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槿可以在這裡開花嗎? | 拾書所

朱槿可以在這裡開花嗎?

$ 395 元 原價 500

內容簡介

一旦放棄劃分與控制的欲望,
我們就可以一起在四季裡跳舞。
 
#植物療癒 #自我認同 #歸屬感 #家族歷史
 
栽種食物幫助我找回自我,
讓我在多年來相信自己沒有歸屬之後,
知道自己是某種深奧、神聖的事物的一部分。
 
「妳為什麼不滾回去妳來的地方?」
 
父母來自模里西斯的新二代克萊兒,深色捲髮深色皮膚的她,
從小暗暗期待有天可以變得跟其他人一樣「正常」。
 
大都市似乎是唯一能讓她覺得自己並非不受歡迎的地方,
但是汲汲營營於成就,都不足以填補她所欠缺的歸屬感。
直到與都市農耕的相遇,才讓她茫然無措的心有了得以安放的所在。
 
汗水淋漓的身體、指縫間的泥土、體重往下壓進土壤的觸感,
讓克萊兒看見了萬物彼此之間如何緊密相繫,從中找到扎根生長的力量。
 
栽種讓她找回了自己,爬梳了與祖先的連結。栽種也讓她領悟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想要居住的地方是放棄劃分與控制的欲望,在那裡園圃側邊的植物可以溢出到小徑上。人們都是有意圖、無章法地種植,並且歡迎所有的生物。沒有任何邊界或劃分、身分識別,或者人為編造的認為我們彼此分離的看法,能夠讓我相信我不屬於大地。
 
歸屬感是名詞,但更像是動詞。這種歸屬感就像土壤一樣需要培養,因此每當我感覺歸屬感悄悄溜走,或是從手中被奪走時,我就播下另一顆種子,相信它會在我如今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萌芽生長。」
 
人在大地之上生長,沒有誰應該在這裡或者滾出去,朱槿當然也可以於其所在──繁花盛開。
 
★土地與栽種所教給我們的智慧──
 
◆農場上不是每項工作都像收成那樣令人歡欣鼓舞,而是為植物茁壯成長做好準備的卑微、不起眼的整地工作。除草向我們示範了在引導、促使植物成長茁壯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勤奮和信念,顯示了這個過程不是只有輝煌成就。
 
◆儘管種植食物是我們所做一切的基礎,卻遭到貶低詆毀,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我發現遠比自身大得多的強大體系,因鼓勵我們大家相信這工作會貶低身分而獲益,但是他們錯了,栽種食物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身為一種物種抱持著錯誤的信念,相信只要我們有辦法就能保護自己免受生命本質的變幻無常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做任何事都無法確保一切會安穩無恙,栽種人和園藝家都清楚這點。這種智慧會超越花園邊緣滲入我們的生活中。
 
◆聽到「外來種」一詞,即使是和「入侵」分開,我也會反胃,但我覺得令人擔憂的是這兩個用語之間公認的聯繫。存在於這國家的所有外來物種是否都具有侵略性?不是,如同繡球、吊鐘花、茶花、風信子和其他成千上萬的物種所證明的,許多外來物種都表現得令人滿意,並且種植在許多人的花園裡。
 
◆就像自然界的植物和生物一樣,我們本身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直處在變化的狀態。如同葉子、嫩芽或花蕾的出現,我們總是持續不斷地在變化。我們穿越不再需要的東西,隨著每個新的一天的開始,再次成長。
 
◆栽種食物是我修復破碎心靈的方法,也是我將自己織回豐富而大膽的祖先織錦的方式。因為有植物當我的嚮導,因此現在我明白了,儘管我以為自己沒有可稱為家的地方,但是我――我們的真正歸屬是大地。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克萊兒‧拉堤農(Claire Ratinon)
 
為東薩塞克斯的作家,也是有機食物的栽種者。她居住在紐約市的期間,偶然發現一座位在屋頂的農場,進而挖掘出自己對於種植蔬果的熱愛,返回倫敦後轉換職涯跑道,從製作紀錄片變成追尋對植物的熱情。
 
