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 | 拾書所

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

$ 379 元 原價 480

內容簡介

麥肯錫三十年經典培訓教材!提升寫作、簡報能力的必讀!
廿一世紀是寫作的時代,不論是寫作文、寫情書、寫e-mail、交報告,這本書都可以幫助你。

本書作者芭芭拉.明托(BarbaraMinto),為麥肯錫等世界各大顧問公司開設過寫作課程。《金字塔原理》自1973年出版以來,經過多次修訂,建立了不朽的名聲,成為顧問界乃至學術界的必讀書籍。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書中所提到的金字塔結構思考法,也源於此書。本書提供讀者最完整、最經典的關於思考與表達技巧的重要觀念。透過學習金字塔結構,對於提升寫作、思考、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必將大有幫助。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
Part1:寫作的邏輯。解釋何謂金字塔原理,同時告訴你如何利用它來建構一個基本的金字塔結構。讓你了解並能運用這個技巧到簡單的文書工作上。

Part2:思考的邏輯。告訴你如何仔細評估並組織你的想法,確保你所寫出來的文章能完全表達你的想法。這個部分提供許多例子,並且強調:強迫自己經歷這個「冷靜思考」過程,對於清楚表達你的想法來說非常重要。

Part3:解決問題的邏輯。主要針對撰寫諮詢報告的人,或是必須對複雜的問題進行分析後,提交結論給行動者的人。說明如何利用各種基礎架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去建構你的分析,如此一來你的觀點可以有效地預先組織好,方便組成金字塔結構。

Part4:簡報的邏輯。介紹一些技巧,幫助你在以簡報方式報告時,讀者或觀眾能清楚看到金字塔結構,並能快速理解你的想法。

運用金字塔原理還需要相當的訓練。然而,按照書中建議的方式,刻意強迫你自己先想後寫,你可以:
(a)減少完稿通常需要花費的時間。
(b)讓文章更清楚。
(c)縮短文章的長度。在極短的時間內寫出簡潔又清楚的文章。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陳筱黠(1-9章)
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暨輔大英文學士,曾有多年中英文媒體編輯與編譯工作經驗,近年來專職書籍翻譯,譯作包括:《中小企業經理人的13大問題解決之道》(2005年金書獎)、《i狂人賈伯斯》(2006年科管百大Top10)、《品牌這樣搞就對了》、《創業計畫實戰指南》、《創業家的8項修練》等近二十本書。

羅若蘋(10-12章)
輔仁英國語文學系畢業,交大科管所學分班。現為專職譯者,譯作70餘本。

目錄

【推薦序1】金字塔知識管理/洪明洲
【推薦序2】寫作能活化大腦/溫肇東
【推薦序3】妙筆生花之思考寶典/盧淵源
前言
Part1 寫作的邏輯
第一章 為什麼是金字塔結構
將觀點組織成金字塔∕由上往下排序∕由下往上思考
第二章 金字塔內的子結構
縱向關係∕橫向關係∕引言的敘事模式
第三章 如何建立金字塔結構
由上往下法∕由下往上法∕初學者應注意事項
第四章 引言的寫法
故事形式∕常見模式∕諮詢文件的常見模式
第五章 演繹與歸納的區別
演繹推論∕歸納推論∕演繹法與歸納法之間的差別

Part2 思考的邏輯
第六章 採用合乎邏輯的順序
時間順序∕結構順序∕程度順序
第七章 概括分組論點
避免空洞的主張∕說明行動產生的結果∕尋求結論的共同性

Part3 解決問題的邏輯
第八章 界定問題
界定問題的基本架構∕列出問題∕尋找疑問∕進入引言的寫作∕真實案例
第九章 建構問題分析
從資料著手∕設計診斷架構∕運用診斷架構∕建立邏輯樹∕進行議題分析

