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德國、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瑞士、奧地利、捷克、波蘭、挪威、西班牙、俄羅斯
30位歐華作家的聯袂寫作
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
50個歐洲名人的生命軌跡
本書所記載的歐洲史文化的名人,涵蓋文學、美術、音樂、思想、科技、政治軍事等領域。舉凡大文豪莎士比亞、湯瑪斯‧曼、托爾斯泰,美術大師達文西、林布蘭、梵谷、畢卡索,音樂家巴哈、蕭邦、柴可夫斯基,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發明家諾貝爾、科學家居里夫人、「歐洲之父」舒曼、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等等……他們有的在逆境中奮起,有的在艱辛中成長,有的改變了我們的現實世界,有的顛覆了我們的心靈世界。
本書由30位居住在歐洲的作家撰寫。他們實地參觀,尋訪名人的蹤跡,透過詳實細膩的描述,勾勒出這些名人的人生之路和主要貢獻。這本書不僅有豐富的知識,還能對正在探索成功之道的讀者們有所啟發,更是任何想了解歐洲文化與傳奇人物的讀者所不能錯過的傳記文集。
名人推薦
趙淑俠│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創會會長
麥勝梅│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現任會長
作者簡介
目錄
趙淑俠序言
麥勝梅序言:歐洲名人的魅力
輯一 文學家
呂大明 重訪阿房河:莎士比亞故鄉行
楊翠屏 不向命運低頭的法國女作家:喬治‧桑
高關中 走訪賽凡提斯的故鄉
謝盛友 歌德走進班貝格
高蓓明 希登塞島與諾貝爾獎劇作家霍普特曼
麥勝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的一生
黃雨欣 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歸宿
倪 娜 諾貝爾獎得主德國政治良心作家格拉斯
方麗娜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昨日世界
老 木 百姓的赫拉巴爾
白嗣宏 托爾斯泰與光明之園
白嗣宏 契訶夫在麥列霍沃的寫作和情史
池元蓮 童話大師安徒生
常 暉 德累斯頓的兒童文學家─凱斯特納
方蓮華 喬治‧雷米與《丁丁歷險記》
朱文輝 偵推小說作家:柯南道爾
朱文輝 偵推小說作家:席夢儂
朱文輝 偵推小說作家:海史密絲
輯二 美術家•建築藝術家
丘彥明 我與達文西的緣分
丘彥明 荷蘭美術家林布蘭和萊登城
西 楠 隕落的天才─像梵谷那樣去愛
丘彥明 我愛莫內的花園
高蓓明 法國美術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
夏青青 十丈紅塵中的祭壇─三訪斯托克別墅
張 琴 畢卡索的毀滅與創造
倪 娜 瘋狂的達利:超現實主義藝術魔法大師
郭鳳西 中西結合的繪畫大師─趙無極
岩 子 巴賽隆納美麗的傳奇:建築大師高迪
輯三 音樂家
許家結 尋找巴哈的蹤跡
常 暉 陪貝多芬散個步
許家結 瓦格納:德國一位舉足輕重的歌劇作曲家
常 暉 茶花女之死─從小仲馬到威爾第
高關中 在波蘭,尋訪蕭邦的足跡
白嗣宏 音樂聖園:柴可夫斯基的克林故居
郭 蕾 格里格的挪威海
莫索爾 一曲成名的西班牙作曲家羅德里哥
輯四 思想家&bull...
自序/導讀
斯蒂芬•茨威格是我所知的作家,但我手中已無他的書:因在兩年前已將一千多本書,送給了一位要成立私人圖書的朋友。其中包括大部分的文學作品。但憑著記憶,還能記起他的中篇小說《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這本書 1922 出版,是多年來書市場的「長銷書」,一直受到讀者歡迎,我是忠實讀者之一。故事是著名作家亞爾,四十一歲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長信,寫信的是一位維也納女子,這女子自少年時就暗戀他,從他無名到成名,她沒變過。名作家亞爾的身邊有無數女人,和多個女人有過性行為,包括她在內,她跟他有過二次性行為,造成她的懷孕。她未聲張,只含辛茹苦撫養著小孩長大。沒向他求援,也不在意他身邊的女人,但孩子因病死亡,她自身亦病重垂危。在臨終前她寫信給作家亞爾,沉痛的表示:「在我一生最後的時刻,我也沒有收到過你一行字,我把我的一生都獻給你了, 可是我沒收到過你一封信。我等啊,絕望地等著。你沒有來叫我,你一行字也沒有寫給我……一個字也沒有……。」作家亞爾終於知道了這位陌生女子的存在,良知復甦,自責不已。此時她已經離世,他連這位女子的面容都記不起來,一切都晚了。
正如方麗娜文中所言「茨威格描寫女心理,比女性本身還細膩。」在歐洲一片黑暗的時候,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過安靜日子。但於 1942 年 2 月 22 日,夫妻卻雙雙服用鎮靜劑自殺。留下的遺言說:「出於自願和理智的思考。」
比起英法德奧,捷克離得似乎遠了一些,因此不管東方或西方,對捷克文壇的情況都較陌生。卡夫卡(Franz Kafka),存在主義的代表性作家,當然無人不知。1984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捷克詩人塞弗爾特(Jaroslav Seifert),也略知一二。歐洲文壇喜歡政治性濃,特別是對自己的政府採取批判態度,甚至專唱反調的作家,所以那時哈威爾是被注目的,稱得上國際知名。當旅居法國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踏足前人走出的存在主義之路,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1984 年出版哲學小說《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後,被讀者大眾喜愛的程度可用「洛陽紙貴」來形容。
整體而言,世界文壇並沒冷落捷克的寫作界。不過坦承的說:的確很少人知道赫拉巴爾的名字。也不是故意漠視,是他的著作沒走出捷克國境,正如老木所言:赫拉巴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名副其實的「民族作家」。
憶起半世紀前初到歐洲時,跟西方人提起魯迅和胡適的名字,都說聞所未聞。他們知道而且肯定的是林語堂。理由很簡單,林語堂可直接用英文創作,西方文學界和一般讀者,有機會像對待西方作家的作品一樣,去接觸他的作品。所以,魯迅和胡適的處境和赫拉巴爾一樣: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名副其實的「民族作家」。老木用他細微的觀察,詳盡地介紹了當下的捷克文壇。
住在維也納的常暉,和德國許家結一樣,一口氣寫了兩篇音樂家的事跡,可見他們對音樂的喜愛與深知。說真的,這項喜好可說是我的同志。在歐洲四十年,我酷愛西方古典音樂,對巴哈、貝多芬、莫札特的作品最為激賞,也喜聽唱。男高音是我的最愛,堪稱半個歌劇迷。對音樂本身和作曲家的歷史,我也頗投入的鑽研過,最崇拜的是巴哈,非常同意名指揮家卡拉揚所說:「聆聽巴哈的音樂,彷彿清泉流淌在心靈。」大文豪歌德對巴哈的評語也恰如其分:「如永恆和諧的自身對話,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貝多芬說的更中要害:
「巴哈不是小溪,而是大海。」他當然是大海,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