相關文章散見於《盛開》(Bloom)、《現代住宅雜誌》(The Modern House Journal)等雜誌。著有《在家就能種出你的晚餐》(How To Grow Your Dinner Without Leaving The House)。

 

譯者介紹

黃意然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碩士,入翻譯一行轉眼十餘年,近期譯作有《親愛的不完美人生》、《為失竊少女祈禱》、《愛的科學實驗》、《搖擺時代》等。

 

目錄

序言
第 1 章
第 2 章
第 3 章
第 4 章
第 5 章
第 6 章
第 7 章
第 8 章
第 9 章
第 10 章
第 11 章
第 12 章
第 13 章
後記
致謝詞

自序/導讀


但是,對我而言,這已成為我所知道、唯一能追求意義的道路。栽種食物幫助我找回自我,讓我了解在貪得無厭和無所歸屬之外的真實自己。栽種食物向我展示了我在許多方面都被編織進存在的織錦中,我們所有人都是這塊織錦的一部分。栽種食物讓我能夠專心聆聽地球的呼喚,以永遠熱愛的步伐踩踏在地球的表面上。當我在歷史書中找不到祖先的故事時,栽種食物教我如何跟隨他們的腳步。栽種食物還教導我用具有療效的植物來照料傷口,讓我在相信自己毫無歸屬地生活多年後,知道自己是某種深奧、神聖的事物的一部分。

這趟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儘管我不知道也永遠不會知道我祖先的名字,但是我曉得他們承受了很多苦難。我知道有些人遭到拐賣,有些人離鄉背井移居外地,而在土地上的勞動工作使他們很多人遭到監禁控制。田地是他們遭受壓迫的現場,他們有許多後代下定決心永遠不再回到那個悲慘的地方。我知道這點是因為我正是那些後代之一,我也曾經認為我要從事那份奴役他們的工作是不可理解的事。可是當我們遠離大地、蔑視大地,認為那些耕耘、培養大地的人很低賤時,我們摒棄了非常多的東西。倘若我們一直遠離磚牆外的綠地,我相信我們永遠不可能完整。如果我沒有找到這份工作,我很確定自己到現在還是茫然失措。

我發現我喜歡在城市裡栽種食物。這是一種挑戰、堅定的愛,我試圖在任何一小塊願意接納我的土壤上栽培這種愛。我熱愛那些在狹小得難以置信、陽光普照的地方所生長的植物,正是這種愛讓我渴望更多。我想要更多空間、綠地、更多的植物。我想要一座園子,在那裡我可以種植任何自己選擇的作物,因為照料那塊地是我的權利。我成年後的歲月都一直住在城市裡,因為當你覺得自己不那麼引人注目的時候,即使感覺與眾不同也會比較自在;可是,由於渴望追求更多的種植空間,如今我發現自己住在鄉村裡,擁有一座花園、一塊菜圃、四隻雞,和一間溫室,穿著睡衣褲站在外頭的晨光中,褲腳塞進橡膠長統靴,用力拉扯著糾成一團的田旋花莖。

我們第一次來看房子的時候,我就看到了那些心形的葉子。我心知倘若我們最後搬到這裡住,這個老朋友將會等著迎接我。第一個春季的最初幾天,我試著將田旋花的根從碎石子下面拔出來,這些根在帶領我走到和鄰居共用的圍籬後方時冷不防地折斷了,害我毫無道理地輕聲咒罵新鄰居。田旋花根即使只留一小截在地裡也會愉快地重新長出,因此,就像到目前為止我種植的每一季一樣,我預期明年還會再見到田旋花。

奇怪的是,見到我認得的植物在這裡生長令我安心,因為花園裡有太多東西對我來說仍是個謎。至少有一樣東西是我搬到鄉間後知道該如何處理的。

各界推薦/推薦序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專文推薦
 
王盛弘(作家)
陳又津(作家)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蔡珠兒(作家)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