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認真來悲傷 | 拾書所

何不認真來悲傷

$ 255 元 原價 300

內容簡介


郭強生最動人的記憶書寫


關於父、母、兄、情人、自己……


 


面對過往的幸福,對我而言,遠比回憶悲傷還更需要勇氣。


 


像中途被寫進連續劇裡的角色,我晚了十年加入了一個不快樂的家庭,卻對後來的劇情發展,完全無能為力。如今,母親與哥哥都走了,父親老弱了,只剩下我還在努力拼湊著,許多仍然斷裂的劇情。我從沒期望過成家,因為光是這一個家,就已經留給我太多這一生都逃離不出的陰影。


 


而哥哥的去世與情人的背叛,留給我的除了悲傷之外,更多的是無解的困惑。他們都在某一個時間點做了不回頭的決定,留下我在那個他們不要的世界裡。


 


同樣的故事周而復始,隱藏著,糾結著,一說多了就要心痛。


 


我只想好好走完,今生一場聚散已足夠。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博士,目前為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曾以《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長篇小說《惑鄉之人》獲金鼎獎,《夜行之子》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近年作品並多次入選「年度散文選」與「年度小說選」,同時主編《九十九年小說選》、《作家與海》台灣海洋書寫文集等。最新長篇小說作品為《斷代》(王德威主編、當代小說家系列)。

優遊於文學與文化不同領域,其文字美學與創作視角成熟沉穩,冷冽華麗,從激昂與憂鬱之人性衝突中淬取恣放與純情,澎湃中見深厚底蘊。除小說與戲劇外,其散文出版作品包括《我是我自己的新郎》、《就是捨不得》、日記文學《2003╱郭強生》,以及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多部。
譯者介紹

目錄


春餘:今生一場聚散已足夠


何不認真來悲傷


你不知道我記得


總是相欠債


家,有時就不見了


請帶我走


四十四


一個人面對就好


 


夏暮:我的一生獻給你,才知幸福是吵吵鬧鬧


母親不像月亮。像太陽


一個外省家庭的由來


一九四九的命運路口


他們是怎樣長大的?


失去的預感


婚姻的傷感


生死髮膚


媽媽,我在湖南了


搖到外婆橋


 


冬噩:為什麼總是家人,傷我最深


微溫陰影


誰在燈火闌珊處?


獨角戲


說不出口的晚安


關於痛苦的後見之明


 


霧起:不過是陌生人


放不下


兒子與弟子


流離


一廂情願的幸福


償還


有一天我們都會老


 


霜降:青春讓人惆悵


相逢不恨晚


過眼雲煙


一段琴


消失的聖誕樹


電影散場


歲月的塵埃


 


清明:所有的堅強都是不得已


我們都一樣


誰配當親愛的?


沒那麼簡單


我不過是假裝堅強


如果可以不再有後悔


悲傷是記憶的光


 


後記


悲傷,我全力以赴

各界推薦/推薦序


席慕蓉


陳芳明


王德威


朱天文


朱天心


蔡素芬


宇文正


許悔之


駱以軍


王文華


王盛弘


孫梓評


 


──擁抱推薦

內容試閱

失去的預感
母親罹癌末期,病勢發展迅速如快放影片。每週還是得回花蓮教書的我,來來去去間有一種錯覺,病魔都是趁我不在時偷偷攻城略地,一進家門才知,上週的防線又再失守了。
那天回到家,第一眼看見母親在自己倒水喝的背影。化療後頭髮掉光,那顆乾核桃似的腦袋用頭巾包著,幾天前還能緩步行走的她,此時得以手扶牆才不會摔倒。等她回過臉,我著實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
一個人的生命怎會在短短幾天之內,如一杯水被倒去大半?生命之有限原來不過就一個手掌的份,一下子就握不住了,就這樣全流光了。她的憔悴與不堪折磨的悲傷,全寫在那張枯黃削瘦的臉上。那當下我整個心冷了,我恍惚明白半年來的抗癌艱辛都將付諸流水,我即將要失去母親了。
「爸呢?」
「去台中開會。」
「這時候還跑去開什麼會?!」
但正如我還是要去花蓮上那個什麼課,活著的人都只是低著頭默默在推磨的一隻牲口。就像福克納小說《出殯現形記》(As I Lay Dying)中,兩兄弟在母親臨終前仍得接下運木的差事。但那位母親至少還有其他子女在側,甚至還可指定哪個兒子為她製棺,敲敲打打的聲音近在窗前,就是死神的鼓聲頻催了。多年後我才驚覺福克納的小說何等逼真,在當時我確是聽到了死神腳步,卻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我該做什麼,我還能做什麼。
結果接近不惑之年的我,只能又做回了母親的小兒子,對她說:我好害怕。
母親聽見我的話,很平靜地回答:「別怕。我十三歲就沒有母親了,你都三十好幾了。」
然後就盡在不言中了。
一直到她過世前,我們都沒有再提過跟死亡有關、或有任何暗示聯想的字語。
母親十三歲那年失去了她的母親,不是因為死亡,而是外祖母突然就決定出家了。當年家大業大的外公,只有母親這個獨生女,在多年後好不容易才得一子,卻在抗戰勝利後家鄉歡慶的席筵上,幼子吃了不潔的東西,得了急病過世。外祖母喪子後就變得有點瘋瘋癲癲的,沒有精神醫學的年代,只好請了尼姑和尚來家裡成天唸經。
母親的童年至為寂寞,堂兄弟姐妹非但不能相伴,反而每個人都忌妒又帶著惡毒地看著這個小女孩有一天要繼承大筆家業,有種虎視眈眈的不懷好意。然後小女孩的母親就走了,拋下了一切在碧雲寺內剃了度。小女孩的父親也並不勸回,自己很快又再娶了。
這個世界的殘酷與荒謬,十三歲的母親被迫提早認清了,不是每個父母都一定疼愛骨肉,或者說,女兒在那個年代是不值得疼愛的。
到了台灣後,什麼家業都沒了,只有新進門的後母對她極盡苛虐,要她簽下共同生活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