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心畬傳(增訂新版) | 拾書所

溥心畬傳(增訂新版)

$ 441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溥心畬,原名溥儒,詩書畫及國學底子深厚,為滿清恭族王遺族,溥儀的堂兄,民初與張大千齊名,人稱「南張北溥」享譽中國大江南北。渡海來臺後,與張大千、黃君璧國畫巨擘三人,譽為「渡海三家」。身為清朝權貴,自幼錦衣玉食,飽讀詩書,才思敏捷有七步成詩之才。晚清時局動蕩,隱居京城萃錦園、避居馬鞍山牡丹院,民初遷居頤和園,期間學習不斷,書畫大有所成,求藏者眾,於北平藝術學校授課之餘,亦收多名入室弟子。

待江山易主、風雲變色,倉皇攜眷輾轉渡海來台,秉持讀書人的風骨,遠離政治,擔任師大、藝專教授,蟄居台北市臨沂街,闢畫室,作育門徒無數。與張大千、黃君璧等國畫巨擘時相唱和,偶有神來之筆聯手作畫,傳為美談。

鑽研經學是溥心畬生平心願,甚至看得比詩詞書畫更為重要。他曾自評「詩第一,書次之,畫又次之」,因此他教畫必從四書五經、吟詩作詞、學寫書法講起,學畫能得真傳者,僅數位入室弟子,如吳詠香、劉河北、安和、姚兆明等人,還有許多青年藝術家也曾受業於他,如羅青、席慕蓉等。其所留下著作、畫作無數,除了民間坊肆偶見款題「溥儒」遺作外,尚有大量畫作典藏於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等地。

此書作者王家誠是畫家,也是作家,以美術教育為一生志業,同時也是溥心畬任教師大時的學生。他親赴溥心畬曾居住過的北京頤和園、恭王府,走訪溥心畬親族、門人,融合歷史、溥心畬著作,細心考證,為時八年才完稿,翔實反映這位舊王孫的生命軌跡。 

本書特色

★收錄國畫大師溥心畬多幅傳世經典複刻畫作
★描寫溥心畬傳奇而精彩的一生!
★本書榮獲中山文藝獎。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融合史實與藝術之美──/秦孝儀
出身皇族的詩書畫大師(代序)/王家誠

第1章‧龍的傳人
第2章‧選皇帝
第3章‧西山逸士
第4章‧詩與畫
第5章‧懸 案
第6章‧王孫皎如玉
第7章‧西苑花飛春已盡
第8章‧復辟夢覺
第9章‧風景還如故
第10章‧萃錦園的春天
第11章‧江山一夜變滄桑
第12章‧頤和園的歲月
第13章‧江南遊
第14章‧流浪的皇室
第15章‧南 遷
第16章‧北望意無窮
第17章‧歷 險
第18章‧人生的轉捩點
第19章‧復性說
第20章‧生平三怨
第21章‧神祕客
第22章‧帚生菌
第23章‧望雲山 待新晴
第24章‧何日蟄龍乘霧起
第25章‧鼠輩縱橫總不知
第26章‧白髮仍為客
第27章‧鍾馗與西遊記
第28章‧世上而今少直人
第29章‧新羅與扶桑之旅
第30章‧宇宙難容一大千
第31章‧猶伴詞人作遨遊
第32章‧豈願浮東海
第33章‧蠹 化
第34章‧湯泉湧翠溪
第35章‧魂返江南故國春
第36章‧異邦瞻去雁
第37章‧猿 緣
第38章‧故妻猶有墓
第39章‧武陵洞外桃千樹
第40章‧老去空餘伏櫪心
第41章‧空濛不見山河影
第42章‧落荒而逃的鍾馗
第43章‧心死惟餘忠孝在
第44章‧絕 響

