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 | 拾書所

隱谷路: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

$ 379 元 原價 480

內容簡介

一個龐大的思覺失調症家庭的真實記錄!
 

本書不僅立下報導文學的里程碑
也是一場針對人類同理心極限的偉大探索

 
內容簡介 ▌

這是一個曾竭力掩蓋家人罹患思覺失調,窮盡一切可能、只願過上正常人生的家庭。
這也是一個醫界曾寄予深深期望、試圖從中找出引發思覺失調關鍵基因的瘋狂家庭。

在精神疾病的廣袤光譜中,思覺失調症是最難控制的一種。
蓋爾文一家有十二個孩子,十個男孩,其中六個都是思覺失調患者。

這一家人所承受的精神苦難延續了數十年,至今尚未結束,原因依然成謎。
然而,科學家從他們的基因中所獲得的驚人發現,成了他們留給後世最可貴的遺產。


◇◇◇◇◇
在二十世紀中的美國,萬事如新;住在隱谷路的蓋爾文夫婦膝下有十二個孩子,先生唐‧蓋爾文上校是當地名人,太太咪咪亦不遑多讓。在咪咪對完美的憧憬與努力下,即使真實人生並不盡如人意,他們過得也看似體面。與上流社會往來酬酢、穿梭於衣香鬢影中,是蓋爾文家的尋常一景。然而,到了孩子接連步入青春期時,其中六個男孩卻逐漸逸出常軌,徵兆各有不同:
大兒子唐諾德的異常如山崩地裂。他毫無原因地虐殺貓咪、一頭衝入燃燒的熊熊營火、多次試圖以電線勒死自己,並深信自己是章魚的後代。
次子吉姆時常與唐諾德劇烈爭鬥,且同樣有嚴重暴力傾向。有時候,走在街上,吉姆會猛然拿自己的頭去撞牆;也有時候,他會突然跳入湖中,全身穿戴整齊。
四子布萊恩最為俊美,也是才華洋溢的音樂天才。沒有人發覺他在受苦。他把自己最深的恐懼鎖在心底,直到他犯下無可挽回的罪行。
馬修是一名陶藝家,他相信自己的心情可以控制天氣。當他不這麼想的時候,他就以為自己是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
喬瑟夫是生病的男孩中最溫和、病識感也最強的一個。他能聽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聲音,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從來無法擺脫。
彼得是家中最小的男孩。當他親眼看見父親中風倒地,過沒多久,他在學校發出了一連串無人理解的聲音,接著被緊急送入精神病院。多年來,他躁狂暴戾,拒絕一切幫助。
孩子一一病發,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妄想、舉止怪異,間或夾帶暴力與自殘行為。他們被診斷為思覺失調、進了精神病院,從此一生在病院與家門之間的道路上來回往復。蓋爾文家恍若陷入地獄,整個家的地基朝著罹病的家庭成員歪斜傾圮,沒病的孩子也活在患病的陰影之下。有人遠走他鄉,有人死去;然而,母親咪咪從未離開,曾經飽受凌虐的小妹瑪麗也沒有。她曾受精神失常的哥哥們虐待欺凌,被她以為理所當然會愛她的家人遺棄,但她選擇留下。

「1908年,瑞士精神病學家尤金・布魯勒創造了『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這個術語(如今在台灣已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因為它的拉丁字根『schizo』(撕裂)暗示了心智功能出現尖銳而猛烈的分裂。後來事實證明,選擇這個詞彙是不幸的錯誤。幾乎從那時起,流行文化便將思覺失調與人格分裂混為一談。但布魯勒試圖描述的是病人外在與內在世界的分裂、一種認知脫離現實的狀態。思覺失調指的是個人在意識之外築起圍牆,最初或許緩慢、難以察覺,但病情劇烈時,患者會與現實全然隔離,直到意識被圍牆完全包圍,再也接觸不到他人眼中的真實世界。」


╱╱╱╱╱
從一九八○年代起,蓋爾文家便成了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研究的第一批家庭。他們的基因被研究人員視為破解思覺失調的關鍵之鑰,為精神醫學界和心理治療界長久以來「先天VS後天」的爭論之外,帶來了一線希望。
不僅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院,包括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以及不只一家大型製藥公司都曾分析蓋爾文家的遺傳物質。和其他實驗的受試者一樣,他們的參與始終保持機密。藉由分析他們家的基因組成,並與一般大眾的基因樣本進行比對,蓋爾文一家為數十年來的遺傳研究提供了珍貴資訊。在將近四十年的研究之後,雖然進展緩慢,但思覺失調症的治療、預測已出現了曙光,研究甚至以預防為目標向前邁進,持續至今。
事實上,蓋爾文家本身亦反映了精神醫學的演進史──他們經歷了精神醫療機構化和電擊療法的年代,也走過了心理療法與生物醫學療法之間對立的年代。咪咪‧蓋爾文畢生都活在污名攻擊之下,以心理治療師佛洛姆賴克曼為首,社會文化精神分析一派創造了「精神分裂母親」一詞,將精神疾病歸咎於母親的不當教養。

