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從精神病院倖存的哈佛女孩 | 拾書所

接受:從精神病院倖存的哈佛女孩

$ 356 元 原價 450

內容簡介

接受未必是一種喜悅的選擇卻是自癒的開始

 
《接受》是一本筆調清晰、能定義整個世代的回憶錄,闡述作者艾米‧尼特費爾德從寄養家庭、無家可歸、從哈佛畢業,再到進入大科技公司工作的心路歷程,同時亦檢驗了社會對韌性的固戀及為此所付出的代價。
 
尼特費爾德十幾歲無家可歸時,曾睡在自己1992年出廠的豐田Corolla上,也在這輛車上撰寫申請大學的文件。她深信錄取菁英大學就是助她擺脫淒苦童年的唯一路徑,但若想實現向上流動的願望就必須先打造完美的韌性論述,證明這一路走來所忍受的磨難已經把她淬鍊得更堅強,她是有能力「克服逆境的人」。
 
然而,背後的真相絕非表面那般光明燦爛。
 
艾米的母親是個富有魅力的女人,患有囤積症的她雖然害女兒吃抗精神病藥物,另一方面卻又認定女兒天賦異稟。相較之下,明尼蘇達那對收留艾米的寄養父母就不同了,他們禁止她在家裡處理「色情圖片」,那些圖片其實是學校藝術史課程以米開朗基羅作品《大衛》為主題所製作的閃卡。
 
艾米的父親在變性後離開了她的人生,而「變性」這個概念在二〇〇〇年代並不為人所理解。她自身的過去存在著許多她不得不隱藏的內情,譬如心理健康問題、對藥品阿德拉(Adderall)上癮,以及才十多歲年紀卻必須自立自強這種與年齡不符的淒苦。艾米宣稱已經超越的各種逆境依然在她人生裡作祟,即使順利從哈佛大學畢業,又在Google覓得軟體工程師一職,但她發現功成名就未必與安全感劃上等號。
 
這本震撼人心的回憶錄,以犀利的目光娓娓道來,揭露了作者用問題重重的過去交換未來璀璨前景所需付出的代價。艾米以親身經歷「美國夢」的視角道出真相,赤裸裸描繪了向上流動的高昂代價、菁英聚集之地所散發的虛偽,以及社會對堅毅和韌性的期待所營造的嚴苛標準。
 
《接受》筆鋒直率,讀來往往悲慘憂傷,又帶有一絲黑色幽默,是一本會讓讀者揪心之作,挑戰我們對克服逆境既定的概念,進而從自己身上找到知足感。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艾米尼特費爾德 Emi Nietfeld

艾米‧尼特費爾德是作家和軟體工程師。2015年自哈佛畢業,曾任職於Google和Facebook。她的作品曾刊登於《紐約時報》、線上文學雜誌《The Rumpus》、北美洲的《Vice》雜誌及其他刊物,目前與家人居住於紐約市。

譯者簡介

溫力秦

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繪本和電腦資訊的翻譯工作。譯作有《水的價值》、《做個有SENSE的人》、《領導力藍圖》、《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讓你的脆弱,成就你的強大》、《如何幫雞洗澡》、《購物革命》、《精通談判藝術》、《品牌親密度》、《AI創世紀》、《書呆與阿宅》、《下一波商業創新模式》、《小數據獵人》(合譯)等。

 

譯者介紹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父親改名蜜雪兒,從家中缺席    
第二章 我夢想十六歲去紐約上大學    
第三章 住進兒童住院治療中心是不得不的好選擇    
第四章 輔導員,我曾被性侵    
第五章 被迫去寄養家庭    
第六章 進入南萊克維爾高中十年級就讀    
第七章 我自殘、憂鬱和厭食,被送進精神病院    
第八章 參加青少年藝術家夏令營    
第九章 藝術學校的入學通知和獎學金    
第十章 爭取保送常春藤盟校    
第十一章 我的家,沒有我的容身之處    
第十二章 我的「未來」需要行銷    
第十三章 申請大學的推手—凱特博士
第十四章 亂七八糟的暑假計畫    
第十五章 人生中最倒胃口的事情    
第十六章 我是金鑰匙獎的最佳年輕作家    
第十七章 哈佛錄取通知書    
第十八章 口無遮攔的後果    
第十九章 我在布達佩斯的青年旅社被性侵    
第二十章 忙碌的大學生活    
第二十一章 李奧,我想分手    
第二十二章 忙著當Yahoo!、Facebook與Google實習生    
第二十三章 常春藤聯盟女子賽艇冠軍賽    
第二十四章 我還能期待愛和被愛嗎?    
第二十五章 謝謝大家,我現在很好!    
後記 學習接受    
作者的話  

各界推薦/推薦序

感動推薦
 

李家雯(海蒂)    諮商心理師、作家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馬大元    精神科醫師、親子專家、YouTuber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輔導諮商博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璿丞    析心事務所 精神科醫師
鄧善庭   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推薦人姓氏筆畫排列)
 
國外好評
 
「這是一本會引起共鳴的回憶錄—翻開後就會停不下來,忍不住為艾米‧尼特費爾德聲援,她慘澹的童年生活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過去所聽從或不聽從的觀念,對於求援講求可行做法這樣的矛盾,也會有不一樣的省思。就某些層面而言,把《接受》當成是一個聰明的青少女因為媽媽是囤積狂,不但心理狀態不穩定且有操控欲,以致於害她被送到精神病院及寄養家庭度過青春期這樣的故事,那就太平淡、搔不到癢處了。
艾米面對了許多困境,包括飲食失調、自殘、藥物上癮和無家可歸等問題,難怪不會有大人相信她有辦法從創傷中振作起來,更別提去讀常春藤盟校。但她都做到了,而且她為了受教育、為了夢想長期奮戰的故事令人五體投地,讀來生動刺激。這是我今年讀過最棒的回憶錄之一。」—亞馬遜編輯艾爾‧伍德沃斯(Al Woodworth)
 
「尼特費爾德可以捕捉到人生受困境宰制時的狂亂,在述說英雄戰勝之旅的同時又不忘批判,這般天賦把《接受》塑造成一本非凡的回憶錄。」—《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接受》不是那種簡簡單單講『超越』的故事。作者把自力更生向上流動的過程化為曲折錯綜的敘事,翻開後會停不下來,筆觸自然又散發黑色幽默。」—網路新聞媒體BuzzFeed
 
「這本自然又充滿洞見的回憶錄—從童年被忽略、就讀哈佛到就業於大科技公司—以溫柔的口吻娓娓探究大家所謂的『成功』背後有什麼弱點。」—《時人》雜誌
 
「《接受》述說的並非『浴火重生』型的傳奇故事。尼特費爾德不來一線曙光那套,而是專注於描繪把自己扭曲成『值得幫助的完美受害者』—即「所受的傷害恰到好處」—會承受哪些壓力。因此,《接受》可以作為一種必要途徑,打破她認為美國人在談到困境時熱衷於『宣揚堅毅精神』的習慣,同時亦藉這本書控訴有負於她的兒福系統,以及這個社會只看得見有能力在創傷後成長的弱勢族群。……人人都能從這個觀點學到教訓。」—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如果《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曾經讓你震撼,那麼你一定要讀艾米‧尼特費爾德所寫的《接受》&...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