參考書目
溥心畬年譜

特載:以鍾馗自喻的溥心畬

內容試閱


龍的傳人

光緒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貝勒愛新覺羅載瀅的次子誕生。由於這天是咸豐皇帝的忌辰,所以把他的生日改為七月二十四日。從咸豐即位後便在政壇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恭親王奕訢,是他的祖父。他的誕生,對此際政壇失意,奉旨「養病」的恭親王,是一件大喜之事。出生第三日,光緒皇帝賜名為「溥儒」。「心畬」是他後來所取的字(因心畬較為人知,故本傳以溥心畬稱之)。

清室姓氏之說,相當複雜。有些說法是,本姓「愛新覺羅」,後人除實質上保有此姓之外,受漢人影響,簡化姓名。就以譜系中所排輩分為姓。如溥心畬的祖父輩,輩分為「奕」,名有「言」字邊,奕 (咸豐)、奕訢、奕 ……是道光皇帝諸子的姓名。

他父親輩,以輩分姓載,名以「水」為偏旁,載淳(同治)、載湉、載瀅……是道光皇帝孫子輩的姓名。再下一輩姓「溥」,名字有「人」字偏旁,溥儀(宣統)、溥儒、溥傑、溥佑即是。溥儒子侄輩姓「毓」,名有「山」字偏旁。溥儒之子名「溥毓岦」,義子名「溥毓岐」,「毓」上冠以溥姓,是個例外。溥儒的獨女,名「韜華」未冠父姓。

在溥心畬的詩文中,很少提到他父親載瀅,但津津樂道他祖父恭親王的兩件軼事:

咸豐十年秋,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況失利,英法聯軍漸漸逼近北京。咸豐皇帝不顧群臣諫阻,倉皇出奔熱河。行前,恭親王臨危授命,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負責與英法兩國議和,安定民心。咸豐並以硃筆上諭一道授予恭親王:

「如有意外事件發生,你即可自登大位,諸事當以社稷為重。」

溥心畬說這道聖諭,一直保存在恭親王手中,其後傳給長孫小恭親王溥偉,溥偉則呈獻給宣統皇帝溥儀。此事儘管有學者提出懷疑,但溥心畬似乎深信不疑。巧的是,次年,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咸豐皇帝就以三十幾歲的壯年,病逝熱河;如真有此一硃諭,可謂一語成讖了。

另一則他愛說的恭親王軼事是:

沖齡的同治皇帝即位後,為了國事,恭親王常與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激烈爭辯。一次慈禧怒極,責問他:「汝係何人!」

恭親王當即不甘示弱地回敬一句:「宣宗之子,仁宗之孫,今上之叔也!」

慈禧太后為之氣沮,乃改容致歉。

在外患頻仍,內爭不斷的政壇中,屢起屢伏的恭親王,除留給子孫輝煌的家世外,尚有三寶:

第一寶是金桃皮鞘的「白虹刀」。此刀傳到溥偉手中後,壯志凌雲地想內誅權臣,外抗推翻愛新覺羅王朝的革命黨,怎奈時代在變,雖然寶刀在手,不過如蚍蜉之撼大樹,徒增舊王孫的悲涼之感。

清宣宗道光皇帝生有九子,有的早殤,有的生母地位低微,兒子也不為道光喜愛。最得寵的是四子奕 和六子奕訢。兩位少年皇子在上書房讀書之外,也尊祖制勤習馬、步功夫,以便培植成文武兼備的統治者。

兩兄弟共同創出槍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道光皇帝看到他們演練後十分欣慰。槍法賜名為「棣華協力」,刀法名「寶鍔宣威」。並以宮廷寶刀「銳捷刀」賜奕 ,「白虹刀」賜奕訢。

道光二十六年夏天,六五高齡的皇帝,經過多年的考慮,決定立奕 為皇太子(四年後即位為咸豐皇帝),封奕訢為親王;餘子為郡王。立儲君的上諭,採康熙皇帝留下的方式,密藏於金匱中,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匾後;另一密旨則交內務府收存。在選擇儲君的過程,兩位皇子的生母和師傅,少不了明爭暗鬥,出謀劃策,但總...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