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說「國語」:看語言的瀕危與復興,如何左右身分認同、文化與強權的「統一」敘事 | 拾書所

請說「國語」:看語言的瀕危與復興,如何左右身分認同、文化與強權的「統一」敘事

$ 432 元 原價 480

內容簡介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的今昔與興衰,

直探當代官方語言與少數群體語言的拉鋸與角力,人們的生命經驗又如何受其左右?

 

口碑推薦──

沐羽|作家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作者

張學謙|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教授丶華語文學系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鄭順聰|作家、臺語推廣者

謝金魚|歷史作家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作者

 

誰說「國語」?又是說「誰的」國語?

為什麼有些語言成功發揚光大,有些卻淪為弱勢語言甚至滅絕?

 

隨著殖民、帝國主義的擴張,再到全球化與網路普及化,語言的消失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快。

地球上的語言多樣性正在逐漸凋零。面對寥寥幾個霸權級「超級語言」,少數族群語言的生存空間是否只會不斷縮減,最終無以為繼?

 

本書作者詹姆斯.格里菲斯出身自英國威爾斯,能流利使用英語、威爾斯語雙語,而母語之一的威爾斯語正是少數族群使用的語言。

家鄉的語言、文化曾在大英帝國中遭到邊緣化,後於20世紀走上復興之路。此外,他在成年後因工作長居香港,

亦看見了近年粵語在香港因國家語言政策產生的變化。因此,他投入數百小時進行採訪、文獻考查以及報導撰寫,

除了記錄自己使用的威爾斯語一度凋零、掙扎而後奮起的過程,也延伸探討半個地球外的粵語及另一種少數族群語言:夏威夷語的命運。

 

作者會帶讀者看到──

中世紀起便由英格蘭統治的威爾斯,面臨工業化後大量英格蘭人移入、英語霸權抬頭,

陸續出現對抗倫敦當局的團體,舉凡公民不服從(收到僅有英語說明的繳費單,拒絕繳納政府規費)、

推動修法(運動人士於法庭堅持以威爾斯語應答,最終促成修法:威爾斯地區庭審可擇一使用英語或威爾斯語),

以及教育改革(推廣基礎教育採納全威爾斯語校園環境)等措施,皆致力於捍衛威爾斯文化。

本書三種少數族群語言中,以夏威夷語母語人士最稀少,加上長期遭邊緣化,

語言易危情況嚴峻。但夏威夷語存續至今仍有其重要、可觀之處:歷經數十年殖民壓迫及政府漠視,

地方人士付出許多心血保衛夏威夷語,例如創辦基金支應原住民優先入學的學校、

為草裙舞去汙名化以發揚本土文化及傳統歌謠、環境保護的社運現場可見到夏威夷語言文化課程進駐開課……

種種勤奮耕耘為現今夏威夷語的復興鋪路。

對其他民族來說,語言復振和民族自決攜手並進,但粵語情況卻相反──

近年的社會運動使北京當局對「撐粵語」人士日益猜疑,視之為隱性的分離主義者。

粵語使用者未來可能會落入類似於早期威爾斯語使用者的處境,被迫得在最後關頭放手一搏。

 

這三種語言的命運,以及使用並努力保存語言、文化的那些人的故事,關乎所有的人。

某些語言的存續現今受到威脅,某些語言未來有一天可能瀕危。語言多樣性流失可能日漸嚴重;

這些語言承載的想法、概念、發明、藝術、詩歌和音樂或將失落不存。然而,語言復振成功案例愈來愈常見,

他山之石並不欠缺,關鍵在於推動復振的政治意志和力量,而且勢必得經過苦戰才能有所收穫。

&...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詹姆斯.格里菲斯James Griffiths


加拿大最大報《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的亞洲特派記者,在英國的北威爾斯出生長大,大學時期負笈北上利物浦,又先後搬到上海和香港。身為記者的格里菲斯曾在中國、香港、馬來西亞、韓國和斯里蘭卡為CNN、《大西洋》和《南華早報》等媒體進行實地採訪報導。他的第一本書《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How to Build and Control an Alternative Version of the Internet)於2019年出版。本書為《環球郵報》年度選書。

譯者介紹

王翎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譯有《母親的歷史》《童話的魅力》《了不起的波力》《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塵之書》《惡作劇女孩》《雪山男孩與幻影巨怪》《聽不見的聲音》《暗黑孤兒院》等書。

目錄

前言 

第一部 威爾斯語

第一章        《藍皮書》         

第二章        熊熊怒火   

第三章        硝化甘油   

第四章        雙語國家   

 

插曲:阿非利卡語的是與非           

 

第二部       夏威夷語

第五章        婚約在身的公主 

第六章        三明治群島         

第七章        「前進吧卡美哈美哈」(I Mua Kamehameha)        

第八章        「夏威夷自主生息」(Ke Ea Hawaiʻi) 

第九章        褻瀆聖山之路封閉       

 

插曲:古老又創新的語言

 

第三部       廣東話

第十章        辯證

第十一章    中文拼音字母     

第十二章    通用語       

第十三章    「講粵語易得鼻咽癌」         

第十四章  ...

