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台灣書市『第一本』希特勒傳記翻譯!】
沒有歷史基礎也能搞懂希特勒!!
希特勒骨子裡就是個天生的演員,其能力充其量也只有演講和煽動,
他究竟是如何成為萬眾擁戴的「德意志民族領袖」,以及眾所皆知的邪惡象徵?
是歷史造就了希特勒,還是希特勒造就了歷史?
同時,這也是一個年輕魯蛇翻身的故事。
★榮獲德國艾美士書獎/非文學類大獎
得獎理由:桑德庫勒用一種「易於理解又異常精準的筆法,勾繪出希特勒的一生起伏」。他切入重點的角度,會讓即使是對這個問題已經有相當了解的成人,也會感到訝異。最新的研究成果被他用一種時而認真嚴肅,時而帶著超然諷刺的方式,鉅細靡遺地呈現在年輕讀者面前。桑德庫勒的筆調嚴肅但又輕鬆,既不煽情,也不說教。而是保有敘事者的簡單明瞭,同時又能認真而正確地對待歷史。
※希特勒──無可避免?
希特勒的獨裁一直有機會可以阻止,
但當中也有太多的偶然及巧合。閱讀之際,讓人不禁想問:如果那樣,會怎樣?
●整天無所事事的希特勒,若是通過了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
●逃避奧地利兵役的希特勒,如果當時被送進了監獄
●希特勒發動政變之際,擊中納粹黨重要成員的子彈若是再偏移一個手掌的距離
●如果當時希特勒放大絕退黨,沒被慰留的話……
本書用七個階段,以「魯蛇」、「新星」、「領袖」、「統帥」、「屠夫」、「地鼠」、「亡靈」為題,將希特勒的一生起伏,穿插在納粹德國的前史與歷史當中介紹。
這不只是一部傳記,更記錄了二十世紀上半葉,德國和奧地利的社會變動和進展,以及戰間期各地發生的重大事件與其影響。作者桑德庫勒的文字縝密精鍊,帶點歷史嘲諷,每一句解釋的背後都是大量的資訊,所有當前最新研究的結果皆消化在敘述之中,毫無模糊不清的分析。書中更包含了多達六、七十張媒體上少見或根本不曾看過的圖片,期望能為讀者開啟一個不同的視野。
※本書榮獲德國歌德學院 Goethe-Institut 「翻譯贊助計畫」支持出版
作者簡介
林繼谷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生,譯有《全球七大短缺》、《謬拉老師上學去》、《白瓷之路:一位瓷人串連東西方的朝聖之旅》等書。
目錄
推薦序:誰是希特勒?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導讀:如何認識希特勒?──────陳中芷(曾就讀於德國畢勒佛大學、維藤/赫德克大學文化反思學院歷史系,現為自由寫作者)
中文版序
前言
第1章.魯蛇
●「希克格魯伯」萬歲?一部複雜的家族史
●個性塑造與一事無成
●落魄
新興時代/維也納/男性宿舍/慕尼黑
●戰爭
希特勒在西部戰線/東線的革命和勝利/戰敗與十一月革命
●政治
創傷/覺醒的體驗?/「我真的很會演講!」
第2章.新星
●從煽動家到政變者
煽動家/「領袖」和「巴伐利亞的墨索里尼」/衝鋒隊/周遭/政變
●「......純粹的愛國精神」:從審判到領袖政黨
審判/蘭茲堡/納粹黨重新建立
●希特勒的「私生活」I
自我表現/生活習慣/女人
●權力遊戲
突破/一九三二選舉年/遊戲終局/希特勒:無可避免?
第3章.「領袖」
●獨裁統治
「一體化」政策/查禁工會和政黨/「民族共同體」/「長刀之夜」
●「領袖型國家」和恐怖統治
「領袖原則」/迫害猶太人/黨衛軍國家
●擴充軍備和戰爭準備
●大迫害
●希特勒的「私生活」II
近臣/「愛旅行的領袖」/財務/官邸/日常行程
第4章.統帥
●獨裁者們的協議
●波蘭戰役
●北歐和西歐
●「巴巴羅薩」
●「狼穴」
●戰爭轉捩點
●「總體戰」
●反抗與刺殺
迴旋空間/艾爾塞的炸彈/「白玫瑰」/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
第5章.屠夫
●戰爭與暴力
「安樂死」/「預言」/「種族的地域重劃」/「保留區」與隔離區/滅絕戰
●屠殺歐洲猶太人
「最終解決方案」的決定/驅逐/滅絕營
●「領袖」和「民族共同體」
第6章.地鼠
●末日的開始
●地堡
●四面楚歌
●崩潰
●末日
...