Part4 簡報的邏輯
第十章 將金字塔結構反映在頁面上
強化結構∕顯示在各類之間的轉換
第十一章 將金字塔結構反映在螢幕上
設計文字投影片∕設計圖表投影片∕腳本
第十二章 將金字塔結構反映在文章內
創造影像∕以文字複製影像

附錄A 解決缺乏結構的情境問題
分析逆推法∕科學逆推法∕產生假定∕設計驗證結果的實驗
附錄B 引言結構的例子
引言的一般模式∕困難的引言格式∕描述程序的變更
附錄C 本書要點匯總
圖表目次

自序/導讀

--------------------------------------------------------------------------

寫作能活化大腦/溫肇東(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在知識經濟時代,除了要有觀點、有證據能推理外,能說能寫的表達能力也十分關鍵。《商業周刊》第1012期即以「越寫,越聰明!」的封面報導,將「寫作能力」列為廿一世紀的新競爭力。

從中小學開始,在作文課之外大概沒有人會指導你寫作。我在研究所指導論文,早期學生比較少,還能花一些時間指導他們的寫作表達。但目前較忙,力有未逮,發現不少碩士生、博士生,尤其是EMBA,其寫作能力是有問題的,而這個缺點有可能成為他們職涯上的瓶頸。

很慶幸地,我個人一路過來遇到不少貴人的指導,在不同的職場也都沒中斷過寫作。過去四、五年來我在不同的媒體上寫專欄,幫許多新書寫導讀,累積下來已超過上百篇文章。我的母校RPI以理工學院為主,學校在八0年代發現理工科同學的寫作大有問題,會影響其研究成果的溝通與擴散,因而成立「寫作中心」(Writing Center)來加強同學的寫作。我自己在做論文、寫報告時也進出過寫作中心無數次,受惠不少。我的指導教授是一位多產作家,對寫作特別有興趣,對於我們的報告幾乎是逐句批改。博士班期間除了跟著他編輯期刊,也參與他當時正在進行的幾本書,包括和出版社的交涉,以及分享他階段性的構思和成果。

儘管有這些際遇,我還是沒把握將不會寫的人教到會寫,而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正好是可以填補此一缺口的好教材。作者芭芭拉.明托因其卓越的寫作能力,被麥肯錫公司拔擢為首位女性顧問;任職於倫敦期間,潛心研究探索書寫報告的箇中奧祕,並將其成果整理出「金字塔結構」,藉以解決同仁及一般專業人士撰寫報告時,表達不清楚及其背後邏輯性結構的問題。

明托認為,如能於內心建立「金字塔結構」的邏輯基礎,將有助於寫作中章節段落、語句的連貫性與條理性;同時,讀者與作者之背景差異所可能產生的解讀誤會,也因邏輯條理被充分提示而能有所突破。

然而,在實際的寫作上,篇章段落間的論點該如何組織整合,才能達到言簡意賅、條理分明呢?原則上,每個層次的論點必定是下層「成組論點」的總結,每組裡面的論點須具備相同特性,而同組間的論點則應按照邏輯順序加以組織。除了依循先「主要、抽象性」,後「次要、支持性」的文句性質安排前後次序之外,觀點與觀點之間,也要有「問與答」的縱向關係,以及演繹或歸納的橫向關係。如能由引言安排故事情境,情境衝突來引發問題,以及逐層解答論述中心思想的整體貫串,建構由上而下完整的金字塔結構,應能使寫作達到一定的清晰度。儘管,由下而上的結構發想雖然是一般慣常的思考模式,但為避免此途的難以聚焦,由上而下的架構,會是較適合初學者的結構方法。

作者接著明確指出金字塔結構中各個環節的掌握要領:
首先,引言必須有一個反映「邏輯主線」的故事結構,依讀者與主題的需求決定篇幅長短,藉由情境與衝突的塑造,提示讀者主動提問。而邏輯主線的延伸,可運用提出一連串推理的演繹法,或組合相似論點、行動的歸納法,而作者認為後者較容易被讀者理解。