內容試閱

無論在南卡羅萊納州(South Carolina)的女子寄宿學校,或回到遙遠的四川省探親,只要不是身在從小熟悉的熙來攘往大都市,吳珍妮(Jenny Wu;音譯)一聽到有人講上海話,總是會有一種舒適窩心的歸屬感,即使她一個字也聽不懂。吳珍妮從小就一直很嫉妒那些會上海話的人。感覺他們擁有某種她所欠缺與上海歷史文化的連結,將她永遠隔絕在外。她的父母親在她出生後不久就舉家搬到上海,在二十一世紀最初幾年還有另外七百萬人遷往上海這個大都會。雖然父母親的母語都不是普通話,但吳珍妮在家和上學都講普通話,也只會講普通話。每當她跟著父母親回到他們的家鄉過年或和參加家族聚會,聽到親戚講家鄉話時,她會很努力想聽懂大家在聊什麼。吳珍妮的母親是四川成都人,她比較聽得懂成都的親戚講話,因為他們講的是北京話方言,但她只會幾個方言詞語,講沒幾句又會冒出普通話。她跟朋友交談只講普通話,但她清楚其他人在家跟父母對話是講另一種不同的語言。不同語言之間有著不能明說的高下之分。上海在一九二○年代黃金時期有「東方巴黎」之稱,是幫派和賭徒聚集之地,也是好萊塢立足中國的根據地,上海話仍帶著二○年代浪漫新潮的況味。廣東話會讓人聯想到港片和香港流行音樂,也帶著類似的豪華氣派。有些方言則和封建王朝歷史相互連結,例如溫軟細柔的蘇州話,會讓人聯想到昔日富麗堂皇的宮殿和典雅秀美的江南園林。其他方言則最好別過不提,有些鄉下方言可能洩露一個人最近才從外地搬來中國最具未來感的城市,是盯著摩天大樓目瞪口呆的土包子。不過吳珍妮覺得,即使是這些方言,也比自己的母語有個性得多。她的生活裡只有一種語言:普通話。總有一天,全中國可能只有這一種語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採用普通話為國家語言後不久,中共於一九五六年開始在全國各地推廣普通話。除了少數民族「自治區」以外,全國各地學校教學一律採用普通話。各地廣為宣傳「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等口號,政府公開宣示新中國的公民就是要講普通話。中共於一九八二年修憲,雖然名義上保障其他語言的使用,但也藉由新增第十九條中「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的條文獨尊普通話(以北京話發音為基礎的通用語)。

 

吳珍妮這一代是講普通話長大的世代,這個世代的孩子是在一九八○年代經濟起飛之後大量人口開始遷移之後出生的。他們的父母親離鄉背井到大城市謀生,以普通話取代了家鄉話,大城市逐漸成為普通話在眾多南腔北調中異軍突起的前哨站,中國的語言分布版圖也因此發生劇烈改變。除了傳統上講北京話的區域之外,在上海、廣州和深圳三大城市,普通話都已經或即將成為主流語言。在二○一○年的調查中,約有半數上海人口,即一千萬人左右,聲稱會講上海話,但是當研究人員深入訪查,卻發現通曉上海話者的比例遠低於五成,僅有少數且多半年長的居民能講流利的上海話。根據本身母語是上海話的學者徐舫研究,「自二十世紀末開始,當上海獲得鉅額外國資金直接投入,接納數百萬名不會上海話、只能以發音迥異的普通話溝通的國內移民,上海的語言於是發生急速轉變。」

 

「現今在上海這個全球化的城市,公共場合很少有機會聽到上海話。」徐舫指出。中國官媒新聞報導為她的觀察結果提供了佐證,但官媒報導不可盡信,畢竟官媒為了推廣理應享有主宰地位的普通話,可能預設立場。「我看過有些家長用上海話問問題,孩子用普通話回答,」一名家長告訴上海某報社的記者,「最後,為了方便起見,雙方都改成講普通話。」這些孩子聽得懂上海話,但他們的上海話能力沒有好到能用上海話回答。他們長大以後,也不...

Brand Sl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