自序/導讀
導讀:如何認識希特勒?──文:陳中芷
如何認識希特勒?這個問題放在不同時空和不同政治文化圈裡,會有不一的答案。希特勒這位歷史人物在華人社會裡始終帶著高人氣,甚至比曹操還更能體現我們對梟雄崇拜的極致現象。在傳統中國文化裡,對政治權力的想像偏重在對權謀的講究,對事功成敗和政策良莠的評價經常從個人的德性與機巧,直接跳到青天運勢,因此,我們雖然屢屢讚美失敗的英雄,卻更加崇拜不擇手段的梟雄,反而很少意識到權力的制度性問題,或者思考制度裡的權力結構。在當代台灣,更因爲推動「轉型正義」的急迫感,使得我們對納粹政權的理解經常太快滑進政治正確,停留在淺層的歷史批判。也往往因為欠缺對那段歷史發展的實質性認識,使得那些支撐起批判希特勒現象的論述和理據,容易流於新聞式的花絮報導,失去反省和借鑑的力道。在台灣不缺關於納粹第三帝國的讀本,也出版了許多各種側寫、評論希特勒的書,但是在偏向將變遷歸因於人的歷史文化裡,獨獨沒有一本真正紮實地關於希特勒的傳記,是一個奇特的缺憾。這是一本遲到已久的傳記。
作者托馬斯‧桑德庫勒以編年的方式,用7個階段,勾勒出獨裁者希特勒一生的起伏,從飽受家暴的兒童期寫到在柏林地下碉堡內的自殺,以三百多頁的篇幅描寫出短短12年納粹政權的興衰,點出二次大戰東西戰場的關鍵發展;特別是透過蘇聯解體後開放的史料,呈現出晚近關於納粹國防武力在東線戰場上滅絕戰的最新研究。而最值得讀者深思的是最後一章,桑德庫勒除了回顧關於希特勒研究的發展史之外,還檢討了希特勒做為媒體明星的現象。作者設定的讀者是14歲以上的青少年,或是想進一步認識第三帝國的成年人,出版後拿下德國艾美士青少年非文學類書籍的獎項。和一般德國歷史教授經歷不同的是,桑德庫勒當過中學歷史老師,2009年起成為柏林洪堡大學歷史教育學門的講座教授,近年擔任德國歷史教師聯盟主席。在這本書裡,可以窺得作者對青少年解釋歷史的功力。
我們的歷史教育裡習慣定於一尊的說法,對歷史的認知通常採用一種本質性的敘述方式,很少對讀者提出不同史家詮釋的比對分析,覺得那些討論太過學術而自動放棄。桑德庫勒在這本傳記裡呈現另一種陳述手法,要言不煩地辯證不同的論述,不僅回答了希特勒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更讓讀者看到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是如何地被討論。隨著戰後德國去納粹化的曲折歷程,希特勒從英雄或妖魔的祭壇走下來,不同時代的面貌不僅反映了歷史變遷,也呈現出更複雜的人性肌理。對台灣讀者而言,這本相對精簡的希特勒傳記是一個寫作範例,作者並不因為主要的設定對象是青少年而減損歷史詮釋的複雜性,讀者在其中看到何謂歷史辯證和一種開放性歷史認知的可能性。做為獨裁者希特勒到底特殊在哪?納粹政權為何獨一無二?並不是所有獨裁者可以像希特勒一樣成為媒體明星,歷久不衰,也並不是所有獨裁政權可以造成現代文明深遠的崩壞,永遠改變當代人的世界觀和政治價值,促使世人重新定義人權價值。
在台灣相關出版中,最具分量的應該算是賽巴斯提安‧哈夫納所寫的回憶錄,以及對希特勒的分析 。哈夫納的批判視野,既是他的強項也可說是某種短缺。納粹政權靠暴力與迫害手段,訴諸極端的種族民族主義起家,史學者卻無法不逼視希特勒如何重建一戰失敗後的德國民族自信,也同樣無法忽略希特勒在1940年打敗法國,穿過巴黎凱旋門的那個歷史性時刻。《凡爾賽...