 

羅伯特.科爾克採訪了蓋爾文家族的每一位在世成員(包括於2017年去世之前的咪咪),訪談對象亦包含了蓋爾文家的數十位朋友、鄰居、老師、治療師與照顧者、同事、親戚以及研究人員。沒有任何場景出自虛構,所有對話都由作者親身見證並記錄,或是採用已發表過的紀錄文字,以及當時可靠消息來源提供者的回憶作為撰稿基礎。除此之外,科爾克亦參考了蓋爾文兄弟和唐‧蓋爾文的所有可用病歷;唐的海軍和空軍服役紀錄;咪咪和唐的個人信件;大妹瑪格麗特分別於2003年和2008年對咪咪進行的一系列簡短談話紀錄,以及瑪格麗特的私人日記。在柯爾克精湛的敘事下,《隱谷路》揭露的並不僅是一面黑暗而碎裂的家庭鏡像,或一份又一份的醫學研究報告;將兩者串連起來的,是一段「愛與病」在家人間深刻互動的過程,是關於如何在被世人認定一無是處的家人身上,重新發現人性,也是關於倖存者如何把碎片重新拼貼起來,與之共存。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蓋爾文家庭成員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謝辭
資料來源說明
附註
參考書目

自序/導讀

這是醫師萬不得已才會開立的精神病藥物,藥效很強,但出現極端副作用的風險也很高──心肌炎、白血球過低,甚至癲癇。和思覺失調症對抗五十年的後果之一,就是治病的藥物遲早變得跟疾病本身一樣傷身體。
唐諾德一看見妹妹立刻起身,準備出門。一般來說,琳賽來看他的時候,都是載他去拜訪其他家人。不過這一次,琳賽帶著溫暖笑容,表示他們今天哪兒也不去──她是來看他過得好不好,順便和他的醫師聊聊。唐諾德微微一笑,重新坐了下來。除了她,沒有別的家人會來看他。
琳賽花了數十年嘗試理解她的童年,就許多方面來看,此事仍未竟全功。截至目前為止,她只知道,儘管經過長達一世紀的研究,破解思覺失調症的入門鑰匙依舊成謎。這項疾病呈現出各種症狀:幻覺、妄想、幻聽、有如行屍走肉的木僵狀態。還有其他特定病徵,例如無法掌握最基本的語言交流。精神科醫師提過「思考連結鬆散」(loosening of association)和「解組性思考」(disorganized thinking)。但他們很難向琳賽解釋,為什麼唐諾德有時會像今天這樣開心、甚至滿足,其餘時候則氣餒地央求她開車把他送去位於普維布洛(Pueblo)的州立精神病院;過去五十年來,他在普維布洛入院不下十餘次,還經常表示自己想長住在那裡。她也只能猜想,為什麼當她帶唐納德上超市,他總會買兩瓶All牌洗衣精,高高興興宣稱:「這是我用過最棒的沐浴乳!」或者,為什麼過了將近五十年,他仍會喋喋不休地朗誦那段禱詞:本篤會、耶穌會、聖心修道會……又或者,為什麼幾乎一樣長的時間以來,唐諾德始終堅稱自己是章魚的子嗣。
思覺失調最可怕的一點,或許在於患者可能極端情緒化;這是它和自閉症或阿茲海默症等其他腦部病變最為不同之處,因為後者往往會淡化或消除一個人最鮮明的人格特徵。思覺失調沒有減弱什麼,反而放大了一切;症狀排山倒海而來,震耳欲聾,淹沒了患者,也嚇壞了至親之人──病患身邊的人根本不可能理智以對。對家屬而言,思覺失調基本上是一種感受經驗,彷彿家庭的地基朝著罹病的家庭成員永久地傾斜過去。哪怕只有一個孩子罹患思覺失調症,家庭的內部關係都可能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
不過蓋爾文家從來不是正常家庭。在唐諾德率先發病、成為眾人矚目焦點的那幾年,另外五名蓋爾文兄弟的精神狀態也正悄悄地土崩瓦解。
彼得是家中么兒,個性叛逆。他狂躁而暴戾,多年來拒絕一切幫助。
馬修是才華橫溢的陶藝家,他沒有把自己當成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的時候,會認為自己的心情能左右天氣。
喬瑟夫是生病的男孩中個性最溫和、病識感也最強的一個。他能聽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聲音,在他聽來,那些聲音跟真的一模一樣。
特立獨行的老二吉姆是唐諾德的死對頭,他會跟唐諾德發生激烈爭執,然後轉過頭傷害家中最沒有反抗能力的成員──尤其是兩個妹妹,瑪麗和瑪格麗特。
最後還有布萊恩──完美的布萊恩,家中的搖滾明星。他將最深的恐懼藏在心底,瞞過他們所有人,然後以一起令人費解的暴力行為,徹底改變每個人的人生。

蓋爾文家的十二個孩子剛好跨越整個嬰兒潮。唐諾德生於一九四五年,瑪麗生於一九六五年。他們的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他們的父母咪咪和唐在一次大戰不久後出生,相遇於大蕭條時期,在二戰期間結婚,在冷戰時期將孩子們養育成人。在黃金歲月裡,咪咪和唐似乎體現了他們那一代人偉大而美好的特質:勇於冒險、勤奮、負責,而且樂觀(生了十二名子女的人──最後幾個還是...

