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美國十年 | 拾書所

此心安處:美國十年

$ 395 元 原價 500

內容簡介

余杰的《此心安處:美國十年》是一部罕見的醒世之作。它用最誠實和犀利的肺腑之言,清晰而強有力地定義了什麼是成為一位美國公民的真正含義。余杰先生素以愛憎分明、嫉惡如仇著稱,此書完整地解釋了余先生個性的精神源泉,即對專制制度下醬缸文化的徹底脫離和唾棄,和對美國自由民主精神完全認同和誓死捍衛的決心。他在美國的十年,不僅僅是沐浴自由、安身立命的十年,更是為自由吶喊、由「過客」速變為美國主人翁的十年,是為美國民主更加完善壯大而奮鬥的十年。每一位希望入籍美國和已經入籍美國的新移民,每一位希望尊嚴和自由、徹底解脫專制文化枷鎖的人,每一位熱愛自由、忠誠美國、立志捍衛美國立國根本原則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余杰 Yu Jie

1998年出版處女作《火與冰》,在世紀之交死水般寂靜的文壇掀起一陣旋風,短短數月間暢銷百萬冊,有如魯迅和柏楊般的批判性文字和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此後十餘年間,與劉曉波一起推動中國的自由與人權,屢受中共當局之禁書、圍剿、軟禁、拘押乃至酷刑折磨。

2012年1月,攜妻兒赴美,拋棄如同「動物農莊」般野蠻殘酷的中國,誓言「今生不做中國人」,定居華盛頓郊區,主持亞太宗教自由與民主化研究所,潛心讀書思考、著書立說。2018年12月,入籍美國,自由在哪裡,祖國就在哪裡,拒絕鄉愁,享受孤獨。

以寫作為職業和志業,只做這一件自己擅長做的事情。長期為北美和台灣多家華語媒體撰寫專欄文章,著作多達八十餘種,一千五百萬字,涵蓋當代中國政治、近代思想史、民國歷史、台灣民主運動史、美國政治、基督教公共神學、保守主義政治哲學、人權和宗教信仰自由等諸多領域。致力於用文字顛覆馬列毛習極權主義、解構中華大一統觀念、批判西方左派意識形態,進而在華語文化圈推廣英美清教秩序與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即獨樹一幟的「右獨」理念。

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并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亞洲出版協會最佳評論獎」、「公民勇氣奬」、「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等獎項。

以華語文化圈唯一擁有言論自由和新聞出版自由的台灣為精神故鄉,心係台灣的美食、風景、書店和朋友。相信文字可以穿越漫長的時間與廣袤的空間,相信讀書這一古典的愛好能帶來生命中最大的快樂,願意以書為媒,結識更多自由而勇敢的心靈。

 

譯者介紹

目錄

自序 脫支難,入美更難/4

第一卷 重生十記
住房記雅/22
飲食記美/32
讀書記悅/43
開車記捷/53
穿衣記簡/65
看病記難/74
入籍記榮/84
購槍記勇/94
抗疫記危/105
投票記弊/117

第二卷 美麗如斯
在星條旗飄揚的國度,自由是最美的風景:美國必遊的八大景點/130
美國西遊記:從維吉尼亞到德克薩斯/174
美國第一莊園:蒙蒂塞洛山莊/229
敗軍之將,可以言勇:尋訪李將軍和「石牆將軍」的腳蹤/239

第三卷 知人論世
名豈文章著,天地一沙鷗:懷念余英時先生/250
美國之大,處處可以擺下一張書桌:我所結識的十二位北美華裔學人/270
美國人的體面與中國人的面子/323

第四卷 與兒同行
美國小學生心中的英雄是消防員/339
美國小學老師怎樣向學生介紹自己?/347
家長之怒,楊金之勝/355
為什麼要反對左派將學校當做洗腦工具?/367
我怎樣幫兒子擺脫左派思想灌輸?/379
誰是比狼更凶狠的豬:跟兒子一起讀《動物農莊》/391
怎樣為孩子挑選一所好高中?/402
兒子是怎樣考上全美排名第一的公立高中的?/413

