血統),因此做事總是虎頭蛇尾;酷愛粟米啤酒和絨毛草啤酒使他忽而渾噩冷漠,忽而暴戾激動,並在海岸區欠下大筆債務。來到烏念維茲後,許多公函隨後追來,敦促阿拉伯人立即逮捕他,所幸當時地方官和獄卒都外放公幹去了,才沒有捉拿他下獄。不過瓦齊拉並沒有隨我們旅隊抵達烏吉吉海。他的五名同伴亦然,雖然他們每人事先領了價值十五元的布匹,做為全程來回的工錢。...
七月二十七日,賽福領著他的三十名奴隸返回度圖米區,這些奴隸不守規矩,強行染指村民的綿羊、山羊、母雞。他們的主人賽福主動提議,願以總數六十元的代價幫我們把行李搬運過山區,運到往烏果果路程的中途點;我認為他索價過高,要求以同樣價錢包下全段旅程,他拒絕了,宣稱即將組織另一隊商旅前往內地。我懷疑他的話不可信,因為以前有個叫穆沙木祖里的印度商人託賽福運送一大批值錢的象牙,卻被他無恥地騙走了,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不過這次他倒是說了實話:大約一年後,我們在路上遇到正要前往烏吉吉海的賽福。眼前他則向我乞討藥品、茶葉、咖啡、糖、香料,事實上他每樣東西都要。然而我們自己的補給已經被不懂得未雨綢繆的果阿人浪費太多了,這兩名果阿侍從似乎以為自己住在物資充沛的市集裡。為了報復我在度圖米不肯雇用他的服務,賽福欺騙我的腳伕,宣稱我要抓他們去當奴隸,其中九人便因此逃跑了。他們不但帶走預付的一半酬勞,還捲走零星衣物與瓦齊拉的長劍,我因此派遣了三名毛瑟槍手奴隸去追回失物,並交代必要時可以動武。關於遭竊衣物,賽福寫信來說,損失幾件「居家用品」對我來說不算一回事,所以他並沒有強迫逃走的腳伕歸還,但他倒是老實地歸還了那柄有價值的長劍。這個人以行為證明他真是忝為阿曼阿拉伯人的一份子,因為他們向以好客有禮聞名;卑鄙的賽福卻是例外,只會令同胞丟臉。我曾寫信向馬季德陛下提出正式控訴,可惜桑吉巴的兵力尚未涵蓋庫圖區。
旅隊陣容
我們在祖果梅洛雇用了五名新的腳伕,納入瓦齊拉的編制下,現在整支隊伍總共有一百三十二個人。瓦齊拉公然酗酒,因此一夥人吃飯時總是會引來嚴守誡律、一絲不苟的伊斯蘭教徒不滿。他是個很有能力的通譯,通曉五種非洲方言,不過在這個地區算不上出眾,倒是當他清醒時,在工作的起步階段一人可抵三人用。儘管如此,正如古印度歷史所記錄的:通曉多種語言的人是危險的族群。如果一名東方人懂得兩種語言,我對他還存有疑慮,但他若能講三種語言,我便完全不懷疑他了。此外,瓦齊拉由於體內有一半奴隸血統(母親是札拉莫奴隸,父親則有一半斯瓦希里血統),因此做事總是虎頭蛇尾;酷愛粟米啤酒和絨毛草啤酒使他忽而渾噩冷漠,忽而暴戾激動,並在海岸區欠下大筆債務。來到烏念維茲後,許多公函隨後追來,敦促阿拉伯人立即逮捕他,所幸當時地方官和獄卒都外放公幹去了,才沒有捉拿他下獄。不過瓦齊拉並沒有隨我們旅隊抵達烏吉吉海。他的五名同伴亦然,雖然他們每人事先領了價值十五元的布匹,做為全程來回的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