各界推薦/推薦序

獲獎紀錄 ▌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2020年度選書★歐普拉圖書俱樂部2020年度選書★《紐約時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
★亞馬遜網站2020年度十大好書★《華盛頓郵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華爾街日報》2020年度十大好書★
★《時代雜誌》2020年度百大必讀之書★《時人》雜誌2020年度最佳書籍第一名★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板巖》雜誌網站、《紐約郵報》2020年度必讀之書★
★出版一年,亞馬遜評價破萬,五星好評累積超過8,000筆★

張廷碩(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審訂

▌國內外名人學者齊聲推薦 ▌

安德魯‧所羅門(《正午惡魔》、《背離親緣》作者)、歐普拉.溫芙蕾(美國知名主持人)、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周慕姿(諮商心理師)、陳嘉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精神科專科醫師)、張子午(報導者主編)、曾凡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楊添圍(精神科醫師)、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一致推薦

 

 

各界強力讚譽

◆「
《隱谷路》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美國家庭真實故事,讀來便如同經歷一場醫學推理之旅,揭示了許多人所面臨的一個主題:精神疾病。」──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

◆「
本書講述了一個飽受思覺失調之苦的家庭,內容廣博、可讀性強,令人深感不安。藉由這番書寫,作者從此病所造成的破壞中提供了富有意義的洞見。同樣地,本書也是一場研究,揭示了家人拒絕承認精神疾病將如何以多種方式加劇病情,而自身被診斷出患有此種疾病的人、選擇幫助和支持他們的人又需要何等勇氣。」──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作者

「報導文學、研究和風格兼具的奇蹟之作,《隱谷路》提升了非虛構敘事寫作的可能性。羅伯特.科爾克深入探討了一個家庭如何遭受人類最神祕的疾病所圍困的非凡故事。科克以優雅和富有洞察力的文筆描繪出蓋爾文一家,與此同時,他將數十年來對思覺失調症在遺傳學的探索交互編織,他寫出的故事如同一部偉大的哥德式小說般令人難以忘懷,引人入勝。本書是一場勝利,一個無法遺忘的故事,你現在就該立刻翻開來讀。」──蘇珊娜.卡哈蘭(Susannah Cahalan),《我發瘋的那段日子》(Brain on Fire)、《大偽裝者》(The Great Pretender)作者

「《隱谷路》將一切...

內容試閱

2
一九○三年
德國,德勒斯登

一個有嚴重偏執與妄想的精神病患將他的親身經歷記錄下來,成了迄今受到最多分析、解讀、鑽研與探討的精神病例。而這樣的自傳簡直成了一本有字天書,幾乎無法閱讀,此事箇中頗有一定的道理。
丹尼爾.保羅.史瑞伯(Daniel Paul Schreber)成長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德國。他的父親是那個年代著名的兒童教養專家,經常把子女當成自己的理論測試對象。據信,他和哥哥小時候是莫里茲.史瑞伯(Moritz Schreber)的第一批測試者,他們嚐過父親的冷水療法、飲食、運動養生法,還有一個由木頭和皮帶製成、用來強迫兒童坐直,被稱作史瑞伯姿勢矯正器的裝置。史瑞伯熬過了童年,長大後成就非凡,先後當上律師和法官。他結了婚,有了家庭,除了在四十幾歲時曾陷入短暫憂鬱,其餘似乎一切安好。然後,他突然在五十一歲精神崩潰。他在一八九四年被診斷出「被害妄想型精神錯亂」(paranoid form of “hallucinatory insanity”),其後九年,史瑞伯住在德勒斯登附近的松嫩施泰因療養院(Sonnenstein Asylum);這是德國第一家公立精神病院。
《一位神經疾病患者的回憶錄》(Memoirs of My Nervous Illness)是關於某種神祕疾病的第一部重要著作──該病當時被稱作早發性癡呆(dementia praecox),幾年後更名為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史瑞伯在療養院生活的那幾年則是那本書的背景環境──至少從具體的環境而言是如此。該書出版於一九○三年,百年來,一切有關這項疾病的探討幾乎都免不了援引其中內容。到了蓋爾文家六個男孩發病的年代,現代心理學看待與治療他們的方法仍深受這個病例的論證影響。事實上,史瑞伯本人並沒有料到他的親身經歷會引發這麼大的注目。他寫這本回憶錄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爭取出院,而這說明了為什麼書中許多內容皆看似專門為一名讀者而寫,也就是收治他的保羅.艾米爾.傅萊契醫師(Dr. Paul Emil Flechsig)。本書始於他寫給傅萊契醫師的一封公開信,信中,史瑞伯先是為可能令醫師不舒服的內容致歉。史瑞伯只想澄清一件小事:傅萊契是不是過去九年來一直向他的大腦傳送祕密訊息的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