附錄
余杰:作為抵抗時間的思想家——盧斯達訪談余杰/427

自序/導讀


第六個「脫支」規則是:離開華人教會。相較於中國本土、香港和台灣的教會,北美華人教會的屬靈狀態最差,大部分會友對聖經真理不感興趣,只是將教會當做少數族裔俱樂部和沙龍——這是我拜訪了數十家北美華人教會之後的整體感覺。到美國後,妻子在一間華人教會作過幾年傳道人,我在教會帶查經和上成人主日學。隨著時間流逝,我越來越有一種陷入沼澤地的感覺:教會像是賊窩,牧師像官僚和商賈,會眾熱衷於家長裡短、流言蜚語,人們研讀COSTCO(好市多)折扣券比研讀聖經更有熱情,共產黨特務滲透教會,長執會淪為共產黨黨小組。於是,我與妻子邁出「脫支」的最後一步,脫離華人教會。邁出這一步,一夕之間,沉重的精神壓抑,全部解除,如同去掉枷鎖,海闊天空,神清氣爽。

我對野蠻卑賤的中國與海外浸淫在中國文化中的華人圈子充滿鄙夷和厭惡,正如法國作家左拉(Émile Zola)所說:「恨是聖潔的。出自強有力的心靈,對平庸愚蠢的厭惡。恨就是愛,去感覺靈魂的溫暖,去遠離可恥的事物。如果我有任何價值,那是因為我不合群,而且我恨。」我也欣賞跟俄羅斯一刀兩斷的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他到美國之後自我定位為「道地的美國人」,「道地得像亞利桑那州的四月天」。他厭惡俄國的一切,「對無救贖的邪行罪孽念念不忘,對時下能令一位具愛國情操的蘇聯人感動的任何東西徹底無動於衷」;他跟在美國的俄羅斯異見者、難民群體十分疏遠,即便他們口頭上說反對布爾什維克暴政;他告訴蘇聯當局派來遊說他「回家看看」的代表說,不僅是醜陋的城市和工廠,他對俄國的農場和森林都沒有興趣—如此,對方無計可施。

「脫支」很難,難於上青天,比蜀道還難。「脫支」之後「入美」更難,很多華人在美國住了一輩子,仍然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如同一滴油浮在水面而不是一粒鹽融入水中。美國文化(清教秩序)與儒法互補、佛道支撐的中國文化水火不容。用中國文化的觀念去認識美國,往往是指鹿為馬、夏蟲不可語冰。比如,中文將White House 翻譯成「白宮」,「白宮」與「白屋」一字之差、謬之千里——美國沒有皇帝,當然沒有宮殿,總統住的地方與我這樣的一介平民住的地方,都用House 這個單字。又比如,中文將State 翻譯成「州」,也是不倫不類。美國的每一個State 都是一個共和國,所以美國才叫「合眾國」,而「州」是中央集權模式之下的地方政府。

在此之前,我有超過十次訪問美國的經歷,但畢竟是過客心態,對美國的觀察和理解不無片面和膚淺。等到真正在美國定居下來,我才發現自己宛如闖入瓷器店的公牛,宛如進入文明社會的野蠻人。我必須時時洗滌過去三十九年在中國生活、自己身上被這口大醬缸熏染上的「陰溝中的氣味」——捷克作家克里瑪(Ivan Klima)說過,凡是在獨裁專制社會生活過的人,身上都有這種「陰溝中的氣味」。很多時候,兒子成了我的一面鏡子,成了我的老師。比如,在餐廳吃飯時,我說話的聲音大了,兒子便提醒我,要小聲,不能干擾鄰座的人;開車上路時,偶爾情不自禁像在北京那樣無視行人、加速而行或按喇叭,兒子便提醒我說,要讓行人先走、不要按喇叭……每一次,我都深感慚愧且感謝兒子的提醒。雖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生活習慣背後隱藏著大觀念,顯示著文明與野蠻的距離。要成為貨真價實的美國人,絕非口頭上說說而已。

某些常年居住在美國的所謂中國民主人士,得到美國的庇...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