各界推薦/推薦序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伍碧雯──專文推薦
★名家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琪 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汪栢年 蘭陽女中歷史科教師
胡培菱 外文書書評人
許全義 臺中一中歷史科教師
廖揆祥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副教授
蔡慶樺 獨立評論@天下「德意志思考」專欄作者、駐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
★★★★★德國歷史學家暨歷史教學專家一致推崇!!
余琛(Jörn Rüsen):「我大力推薦托馬斯‧桑德庫勒專門為年輕朋友所寫作的希特勒一書,即使是我在教學時,處理希特勒這個議題也不是一件易事。我覺得這本書實在很成功:它涵蓋了所有重點,包括歷史最基本的核心問題和立論詳實的歷史判斷,用詞更在水準之上,兼顧簡明和講究,希望這本書能廣泛傳誦。」
沃克哈德‧克尼格(Volkhard Knigge):「對於托馬斯‧桑德庫勒的希特勒傳記我只想說: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而且讀來相當興奮。他不只成功地補完長久以來缺乏的一塊,同時把之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化為可能,也就是以白話的方式、在學術標準的高度上論述歷史,並且絕不是用所謂取悅迎合青少年的方式。我很喜歡桑德庫勒這種平鋪直敘、認真但不嚴肅、不情緒化、不帶說教語氣的筆觸,因為他處理歷史的態度,正是歷史所應讓人理解的方式。」
馬丁.薩博(Martin Sabrow):「我非常佩服作者是如何成功地讓一個陳舊的主題再次回到聚光燈下。利用絕妙清晰的文字與輕盈語調所帶出銳利的諷刺,揭露新的真相並展現出清新的敘事觀點,這實在難能可貴。」
尤阿胥‧若分斯(Joachim Rohlfes):「憑藉著歷史學的企圖和歷史教育的意圖,托馬斯‧桑德庫勒以這本引人入勝的希特勒傳記,勇於挑戰歷史圖像的新天地。這本書理路清晰,淺顯易懂,值得推崇。他下筆簡明扼要,而且不會妄下斷語,值得脫帽致敬!」
尤格‧巴貝羅斯基(Jörg Baberowski):「托馬斯‧桑德庫勒向讀者證明,一本傳記不只是某個人的生活史,而且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本書結構巧妙,敘述迷人,是當代歷史寫作的高峰。」
諾伯特.弗萊(Norbert Frei):「精準、清晰且容易閱讀,一部平易近人的傳記,不會對年輕讀者造成閱讀障礙,這也反映了當前做研究的趨勢。非常適合鑽研近代史的學生!」
【媒體讚譽】
★「對年輕讀者而言,這是一本十分講究的希特勒傳記。」
──尤阿胥‧凱普納(Joachim Käppner),德國最具權威性報紙《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桑德庫勒面對他的讀者和他的大作,最明顯的妥協之道就是使用淺顯的文字,但又不流於淺薄。他的語句簡約,段落精煉,然後利...
內容試閱
(摘自第一章 魯蛇)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的家族出自奧地利北部的「森林區」(Waldvietel),這個地區鄰近波希米亞。波希米亞過去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今日則屬於捷克共和國。森林區是一個窮鄉僻壤,在這裡,「希特勒」這個姓和「乎特勒」(Hüttler)或「希德勒」(Hiedler)算是一家親。這個姓出自於礦工相關職業*1,可能因為希特勒的祖先當過礦工;也可能是出自Kleinhäsler,意思是小農家庭。在森林區,人們的關係非常緊密。
19 世紀時,中下階層的家庭關係經常很混亂,親屬和私生子之間的通婚並不罕見。不過天主教會對這種事情一向反對,而當時大多數奧國人都是信仰天主教。
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許多親戚小孩一樣,是在一個再婚家庭長大。他的家裡有父親阿洛伊斯(Alois)和母親克拉拉(Klara),還有同胞弟妹愛德蒙(Edmund)和寶拉(Paula),加上父親第二段婚姻所生的同父異母兄姊,小阿洛伊斯(Alois 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