其次,經由邏輯次序衍生一組論點,分別依據判斷結果原因的「時間順序」、轉化成為我們大腦可以化整為零的「結構順序」,或由同類事物歸納或「程序順序」。分組論點間必須「彼此獨立、互無遺漏」(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

內容試閱

前言

1973年,我出版了一套名為《金字塔原理》(Pyramid Principle)的六本小冊子,探討一種可以解決報告寫不清楚的問題的新方法,尤其是在諮詢報告方面。事實上它談的就是,清楚的文件讓人一目瞭然,因為它擁有一個清楚的金字塔結構(pyramidal structure),而不清楚的文件則總是脫離那個結構。


在這個金字塔結構內的各個觀點是以為數有限的邏輯方法(往上、往下、橫向)建立關連性,使我們得以界定與它們有關的普遍性原則。因此,文章寫清楚的關鍵在於將你的思維建構成金字塔,並在你開始寫作之前先核對這些原則。


這些是我先後任職於國際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克里夫蘭與倫敦營業處時所開發出來的觀念。1963年,麥肯錫從那年哈佛商學院第一批錄取的八名女學生中挑選,雇用我擔任他們的首名女性顧問。麥肯錫很快斷言:我的數字實在不行,但是卻有寫作的才能。因此,他們把我調到倫敦,與那些對於用英文寫報告有困難的歐洲人一起工作。


有趣的是,在我開始研究如何寫報告的資料時,我發現雖然有許多書籍探討如何把句子和段落寫得更好,但是卻沒有書籍討論如何組織那些句子與段落想要傳達的觀點。凡是觸及這方面主題的書籍也不過寫了些這樣的建議:「要有邏輯性」或「要有符合邏輯的大綱」。然而,究竟要如何分辨有邏輯的大綱和缺乏邏輯的大綱呢?我感到疑惑,並矢志找出答案。我發現的就是這個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結構可以運用在任何你想要清楚呈現你的思維的文件上。為了方便說明,這裡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說明觀點「組織前」與「組織後」的差別。


作者經歷的事件發展順序

柯林斯來電說他無法參加三點的會議;強生表示,他不介意晚一點開會,甚至改明天也可以,但時間不能訂在十點半之前;而克利福德的秘書說,克利福德明天要晚一點才會從法蘭克福回來。會議室明天已經有人預訂了,但週四是可以的;週四早上十一點看起來是不錯的時間,你可以開會嗎?


按照金字塔原理組織重點

我們可以把今天的會議重新安排在週四早上十一點舉行嗎?這對柯林斯與強生會比較方便,而且克利福德也能出席。這也是本週會議室唯一沒被預訂的時間。


1967年能夠接受這個觀念的人並不多,但是麥肯錫有一些很有智慧的人士給予我指正。今日,金字塔原理已成為麥肯錫公司的標準,並為世人公認是麥肯錫組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於1973年離開麥肯錫向更多的人推廣這些觀念,目前全球的顧問公司與個別公司約有一萬人上過我的課。我也分別在1981年和1987年出版這本書的先前兩個版本;在1981年開發一套錄影帶課程,並於1985年開發一套電腦軟體課程。而且今年(1996年)我還將完成一套新版的錄影帶課程。


我很高興告訴你,由於這種種的努力,金字塔原理已經成為顧問界的實質標準,而且許多其他的領域也採納金字塔原理的基本概念,並融入課程加以傳授。


這個持續不斷的教學過程,以及我最近開發新的錄影帶課程所做的努力,當然讓我有了新的發現,並讓我得以開發並擴大原有觀念的許多部分。我也看到金字塔概念可以提供更廣泛的功能,而不只是幫助人們以書面形式組織及表達思維。它可以往後擴大涵蓋界定與分析問題的過程,也可以往前擴及指導整個寫作過程的管理。


因此,新版本的《金字塔原理》收錄了1987年以來我對人類思維之探討的所有體認和技巧。...

Brand Slider